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韩愈古文运动的失败看唐代骈文的文体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愈的古文改革,乃是一场对儒家精神进行重新建构的文化运动。但唐朝总体的时代文化和政治精神对这一思潮持消极态度,在唐人心目中,骈文已转化为一种时代文化的心理,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稳定性。国家公文、科举取士,皆以骈文为本。凡此种种,皆使古文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事实上,经由六朝的全面振兴和初盛唐的进一步发展,骈文已充分显示出其作为一种文体不断充实发展、及时进行价值转换的优势,而在整个唐代长盛不衰。但从长远看,古文运动虽然"失败",但这种对骈文的文体霸权地位挑战的努力却始终存在。唐以后的中国散文史,即转化为古文与骈文此消彼长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韵散对偶范畴制约着骈散对偶范畴。在此思维模式中考察骈文与欧阳修散文创作之关系,能更为真切地了解欧阳修的文学造诣和宋代的古文运动的奥秘。骈文是散文的一个亚文类,在特定的环境下骈文能向散文回归。经过欧阳修等人的努力,这一回归在宋代较为彻底地实现了。从单篇文章的创作总量看,欧阳修的骈文远多于古文。欧阳修是伟大的解构主义者,他以长对仗句改造了骈文,将它发展为宋四六。欧阳修的古文乃以其骈文功夫锤炼而成就。骈文起源于两汉辞赋,欧阳修是散文赋的文类开创者,其赋作不多,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散文的辩证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3.
骈文一直是唐代文章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文体形式。古文运动前,骈文在文坛上处于主导地位;古文运动期间,骈文仍是时下文章的主流形式;古文运动后,骈文仍是当时的主流文体。也就是在此基础上才有了《新唐书.文艺传序》唐之文章“三变”之说:“王、杨”与“燕、许”之变,变其文风;“大历、贞元”“美才”之变,变其文体。  相似文献   

4.
从唐宋古文大家看骈散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骈文的产生不仅与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密切相关,更体现了六朝时期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美的自觉追求。骈文的末流虽有种种弊端,但骈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历史作用不能抹煞。唐宋古文运动以后,骈文并未消亡,而是在科举考试的推动与散体古文的影响下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出现了骈散并峙、各放光明的局面。唐宋古文大家无论在文学主张还是创作实践方面,对六朝骈文均未绝对排斥,而是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清代常州府阳湖、武进二县骈文作家众多,成就卓著,在整个清代骈文发展进程中独树一帜,自成流派,相对于"阳湖古文",可称为"阳湖骈文"。阳湖骈文的兴盛,离不开清代骈文整体复兴和阳湖作家自身骈文理论探讨与实践的推动,而常州学术文化的发达、阳湖作家间深厚的宗亲关系以及诸人宗亲、师友间频繁丰富的文学交游,对推进阳湖骈文发展功莫大焉。深入探讨阳湖骈文之兴盛及其原因,对系统研究清代江南骈文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以来,汪中被视为清代骈文创作领域的第一人,并在多种文学史教材中固定下来,而成为文学常识。因袭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汪中骈文所作的评价,学界多推尊汪中为清代骈文创作领域的第一人。事实上,在清人关于清代骈文第一人议论的话语中,除了汪中外,还有多人,而其中最负盛名的骈文家是胡天游。通过对汪、胡二人在骈文创作领域经典地位的形成所作的考察,并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在骈文创作上,汪中在潜气内转、风格雄健骏迈、艺术表达难度与长篇巨制这四个方面,不及胡天游。因此,清代骈文第一人或骈文成就最高者是胡天游,而不是汪中。  相似文献   

7.
古文、骈文并行的状况,至南宋时期,发生了彼消此长的变化。汪藻处于两宋之交,对骈文的再次繁荣起了关键作用。其骈文创作既有严守法度、精工谨严的一面,又有出于绳墨之外,以长句为对,颇具散文笔致的一面,集中体现了“宋四六”的风格特征,有集大成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孟伟 《船山学刊》2014,(4):57-63
《续古文辞类纂》、《国朝十家四六文钞》和《骈文类纂》是晚清著名学者王先谦编纂的三部文章选本。《续古文辞类纂》表达了王先谦以儒家义理和考据学问为核心的古文观念。湖湘学风的影响和晚清社会现实的触动是王先谦形成其古文观念原因。《国朝十家四六文钞》和《骈文类纂》是王先谦编纂的两部骈文选本,其序文、例言集中反映了王先谦的文体学思想,王先谦还对骈文创作方法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词气兼资"的骈文审美标准。文章选本的编纂反映了王先谦"骈散并重"的文章学思想。晚清时期,骈散兼工并重的文章创作现象,以及汉宋学术之争趋向缓和是王先谦"骈散并重"文章学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学术背景。  相似文献   

9.
清代骈文作家经典化的路径有很多种,其中清代骈文总集的"选择",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纵向维度看,清代骈文总集对于当代作家的经典化选择,可以划分为前后相继而发展渐次深入的三个阶段,即清代初期、中期和晚期。从横向维度看,这种经典化选择,有着两个主要的运作机制:一是作家选择层面的累加与删汰,二是作家层次区分层面对相关作家骈文作品数量的差异性选录。毫无疑问,清代骈文总集的这种经典化选择,已经对清代数量庞大的骈文作家群体进行了非常重要的选择性呈示和传播,后世清骈作家接受比较全面的参照系,也由此基本构建起来,其文学史意义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10.
民初骈文小说的创制不失为晚清以降中国小说语言杂糅发展过程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民初文学观念的转移与文学实践面貌的整合具有重要意义。民初小说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把晚清以来历时性的文学语言建构情况,在共时性上全面地展现,体现为骈文、古文、以不同时期古白话为范式的白话、不同程度欧化的白话、不同程度使用方言的白话等语体加以采用。此时,文言的使用在民初小说语言之中又成为一种风气,而白话的小说语言建构相对表现得不太突出。民初小说语言在中国文学语言的现代转型之中并没有取得质的突破,而在内部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内卷化。  相似文献   

11.
王先谦不仅是一位传统的学者型官绅,而且是一位兼具湖湘情怀的出版人。《骈文类纂》是其编纂的一部集大成的骈文选本。书局和书院为其刊刻出版提供了传播媒介和平台。《骈文类纂》的刊刻传播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通过刊刻渠道的时空转移,助推湖湘出版业,提高湖湘骈文的传播质量;通过古文选本的文体关联,扩大骈体文的影响力,促进骈体与散体之间的均衡发展;通过选文存人及个性化布局,辐射整个清代骈文作家群体,推动清代骈文经典化。  相似文献   

12.
王勃的骈文是骈文发展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他的骈文表现了初唐时期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又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无论是用典或是意境的构筑 ,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这种情况的出现 ,与王勃对六朝骈文的革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六朝时期,各体散文皆趋于骈化,并逐渐演变成骈文,表策文也不例外.六朝表策文的演进轨迹和骈文由逐步形成到走向成熟的发展历程基本上是同步的.傅亮、任防、徐陵分别为骈文逐步形成、进一步发展及走向成熟三个阶段的代表作家,其表策文撰作体现出这两大类文体在演进过程中的特点.具体来说,傅亮文对句不工巧,用典多为明用或直用,不讲究声律;任防文颇重声韵调谐,妙于用事,多而不显;徐陵文则丽藻缛绘,用典自然贴切,融化无间,声律谐美,属对精工,四六句式的运用灵活多变.  相似文献   

14.
作为南朝骈文形式方面的一大重要特征,隶事与对偶、辞藻、声律、句式等共同成就了骈文的形式之美。南朝骈文隶事不仅数量多,而且方式也非常灵活。齐梁以前,隶事总数相对较少,技巧也较为粗浅。齐梁以后,隶事数量大增,技巧也由粗浅走向精湛。南朝骈文隶事既可充实文章内容,提高艺术表现力,又可装饰文章形式,增强审美性,在骈文追求形式美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南朝骈文隶事有其深层次的文化动因,除尊经崇古的心态使然外,还受重形式的文学审美取向与重博学的社会文化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赋与骈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与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两种各自独立的文学样式,但在审美趋向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那便是贵族化和典雅化,“崇雅尚丽”是其共同的追求。辞赋作为汉魏晋六朝的经典性文体,对骈文影响最大。就发展路向而言,是赋的日益骈偶化,再到用赋的方法做文章,最后形成骈文;就其实现方式而言,则是各类辞赋日益骈偶化,然后为各体文章所利用和借鉴,最终形成骈文。辞赋不仅给予作家以突出的骈对意识,而且为骈文提供了四言、六言和骚体等各类偶句的骈对资源。  相似文献   

16.
宋代革除弊政的志士、振兴文运的宗师欧阳修,既反对“剽剥故事,雕刻破碎”的西昆体骈文和“险怪奇涩”的“太学体”,又汲取了宋初以来古文家写作的失败经验,从而把建立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风格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基本目标.他开创了一代文风,使宋代古文运动结束了骈文独霸文坛六百余年的历史,并且纠正了韩愈的主要继承者李翱把古文降为谈道论性的工具的倾向,这是他对中国散文史的最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唐初八史与古文运动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史素昭 《船山学刊》2008,(4):147-149
唐初八史的修撰,无异于在骈文盛行的唐初动员众多的史家和文士从事散文的写作,对《史记》等史乘的散文叙事传统是一种继承和延续,对中唐的古文运动是一种诱导和启发,因此,唐初八史实则古文运动的先声;此外,唐初八史主张质实的文学观也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  相似文献   

18.
孟伟 《北方论丛》2015,(5):28-34
清乾嘉以降,推崇骈文者以编纂骈文选本的方式进行骈文“尊体”批评。其要旨有三:一是通过阐明骈散同源、肯定骈文特征,以达到推尊骈文文体地位的目的,这是骈文选本“尊体”批评的首要任务;二是通过剖析骈文弊病,对唐宋以后,骈文衰敝的症结进行反省与厘清,这是骈文选本“尊体”批评的重要方式;三是通过提倡“复古”与“雅正”,树立骈文创作原则与审美标准,这是骈文选本“尊体”批评的最终目标。此一时期骈文选本的“尊体”批评,对于提高骈文地位,促进骈文创作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童岳敏 《兰州学刊》2009,(4):195-199
唐代古文运动,提倡儒学复兴,致力于文章的经世致用。《春秋》学派则摒弃章句之学,主张学以致用。就文化导向而言,两者皆有相同的批判精神。文章从群体构成及学术思想等角度来探析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早期古文家的崇儒重教就为《春秋》学派的兴起提供了学术契机,而《春秋》学派经陆质发扬光大后,其致治之学又深深地影响到中晚唐古文家的学术风格及其古文创作。  相似文献   

20.
论柳宗元的"化骈为散"与古文形式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文形式的确立依赖于韩愈、柳宗元对文章形式的革新.柳宗元少学时文,受六朝、初唐骈文影响颇深,其古文"化骈为散",即化对句为散句,骈散结合,化典雅为通俗,不用或少用典故,化简单的对句为散句长联,将骈文的声韵辞藻方面的特点运用于散文之中,化骈文声韵为散文声韵,使散文一样具有声韵美,多用虚字,形成新的文气.柳宗元之所以改革文章,并取得突出成就,是因为他对骈文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同时也是因为他在贬谪中试图表现自己的才智,以引起朝廷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