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旭 《社科纵横》2008,23(3):105-106
李白的诗以其淋漓的元气,透彻的抒情,海涵地负的文化内涵和排山倒岳的雄肆笔力,享誉古今.说到李白诗歌的风格,基本是以飘逸豪放来定性,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很多,但有一个原因是以前学者没有注意到的,那就是与李白的痛饮有关,也就是说形成李白豪放飘逸诗歌风格的原因之一是其饮酒行为.  相似文献   

2.
张连举 《唐都学刊》2001,17(4):31-32
“飘逸”是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但人们常常由此以为李白的生活个性同样“飘逸”。究其实,从李白的个人经历及其诗歌创作中不难看出,李白一生更多的是壮志无从施展、理想无法实现的幽愤,甚至有时还免不了媚俗。  相似文献   

3.
梁瑜霞 《唐都学刊》2004,20(3):26-30
李白的诗歌个性十分鲜明,其突出特点可用"李白气"来概括,"李白气"的能指即清末评论家吴汝纶所说的"一片奇气"[1]。"一片奇气"在李白诗歌有三个表现层次:言奇、象奇、思奇。李白、岑参、韩愈三人的诗歌都具有"尚奇"的共同特征。但比较而言:岑参之奇,意在外物,奇在风光;李白之奇,意在情感,奇在心志;韩愈之奇,融进人力,奇崛险怪;李白之奇,得之天然,风神潇洒。这正是李白之奇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4.
李白经常在诗中使用色彩词,这给他的诗歌增添了一种美感。这里,我想列举李白作品中尤具特征的白色,重点谈谈其在表现上的特色。一、比率的考察通读李白的诗歌就会发现,他经常在诗中描写白色(特别是用“白”字),有关这一点的评述已经很多。其中,大野实之助先生在《李太白研究》一书中所载的《李诗中“白”的意义》一文,就是评论李白诗中白色的最早论文。他着眼于李白所使用的“白”字数量之多寡,指出:“……李白的诗歌如此喜欢使用表示色彩的文字,在感觉上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而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无疑是白色。这一点,不是很值得注意吗?”  相似文献   

5.
女性之美在李白诗歌中得到全面清晰的展现 ,李白不仅关注她们的形体之美 ,更对她们的精神之美尤其是对违背父权文化的“另类”之美给予礼赞。本文并试图分析李白妇女诗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叙事是中国古代诗歌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在李白诗歌中,部分诗作的叙事性非常明显,更不乏有名的叙事之作.李白诗歌的叙事艺术,具有叙事手法多元性、叙事语言多样性、叙事视角多维性、叙事风格多重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诗格包括两层涵义,一为品格之格,一为格式之格,陶渊明以崇高的人格力量开辟了诗歌题材的全新领域,决定了诗歌格调的崇高。其全新的诗歌内涵促成了诗歌表现方式的开拓,形成了新风格的构建,含蕴着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重要范畴。陶诗的深层次贡献,开拓了中国诗歌美学所蕴含的民族气质和表现力,唤醒了历代诗人的诗歌自觉精神,代表了走向成熟的中国诗格。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李白的诗歌是雨后的彩虹,那众多的意象是彩虹中的色块、色线和色点。如果说,李白的诗歌是夜空中的焰火,那众多的意象是焰火中的火舌、火弧和火花。在唐代诗人中,不,在所有古代诗人中,象李白这样喜造彩色意象,又善造彩色意象是不多见的。要知道李白是怎么样“烂七彩之照耀,漫五色之氲氤”(江淹《丹砂可学赋》)的吗?请看:  相似文献   

9.
崔际银 《阅江学刊》2013,5(2):111-114
李白的诗歌作品是展示其人格精神的重要载体。终生不渝地坚持信念理想、关心社会且勇于批判现实、积极进取、坚持个性独立、真诚热爱大自然等是李白人格精神的基本表现。这些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鲜明特征,对促进当今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美学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其中后实践美学对实践论美学的超越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理论现象。本文认为,尽管实践论美学存在着一些理论上的失误,但在当代中国美学发展中,它还有旺盛的理论生命力。后实践美学批判了实践论美学理论中的失误,并努力克服之,这是难能可贵的。但就其理论本身而论,它一方面批判了实践论美学的理论失误,另一方面却又暴露出了自己的理论缺陷。笔者认为正确的思路应当是:承认实践是美学的哲学基础,并从审美关系入手,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建构当代中国美学体系即辩证和谐的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晚清的两位杰出文学家曾对李白及其作品作过很有见地的评论。龚自珍在《最录李白集》中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刘熙载《艺概·诗概》:“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李白和李诗的确深受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近年来许多论者对这个重要问题曾进行过认真的研讨,特别指出李白诗歌艺术上对屈赋的继承,这是很有必要的。然而遗憾的是,人们在谈论李白受庄子影响时,却几乎从未涉及李白诗歌艺术上和庄子散文的继承关系。我认为,李白的诗歌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说,从庄子散文中汲取的营养比任何一部作品都要多。李白集中引庄子典故的诗…  相似文献   

12.
李白的山水诗在其作品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因而许多文学史著作和研究李白的专著,都把描写祖国的壮丽河山,作为李白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加以论述,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一些论著对李白山水诗的艺术特征,往往仅用山水诗如何体现诗人的个性特征来代替对山水诗本身的细致分析。另有一些  相似文献   

13.
杜敏 《唐都学刊》2009,25(3):1-4
以李白为中心所生发的李白现象,已演化成为历代对李白诗歌的习得与传播,对其传说的演绎与生发的文化现象。李白现象具有共时与历时相交融、生发形态多样化的特点。李白现象在当代的形成有其历史的、文化的基础。李白现象当代化须将李白从单纯的文学领域脱解出来,关注李白诗歌的接收群体,使受众在李白现象的接受中提升,在接受中发展。应当多主体地进行李白及李白诗歌的传播,既可以官方举行,也可在民间传播。既可搞多群体的竞技,也可以个体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4.
吴功正 《学术交流》2001,(2):109-112
从陈子昂提倡"风骨"论到李白再次提出"风骨"论,形成了初唐到盛唐的一股美学思潮.李白以美学史家的巨深眼光,充分认识到美学史的发展状况,善于进行思想的融合.他推崇建安时代的"风骨"美学,成为他的理想目标.天然、清新是李白的又一重要的美学思想.它要求审美形态回归本体.它宣告了六朝美学的终结,同时宣告了另一个美学新时代的到来.因而,它具有盛唐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论述了中国道家思想在李白诗歌中的文化传承.第一部分简析了李诗中反映的道家批判精神等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第二部分指出了李白既人世又出世的复杂心态;第三部分论述了李白诗歌中的"物我合一"虚静"真人"等超然出世思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概括婉约、豪放之别和对词发展史进行宏观考察的基础上,指出:词初本具“豪放”之一体;流为“艳科”是词发展史上的特殊现象;在“艳科”成为词坛主流的情况下,“豪放”一脉也未尝中断;豪放词的“再生”是“复归”表象下的升华。  相似文献   

17.
陈莉 《唐都学刊》2010,26(6):22-25
随着西汉考古工作的进展,大量彩绘陶俑展现在世人面前,丰富着人们对汉代美学的认识。西汉彩绘陶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不同于茂陵石雕的雄浑与奔放,也不同于东汉陶俑的动态十足和浓厚的民间生活情趣。西汉彩绘陶俑是王侯贵族审美情趣的体现,它呈现出小巧、柔婉、细腻的审美特征,体现了宁静、含蓄、内敛的艺术精神,形成了汉代美学的柔婉之美。西汉彩绘陶俑折射着汉初无为而治的时代精神,具有楚文化浪漫、飘逸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8.
论唐代边塞诗的悲壮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艳军  宋俊丽 《社科纵横》2005,20(6):139-140
唐代边塞诗人在独特的题材范围中表现了“征人”强烈的理想、抱负和痛苦,展现了“征人”的崇高行为和精神力量,使边塞诗歌体现出一种悲壮的情感基调和美学魅力,形成唐代边塞诗歌最突出的美学特征:悲壮美。  相似文献   

19.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表现出一种与盛唐时代相同步的浪漫主义精神。盛唐文化的乳汁,把李白哺育成那个时代最完美的人物;李白的出现又使得盛唐文化、盛唐时代大放异彩。也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讴歌理想弘扬自我李白一生几乎与盛唐时代相始终。李唐王朝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终于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盛唐的富庶、安定、强大以及政治的开明,思想的活跃,使得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文人大都以前所未有的政治热情表现出对功名事业的由衷向往,对自我价值的高扬、肯定,对未来前途的满怀信心。李白是盛唐文人的典型代表。时代…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庸人”与“神人”、“个体不朽”与“循环永生”,“此在与永恒”的矛盾构成了李白独特的矛盾心态,而李诗那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就存在于李白对于自身矛盾所作的不断超越当中,这是认识李白诗歌具有永恒魅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