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晓晴 《晋阳学刊》2007,(4):121-124
中古隐逸诗中已经出现了大量固定的隐逸意象群,用来表达诗人对隐逸复杂的思想感情,而研究中古隐逸诗歌首先需要了解中古隐逸诗人对隐逸意象的运用情况。根据中古隐逸诗意象的特征,可将其分为原型意象、衍生意象与自然意象三类,它们具有不断衍生发展的态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逐渐固定为文人表达自身隐逸情结的隐逸意象群。  相似文献   

2.
陈伯海 《社会科学》2012,(7):166-174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意象经营的艺术,包含着意象思维、意象语言和意象结构三个层面的问题。意象思维的功能在于生成审美意象,它立足于诗人由实际生活中所获取并积淀下来的情意体验,通过"运意成象"和"观物取象"的运作方式,将其转化为诗人的"意中之象"。意象语言的运用为使这一"意中之象"落实于由语言符号承载的诗歌意象,其关键乃在将语言的概念符号性能改造成意象符号,而利用词语之间的张力以发挥语言的暗示与联想作用,是实现这一改造任务的重要途径。至于意象结构的职能则在于组合意象以结撰文本,让诗歌作品形成能体现诗人内在情意结构的有机的意象系统,于是"意核"的设置与"意脉"的连通,便构成其刻意经营的焦点。总体上说,意象艺术三个层面的活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其共同的结晶便呈现为由"意-象-言"合成的诗歌文本。  相似文献   

3.
我国艺术界近年来出现了一种颇为引人注目的新理论,即“意象艺术”论。认为中国传统美术是“意象艺术”,其思维方式为“意象思维”,其造型原则是“意象造型”,中国来的美术也是“意象艺术”。本文认为:任何有价值的艺术形象的创造,都不是对客观对象原封不动的、机械的、纯客观的再现和模仿,而是经过艺术家的能动反映和实际的加工、改造及创造。在这种艺术反映、创造的过程中,审美意象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美术可以采用“意象造型”原则,但不能说“意象造型”就是表达中国人物画乃至整个中国美术特征的概念,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及在艺术形象物化过程中存在着极为丰富的因素,在这许多因素中,意象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本文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在艺术创造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意象浅识     
本文以老庄玄学为基点,论述了意象的实 质,意象的生成及其特点,意象在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上的 体现,尤其结合书法艺术的创作特点分析了意象艺术的 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5.
诗人萧风《灼伤的葵花》是当代一部创造了丰富意象的诗歌文本。其中包括以下四种类型:时间意象,空间意象,自然意象,历史意象。对萧风诗歌意象世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诗学精神就是借助于外在世界的种种物象来展现“在世之中”的此在的诗性之思。所以,他的诗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  相似文献   

6.
散文的意象,过去一直被研究者所忽视。考察我国传统文论和西方文学中的意象演变,可将散文意象分为精致或繁复的意象、象征性意象、叠合式意象、潜沉或扩张式意象四种类型,散文创作中营构意象应遵循一系列特定的审美原则。  相似文献   

7.
刘静 《学术界》2015,(2):171-177
意象是我国独特的审美范畴,体现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傩面具强烈的意象美特征,传递着大众质朴的情感及信仰的演绎轨迹,积淀了从远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的艺术特征和文化信息。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经济结构、传统的人文思想、独特的宗族文化是傩面具的精神本源。傩面具以五色为主的意象色彩反映了传统的五色价值观,具有明显的伦理与道德痕迹;在造型上傩面具根据意象的需要注重概括取舍,对所刻划的形象进行大胆想象与夸张,傩面具隐藏着博大精深的历史内容和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8.
刘燕歌 《理论界》2009,(12):128-130
南朝行旅诗对山水自然描写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细读文本,试图抽绎出行旅诗自然意象营构的主要特征,分为意象经营与语意的丰富、意象组织与情景的契合、意象熔炼与情景交融三个层面进行讨论,揭橥南朝行旅诗是如何通过意象的营构来抒发情感这一问题,从而体现其在山水自然描写发展进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蔚 《北方论丛》2021,(2):112-117
"意象"是中国美学、艺术学领域中的重要范畴。其萌芽于中国原始思维中的"感物—象数"传统,"数"与"德"构成了"象"所承载的原型意义;魏晋至唐代是哲学意象论向审美意象论滑移的过渡时期,"境象不一"由艺术领域的泛化所指,向文学领域的确定所指靠拢;文学意象论完成于明清,意象在文学批评和理论言说中被普遍使用,对其主客统一、情景交融的认知已经全面渗入日常话语体系。与此同时,明中叶以后叙事文学中"形象"的凸显,以及西方话语的冲击,导致五四以后学界一度以西方视角审视意象。辩证地看,也为这一范畴的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形象。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是诗歌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意象的具体内涵,借助想象来感知诗歌的意象,结合通用意象理解诗歌,从中唤醒学生的审美潜能,使学生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丰厚的审美心理积淀,才有可能对艺术形象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宋词中有一些雪意象与渔钓意象的组合,构成了宋词中优美而富有韵味的“雪钓”意境。  相似文献   

12.
黑暗意象丛是海子诗歌的主题意象所在。这一意象丛包括太阳、月亮、水、大地、麦地等多重意象,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和生发能力,是海子诗歌区别于同时代诗人,也区别于乡土诗人、抒情诗人的根本性标志。黑暗意象丛深刻地打上了海子自己的个性标签,代表了其诗歌的终极状态。  相似文献   

13.
袁忠 《船山学刊》2001,(2):72-76
意象一词目前正被广泛使用着,而对其理解、用法上的混乱状况也不断有人指出。值得高兴的是,有一点正逐步形成共识:意象范畴能阐释美的创造和审美鉴赏的基本规律,揭示艺术的本质特征,有的主张用审美意象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块基石,有的主张将意象作为美学的元范畴。意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盛行于九十年代,说明它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传统意象说的考察有助于现代意象论的建构,这是不言而喻的。如同其他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受古汉语内部规律制约,由单音词向复合词演变一样,意象一词最初是分言的。意、象、意象在历代的义蕴重叠交叉现象正…  相似文献   

14.
张洁的《无字》文本采用了具有原型意味的意象来展现女性视角观照下的女性意识,通过“塬”的意象对女性灵魂和生命创造力进行赞美;通过火的意象来象征女性灵魂的涅磐,焚毁男性的残酷力量,方法独特,意味深厚,极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在以异性恋为正常和典范的社会里,同性恋文学以顽强的生命力在逆境中生长着,不同时代的作者都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对同性恋文化现象的探讨和忧思寄寓于一个个同性恋文学意象之中,带我们走入了这个遥远而深邃的非主流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6.
戴叔伦是大历、贞元年间著名的江南地方官诗人。戴诗所摄取的意象既是大历时代前途黯淡令人失望的社会现实的外化,更是叔伦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和坚贞自守的人格理想的表征。本文将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阐释传达诗人生命状态的意象涵蕴。  相似文献   

17.
《儒林外史》的意象式结构--以江湖与祠庙为中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汉光 《学术研究》2001,(6):124-129
江湖意象作为人格关怀的象征,映照八股科举制度下士子的种种人格,贯穿<儒林外史>的前半部分;祠庙意象作为社会关怀的象征,表现为真儒名士对政教人心的拯救,以及拯救失效后对世风日下的感慨和无奈,贯穿收煞<儒林外史>的后半部分.意象的转换体现出<儒林外史>创作不同阶段的创作构思转向.  相似文献   

18.
乡村意象和城市意象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对意象.乡村意象中的怨刺型意象源起于《诗经》,理想型意象源起于陶渊明的田园诗.相对于乡村意象,城市意象迟至唐代才基本定型.总体而言,乡村意象表现出对乡村价值的肯定,而城市意象则带有明显的反城市倾向.乡村意象和城市意象中所包含的价值倾向,不应该简单地从诗歌是否反映了现实的角度去认识,而应该视作传统士人以求“道”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借助于诗歌这一具有特殊地位的文学体裁而进行的面向公众的“话语展出”.  相似文献   

19.
小说中的意象变异是对意象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是作家作为个体存在和其社会属性之间复杂情感体验的产物。意象变异丰富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增强了小说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20.
“意象征”——现代诗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仲义 《学术研究》2002,(11):119-123
本文通过对“意象”与“象征”的整体把握 ,寻求双方的亲和性 ,推导意象与象征可实行“联姻” ,证明“意象征”是现代诗掌握世界的一个基本的、主要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