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日本国内需求低迷,经济长期停滞。日本企业纷纷到海外谋求发展。与此同时,日本政府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革,推行产业重组,加快结构改革。  相似文献   

2.
日本步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缓慢,80年代末形成"泡沫经济",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裂至今,经济长期低迷。严重的经济衰退曾引发了金融财政危机,企业大量破产以及由此导致的失业剧增等一系列问题。从战后的高速发展到今天的经济困境,究其原因有很多,本文对导致日本经济低迷的金融因素———低利率政策,银行、企业、政府的铁三角关系等方面做出概括性的分析,并对我国在推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所应从中得到的教训及启示做出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日本:大学生就业有招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厚生劳动省和文部科学省联合进行的大学大专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明,2001年3月毕业的高等院校学生的就业率为92.1%,比上年度上升了0.2个百分点。其中短期大学的女生就业率为91.5%,高等专科学校的男生就业率达98.3%,分别比上年增长0.3%和1.7%。近年来,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失业率一再更新战后最高记录。在整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日本高校毕业生缘何能够保持较高的就业率?这主要得益于有一套完善的就业促进体系和注重人才储备的日本企业文化。首先,日本从政府、学校、企业到整个社会都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体系和…  相似文献   

4.
从2000年开始,受国际钢铁市场变化的影响,美国钢公司将与国家钢公司、伯利恒钢公司进行合并.显然在经济极度低迷的日本,为了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也对钢铁进行了战略性大调整.重组主要分两个方面分别实施:一是钢铁公司的联合与合并;另一方面是钢铁设备制造厂家的重组.  相似文献   

5.
自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日本经济陷入衰退的根源在于:曾给日本带来经济奇迹的政府干预型经济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出现了政府干预危机.探寻日本经济衰退的根源,重新认识"日本模式"的经验教训,对于正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中国来说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不良资产和日本经济的结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日本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 ,一方面是日本银行业经营方式陈旧 ,没有完整履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应有的职能 ,政府管制太多 ,缺乏银行业内部和外部竞争造成的 ,另一方面是作为银行贷款对象的产业部门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 ,由于不恰当的经济政策所造成社会资源流动不畅和配置不合理 ,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造成的。不良资产既是日本经济长期不安和低迷的重要原因 ,同时也是政府管制太多和民间部门缺乏竞争活力的经济结构问题的反映。对于日本经济的再生 ,银行不良资产的解决和经济结构改革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7.
对日本"产业空洞化"的冷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空洞化"问题是当今日本朝野颇为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从"产业空洞化"的定义、衡量标准入手,通过理论分析、实证检验,明确指出"产业空洞化"是一个炒作大于现实的话题,其有限的空洞化问题的根源也在日本自身,在于日本经济的固有弱点和保守的对待外资的政策,经济的持续低迷、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新经济发展滞后又加剧了日本的恐慌.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日本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日本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存在长期的经济低迷,右翼团体活动猖獗,社会动荡不安,军费急剧膨胀,不断扩军备战。日本的政治军事走向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状态,金融体系脆弱性由此凸显出来,表现金融机构破产率大幅度上升、盈利能力不断下降。表面上看是巨额不良资产造成了日本金融脆弱局面,但实质上它却是日本金融自由化过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约翰·李 《21世纪》2010,(10):65-65
随着中国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吴敬琏和约翰·梅金等有影响的中国和美国经济学家纷纷猜测,中国很快要忍受自己“失去的十年”,因为该国会出现一个日本式的经济低迷期。鉴于中日两国的增长模式非常相似,有关当代日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未来的说法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基准及政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流,而产业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作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对外直接投资正越来越受到学术界重视.制定合理的产业选择基准,是优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对外经济活动质量的必要前提.本文立足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阶段性特征,探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基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关产业选择政策,以使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能更加健康、合理、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在江苏省,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江苏省经济的新增长点和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因此企业信息化对江苏省中小企业意义重大。但是江苏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资金投入力度小、信息化人才匮乏等问题,政府、中小企业和系统开发商三方面应该共同努力,促进江苏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国际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实现跨国流动,这也使得境外投资逐步显现出其重要性.浙江省台州市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呈现投资增幅较大,实现快速增长;分布逐步拓宽,领域趋向多元;产业重点较为集中,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等特点.其目前仍以贸易促进型投资为主,较高层次投资形式相对较少;规模优势不明显,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新兴领域拓展较为薄弱.对于相对优势产业宜采用“绿地投资”方式为主;产业链逆向延伸至发达国家,形成与发达国家对产业增值链的共享关系;技术和知识寻求型产业应更多考虑“建立研发机构”或“跨国并购”的方式等可作为台州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企业在快速进行对外投资的同时,在东道国面临的政治风险也日益增加,给跨国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许多不确定性。依据中国企业2004~2010年对外投资的数据,选取69个样本国家进行实证研究,结论显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没有受到东道国政治风险的显著影响,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是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中国企业正面临着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压力以及国内的投资渠道不畅。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发展中小企业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 ,已在我国形成广泛共识。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时期 ,中小企业以其投资少、吸收劳动力多、经营灵活等优势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文章认为 ,我们应该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 ,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日本通过政策规制、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对外资企业进行控制管理。由此保证了引进外资的规模适当、保护国内的产业、加强技术的引进、掌握经济的主动权,但是这些政策使日本资本的输出与吸收不协调,削弱了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有损日本的国际形象。鉴于此,我国在完善外资法律、保护民族产业的同时要注重外资的引进,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时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17.
日资企业自80年代进入大连以来已经有20余年历史,企业数近3000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市场经济以及日资企业自身的发展,文化摩擦问题成为企业经常面对的问题。经济纠纷、劳资关系、企业日常运营等方面出现的矛盾多源于文化摩擦。本文对此作了初步的调查分析,同时指出了研究在华日资企业文化摩擦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温州民营企业集群的发展,民资不断壮大,而外资比重一直处于低位,形成了近似"零外资"局面.经济区位上的劣势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高素质人才匮乏、内源性民资的绝对主导和以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注重亲缘及地缘的区域社会文化以及欠规范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都阻碍了温州经济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因此,在营造区位优势上,要注重发展城市经济,弥补基础设施欠债;在增强资本吸纳能力上,要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改善地方高等教育结构;在促进集群升级和培育新集群上,要鼓励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化集群意识,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优化产业结构上,要在参与国际分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提供公共服务上,要着眼于改善区域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经营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经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对外投资的效益,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投资主体、投资结构、投资方式、技术创新、本土化经营、政府支持与监管等方面,予以加强、规范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江苏与台湾经贸合作20余年来,两地的经济联系与产业合作日益密切。自2002年之后,台商在江苏的直接投资一直遥遥领先于在其它省份的投资,两地的贸易份额逐步扩大。苏台经贸合作发展的内在原因在于台资企业自身的发展转型,江苏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与台湾产业的优势互补;外在因素在于大陆经济的高速增长,台湾政局的乱象以及国际经济的波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