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逍遥游》是庄子散文的代表作,当世学者、文学史家皆充分肯定其艺术价值,但对其思想则多持否定之论。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解题”云:“它主要说明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  相似文献   

2.
谈善论恶乃是佛教的永恒主题。在中国佛教中,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善恶“因果”观,一是注重“果”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二是注重“因”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中有着“决定论”意味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是中国本土儒家文化以及民间习俗中的“因果报应”思想在佛教中的反映,属于中国化的善恶“因果”观;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是基于印度佛教的“缘起论”,是原汁原味的印度佛教善恶“因果”观。依据印度佛教的这种善恶“因果”观,东晋竺道生进一步提出了“善不受报”的思想。依据“善不受报”以及作为其理论基础的佛教“缘起论”,一个人只管行善而不要去追求行善的回报,然而就是这种不求回报的行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回报。  相似文献   

3.
雅是一个复杂的审美范畴,它以“天人合一”为其哲学基础,有着超越的本质,并且这一超越是向着真与善的双方向超越,因此它集真善美于一身,为儒道两家所推崇。此外,它又迎合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意味、外在形式的审美追求而成为中国历代文人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4.
“趣”是中国书法理论批评视野的重要审美范畴,书“趣”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书法审美概念,它在汉魏六朝被引入书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得到充实和发展,并逐渐升格为一个书法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兴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5.
书法是汉文化独有的艺术,熊秉明先生称其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说它是“中国灵魂特有的园地。”它是对中国传统的理性精神最地道的阐发和表达。本文通过对书法这一“文化核心的核心”进行反思,反思的角度是由现代书法的案例透视传统书法,从现代与传统的对抗中领会书法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6.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派别,它们相互影响,对中国政治思想的演变发挥了很大作用。我们这里要讨论的问题,是自西汉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儒家强调“人性善”,而人的善性主要由“圣贤君子”来体现、发掘、弘扬;当“小人”没有行“善”的自  相似文献   

7.
“美”大也,与“善”同义,“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我们是“真·善·美”的一元论者。就是说在谈文学艺术性的时候,未尝不包括它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因为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义理、辞章、考据”并重,对于《屈赋》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8.
卫夫人《笔阵图》云 :“善鉴者不写 ,善写者不鉴”。周德聪不仅能写 ,而且善鉴。其《抱一书论》不仅评述、鉴赏了当代近百位有突出成就的中青年书法家 ,而且在其书法新论、书法教育和书法杂识中涉及到书法中方方面面的问题。《抱一书论》如一座建筑 ,“美哉轮焉 ,美哉奂焉” ,这正是周德聪精心构思的结果。《抱一书论》有着突出的特点。1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写小题材是最好的途径”乃歌德的名言。周德聪之所以能成功而全面评鉴近百位书法家 ,正在于他将一个个小题目都写得很丰满。他自己本就是一个有成就的书法家 ,他不是一个书匠 ,而是一个…  相似文献   

9.
江南阳澄湖畔的千年古镇正仪,历史悠久,是著名并蒂莲的故乡。如今,这里又建成了中国首家乡镇书法艺术馆,吸引著一批批的来宾。自1986年起,正仪镇就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书法活动。镇党委书记孙秋生说,精神文明建设也要出拳头产品。他们正是抓住该镇群众崇尚书法的特点推出“民间书法”这个产品的。在上级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支持下,经过整整Ic年的努力,1996年正仪镇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首家“书法艺术之乡”。这也是中国乡镇中的第一家省级书法艺术之乡。书法艺术馆正是其标志性硬件设施之一,它由书法展厅、来宾挥…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书法史上,宋徽宗创立的“瘦金体”是在学习“王字”一脉的基础上融汇诸多名家的精髓而形成的一种书体。“瘦金体”书法的艺术特点,一是具有独创性,且能够入古出新;二是其书法在结体和用笔上特征显著,具有可识别性;三是其气象文雅萧闲、率真自然,又兼具帝王风范。“瘦金体”对后世书法的发展影响虽然不大,但是仍有后人薪火相传。学习“瘦金体”书法主要不在于刻意地追摹其结体和笔画上的特征,而是在于追求它内在的精神气息。  相似文献   

11.
作为明清十大商帮之一的江右商帮(江西商人)曾经与徽商、晋商等一起活跃于大江南北,并以人数众、区域广、善经营、讲诚信而著称于世。在经商过程中,他们秉承理学“利只在义之和、取之有义、以义取利”的义利观,谨守“仁义为先、不以功利为急、以义制利、不言利而利自饶”的教义,注重“财自道生、利缘义取”,以儒商、义贾作为他们的道德追求,建构起一种新的商业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书法与绘画都是线条艺术,它们是有“血缘关系”的“同源”艺术。绘画源于线条,线条是书法的基本元素,它们执笔、运笔的方式方法是基本一致的,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中国绘画对中国书法的渗透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书法创作是参考绘画的审美标准和规律进行的;书法线条的抽象体现在抒情和灵动的形式,它为中国绘画的形神一致、气韵生动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1中国古典美学中,“虚静”是某些艺术家所极力追求的极致境界。诗文曰静:“陶钧文思,贵在虚静”,“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作画言静:“夫尺幅之画,山水花草树石楼台人物之形,风云之变,纷然杂出其上,素之所余,几不足以容指。而善画者之画,则未尝有一笔一墨著于其间。此何以哉?静故也”;书法求静:“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音乐也讲静:“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这里所说的“静”即“虚静”,或者称为静思、空静、澄心、澄怀、凝神等,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套完整强大、意义明确的话语体系,其中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显而易见.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字,对文字的解释与运用构成了我们的日常话语.进一步讲,文字体系始终在凸显、深化和强化着话语体系.我们如何将国家长期形成的文字体系融入新时代的话语体系,建构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中以汉字书法最具特色,它作为我国文字体系中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对深化和固化中国的话语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和核心价值.中国书法的内在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相吻合,凸显儒家文化,符合实用主义的理念.我们完全可以将书法之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将书法之精神以新的文本、新儒家的话语表达出来,将书法之精神与实用主义哲学相结合,即通过书法情境、书法作品、书法实践、书法文化来带动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带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形成.  相似文献   

15.
不老的书法     
曾印泉 《新天地》2016,(1):14-15
人不免老,但书法是不老的. 不惟不老,还益老,这应是中国文化对老年人生的莫大恩惠.为问何以见得?答曰:因为中国棋琴书画四大艺术,只有书法是老人的艺术.为问何以如此?答曰:可以分两说.首先,中国书法史上,列前几位的著名篇什,大多出于老人之手.比如颜真卿的《勤礼碑》《祭侄稿》、柳公权的《玄秘塔》等,甚至连书圣王羲之,后人也认为“右军书法晚乃善!”盖因书法较其他艺术,出于实用,简便而抽象,其成就所倚重的往往是一个人的胸襟、学识和境界,而落实到制作,无过日常提笔写字而已.因此,古人认为:非凡之人即有非凡之书.  相似文献   

16.
尝试教学法改传统的“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它具有三个特征:中国特色鲜明;操作模式极强;实验效果显著。尝试教学法的实验和发展,给我们教育界和教育工作者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对于书法的认识,人们正在以“造型说”、“抒情说”、"排意说”等纷争中趋于它是一种“有意味的形成”①的一统之中,使书法脱离了其隶属于美术──国画的樊篱,独立于艺术之林。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书法的美学意义,引导书法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还书法以本来面目无疑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然而,仅仅从纯艺术意义上去解释书法何以能历经百代而愈益很深叶茂地茁壮发展,还得不到一个完美的答案。考察历史,与“书”同样古老的“乐”发展至今,无论从工具上还是从内部机理上,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关于当代书法教育的考察潘善助一、当代书法教育的大致轮廓伴随着共和国的诞生,当代的序幕被拉开了。但我们发现,“当代”意义上的书法教育并未与此同步而行,它至少要比建国晚了8年。1957年,浙江美术学院(1994年改名为中国美术学院,下同)在国画系开设书法...  相似文献   

19.
书法不仅表现为汉字书写的技巧,还表现出书写者的功力、修养、感情、气质等艺术的感染力。即“人品”与“书品”的统一。“字如其人”在择帖、书法创作及书法评论中的表现,说明书法创作与做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书法能陶冶情操、修养品德,从古到今,很多人把都它视为特殊的工具,运用它培养自制能力,锻炼自身意志。因此,我们在渴望练就书法的同时,必须做一个有道德修养、高尚正直的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一为儒家,一为法家,两者结合,以阴法阳儒的形式体现出来,维系着两千多年的中国农业社会。人性作为儒法思想的基本问题,决定了专制思想脉胳,从人性入手,可以剖析思想核心,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儒:儒家学说弥散着一股泛爱情调,它尽可能地在人们之间建立亲情联系,使人们从感情上需要他人,或感到有义务帮助他人,进而在社会上形成亲宗风气,即以宗为核心,向四周扩散,最终使整个社会成为以感情为纽带的一大“宗”。然而,正是这样一种充溢着亲亲情感的思想,维系着中国两千年的专制政治,这一矛盾能够在儒家思想所倡“人性善”中找到解释。总体上讲,儒家相信人性为善,更准确地讲是认为人性有趋善的倾向。孔子并未对人性作清楚的阐述,但他自信教育可以使人为善向上,摆脱各种致恶因素的诱惑,向“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