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亮亮 《社科纵横》2013,(2):229-230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自二者产生之后就呈现出了复杂化、多样化的特征,二者既冲突斗争又相互联系,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不同的重要角色。本文旨在理清二者的关系,从而为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提出建议,使得二者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起到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冲突有两个来源,一是宗教与超自然主义的关联,一是宗教世界观和科学共同体的世界观的冲突.克服这种冲突是过程哲学的目的之一.怀特海为克服这种冲突提供了一种新形式的、拒斥了超自然主义、把宗教观念和科学观念等同起来的自然主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科学与宗教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上 ,“冲突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 ,这种观点目前遭到了以巴伯和布鲁克等人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质疑与批判。本文从文化权威角度对这种反冲突论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4.
科学经济学的兴起与最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特别是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 ,经济学家们在科学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上已取得了重大进展 ,从而导致了科学经济学的起飞和迅速发展。本文对科学经济学的渊源、兴起与最新发展进行了评述 ,重点集中在新科学经济学近年的研究成果上 ,主要对科学研究的制度安排和激励结构、科学技术与商业化 ,以及科学、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等三方面的新发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述。文章最后扼要讨论了科学经济学未来发展的趋势及其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梁永佳 《社会》2015,35(1):161-183
中国农村宗教复兴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出人意料”的现象之一。对此,学界提出了“传统的发明”、“国家-社会关系”、“宗教市场”三种解释模式。本文认为,解释中国农村宗教复兴,不能将宗教现象还原为“政治”或“经济”等其他范畴,而应将之视为一种自成一类的事实,一种人的基本条件,同时应充分理解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 “宗教”的塑造过程。中国农村的宗教复兴在很大程度上游离于这一塑造过程之外,因此,可能存在着尚不为学界所充分认识的社会机制,有着提供本土理论的潜力。本文认为,在世俗化理论和市场理论之外,应该尝试使用“礼物模式”探索这一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6.
所谓宗教经济是指因宗教活动而产生的一系列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行为的总称.而经济宗教则是指宗教组织为了维持自身运行的需要不得不发生的一系列经济行为,从而使宗教本身在客观上具有了一定的经济职能和性质.宗教经济与经济宗教两者所关涉的核心问题都是利益,前者是经济利益,后者是宗教利益.从积极意义上讲,宗教信仰能促进商品、市场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引导大众的经济行为朝良性取向.同时,宗教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对科学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间接地作用于经济社会生活.随着宗教经济和经济宗教活动的日益活跃,依法管理宗教经济与以经济手段解决经济宗教中出现的问题并重,防止宗教产品的过量生产与宗教资源的过多消费而影响社会资源配置和冲击民众信仰,将成为处理我国宗教经济和经济宗教问题的正确方式.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信仰问题与人类文明史相伴,它们的关系是复杂的、多向度的.从远古到现代,二者的关系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远古时期以宗教为母体的混合共生阶段;中世纪宗教支配科学而又为科学孕育前提的阶段;近代科学起源时期科学与信仰关系的复杂化阶段;科学理性背景下科学的凯旋与信仰的失落阶段.这四个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科学与信仰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8.
王志成  思竹 《浙江学刊》2002,(4):102-109
本文对宗教多元论与宗教对话的关系作了系统梳理。认为三类不同的宗教多元论可以在三个层面促进宗教对话混合多元论适用于人性层面的宗教对话;理性多元论适用于理性层面的对话;灵性多元论适用于灵性层面的宗教对话。  相似文献   

9.
“儒家与宗教”的关系特别是“儒家(或儒学、儒教)是不是宗教”的问题是一个具有历史性与世界性的问题,它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学术话题,远不限于中国学者所论,西方及日本、韩国等国学者关于儒家是否为宗教的观点,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从历史上看,关于儒家是不是宗教的争论最初是由西方传教士引发的。公元16世纪起,历史上先后展开过五次大规模的“儒家与宗教”问题的争论。  相似文献   

10.
11.
"势"概念的科学定义揭示了信息的本质属性,即信息量与信息势是等价的。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活动,其本质都可以归结为生产更多的信息量、营造更大的信息势。势科学理论本质上是一个求导过程,其构建了一个系统的逻辑体系,使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融通起来,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尤其为信息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真正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2.
杨新磊 《创新》2015,(6):21-26
南京大屠杀题材诸多电影暗示宗教可以拯救道德。欧洲启蒙运动以前宗教尤其基督教的确具有至上的权威,理性的复苏使现代社会道德滑坡,道德再也不能挽救失落的宗教。思想先贤与历史进程均昭示宗教与道德是一对难兄难弟,人类仅靠自律难以完善道义与德行,人性需要宗教予以他律。宗教的世俗化与现代性的多元化并不冲突,反而能彰显终极关怀,广播真理,与道德互补共进,携手锤塑至善至美。  相似文献   

13.
从对话到和平:以世界宗教博物馆的实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在传播的历史中,不断与各种宗教对话。对话让两个不同主体的思想得以交流,因为了解对方而不会产生误会或害怕等负面情绪,进而在交流的气氛中,因为了解而互相学习,因为交流而彼此尊重,因为相处而积累友谊,因为友谊深厚而能让和平降临。世界宗教博物馆是一个由佛教团体筹建的博物馆,主要从事推动宗教对话、世界和平的各项事业,期望将我们在佛经中所体证到的和平对话的精神具体实践在世间,从尊重每一个信仰、包容每一个族群、博爱每一个生命的精神出发,让世间的人们可以与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对话、沟通、了解彼此,进而可以和平相处。世界宗教博物馆的实践是具体而微、有目共睹,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值得深入研究其内在理路与成功要诀。  相似文献   

14.
由美国核心文化WASP和"公民宗教"所塑造的美国国家特质中的宗教性,尤其是强烈的宗教认同感和宗教信仰在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宗教的影响力相比别国而言更容易渗透到美国外交政策中。宗教价值观念是"美国例外论"和"天命观"的主要根源,在外交政策上表现为"威尔逊主义"外交理念,进而对美国外交决策者的外交思维和外交行为造成影响,并形成对外输出民主价值观念的政策偏好。国内宗教团体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本,通过民主的渠道,将自身的政策主张上升到外交决策中并影响美国对外关系的议事日程。传教士利用自身对对象国的了解,为外交决策者提供情报,并有可能受邀参与决策过程从而影响外交决策。  相似文献   

15.
杨卫东 《求是学刊》2008,35(3):129-135
在西方文化观中,美国文化具有鲜明的宗教性.宗教文化对美国外交的影响体现在三大方面:源于宗教的使命感强化了美国外交中的孤立主义与干涉主义:美利坚民族信奉的宗教自由理念在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大背景下促使美国政府出台国际宗教自由法,由此加剧了国际社会在人权问题上的冲突:20世纪后期宗教保守主义的复兴强化了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宗教神学色彩.  相似文献   

16.
美国宪法实行"政教"分离原则,禁止教会干预国家政务,但事实上,宗教组织在美国政治体制中如同利益集团一样运作,以各种方式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以确保自己的宗教利益。鉴于美国宗教组织在教义信仰和组织结构上呈多元化,它们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方式和程度也各自相异,主要取决于历史传统、教义信条、内部团结力量、外部反对力量、战略地位和时代精神等因素。  相似文献   

17.
满学是近年来国内外人文科学中正在兴起的一门国际性学科。兹就满学的定义、条件、衍变、现状和发展,浅述管见,冀求探讨。  相似文献   

18.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存在着本质区别.宗教道德是调整人与神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则是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属于世俗道德;宗教道德体现的是神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则是一种人道主义;宗教道德通过神的力量发挥其社会作用,社会主义道德则通过社会舆论和人的良心发挥其社会作用.在理论上明确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将有益于青年人的社会主义道德信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宗教与经济增长:一项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维度的,宗教就是一例.亚当·斯密将宗教供给者视为收入最大化者,并从其声誉和人力资本的角度探讨了宗教的供给与需求、市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马克斯·韦伯则从伦理角度分析了新教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基本上沿袭了亚当·斯密和韦伯的理论框架,不但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和工具分析了家庭的宗教行为,而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宗教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并进行了实证性分析,开创了经济增长理论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20.
吴越 《社会》2005,40(5):169-189
本文认为,“宗教礼物论”是一个具有潜力的理论视角,它以莫斯等人的礼物理论为基础,探讨宗教现象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本文在述评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探讨礼物与宗教的内在关系,进而分析礼物理论与宗教社会学的亲和性。文章认为:首先,礼物与宗教是双向关联的,两者相辅相成,不仅宗教现象中蕴含着礼物逻辑,而且宗教为礼物的内在价值提供了神圣性的基础;其次,礼物和宗教都与社会团结的法则直接关联,这一点体现在两者共通的自愿式义务性上,两者既融合了情感性联系和工具性联系,也融合了相互性伦理和等级性伦理;最后,“宗教礼物论”的优势最可能体现在对宗教之“非自主选择性”的分析上,而它的潜在挑战则主要在应对社会变迁与价值倾向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