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揭示信访、信访问题、信访治理、问题信访等信访主题词的内涵及其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澄清信访理论研究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并勾勒出信访制度变迁的两条轨迹:一条是信访用来解决信访问题,达到信访的治理;一条是信访逐渐"问题化",异化为问题信访,成为治理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信访制度作为一项特殊的救济制度,是公民政治参与和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但现实运行中信访制度自身存在着诸如功能错位、工作部门职责不清、重"人治"轻"法治"等问题,针对此,通过对信访现状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了从信访立法、完善信访监督体系及相应信访代理制度的建立等方面来完善我国信访制度的建议,其对于完善我国利益表达机制及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信访制度之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访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信访行为及其相关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在经历社会转型的过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背景下,信访行为呈现出新的特点,与此相关的信访制度也面临着由传统到现代的理性选择。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的框架内,信访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应当摆脱传统政治思维的桎梏,逐渐实现信访制度的去政治化,信访机构的多元设置要通过更为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程序,充分实现其化解社会矛盾的功能。此外对公民所享有的信访权利的定位也要实事求是,从现有的宪法权利和法律权利体系的实际状况去考虑。通过审慎的思考使信访制度能够更好地为社会稳定及发展提供一种有效的保证方式。  相似文献   

4.
国家权力体系试图用立法来规范信访,但缺乏法治核心精神的信访立法十分被动与混乱,无法实现与正式救济制度的衔接,程序保障的欠缺又使其很难实现权利救济的目的。而要把信访推向法治,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在各分散的立法中植入正当法律程序,总体的目标则是制定一部统一的信访立法并保障其正当程序化的运作,而这个目标的达成还依赖权利本位的回归和程序主义的弘扬。  相似文献   

5.
涉诉信访的程序性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涉诉信访的程序性设计包括诉讼性和非诉讼性程序设计两方面。涉诉信访作为信访的最主要方式,其程序化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为法治建设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更在于通过这种程序性设计,使民众与行政司法人员形成一种法律意识,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最终实现进行意识积累。  相似文献   

6.
论行政信访     
信访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所创建的一种法律传统,行政信访是其核心组成部分。文章依据《信访条例》的规定和精神,阐述了行政信访的概念、特征、原则、作用和程序,分析了各类行政信访主体在行政信访活动中的法律责任,探讨了行政信访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行政救济制度的关系及其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信访权利与信访制度——从比较法视角的一种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访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悠久本土渊源的制度.从比较法的视角考察,由于司法制度上的阙失,信访权利较之国外的请愿权而言,其法律权利的位阶及效力问题一向被边缘化,乃至隐身于非法律意义的层面.然而,<信访条例>中的规范语句还是为实务的发展预留了一定的空间,而且该制度在实际上起到了一种填补司法权利救济以及公民行使监督与制约政府的政治权利在事实上不足的作用.不过,就目前的情形来看,信访权利的具体内涵与边界尚无法借助司法审查制度在判决中所确立的审判标准得以明晰化,信访制度与国外的议会监察专员制度相比也缺乏以议会为主导的制度设计所具备的优点,其低效性更成为质疑的焦点.而这种"饮鸩止渴式的权利与制度安排"所呈现出的规范与事实上的各种问题,也正昭示了我国在走向法治国家的现阶段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困境中暗含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信访权的理论本质就是请愿权,信访制度的核心内容则是为了保障公民请愿权,以实现权利救济和参与国事的制度目的。从请愿权保障角度看,我国信访制度存在一定缺陷,须从三个方面重构信访制度:信访观念的更新;法律规定的完善;改革信访机构。  相似文献   

9.
法的价值是立法的动力依据,也是法的实施的需求。法的价值有多重体现,诸如自由、平等、秩序、理性、效率、正义等。而至于具体法律制度,通过对其价值的分析,亦或可一探其社会功能之所在。本文即是在该思路框架下,通过对信访制度价值的分析,探讨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信访制度所应和所能发挥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信访制度作为一种弱救济性的行政救济手段、行政监督途径及表达民意的方式,是我党的一项政治发明,曾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存在功能错位、"人治"色彩浓厚以及缺乏统一的协调、效率低下等问题,使信访制度似乎走入了"困境",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制度设计的缺陷。要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就必须重设其功能目标,整合机构,畅通信访渠道实行阳光信访。论文分析了信访制度在我国设计的初衷及定位,探讨了其存在的缺陷,提出了重构信访制度的途径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信访权利是宪法上公民的监督权,信访制度是保障公民实现其监督权的一项刺度。并没有也无力承担权利救济、纠纷解决的功能。我国信访制度的困境就在于其功能的异化。有的监督功能被弱化,本不具有的权利救济功能却被强化,甚至有代替司法救济成为权利救济主渠道的趋势。因此,要使信访制度的困境得以求解,宪政框架内两条变革思路必须同时并举:一是强化信访制度的监督功能,二是剥离信访制度的权刺救济功能。  相似文献   

12.
我国《信访条例》对信访法律责任的规定可以说是粗陋的。信访法律责任按性质不同可分为信访刑事责任、信访行政责任以及信访民事责任。信访法律责任中最为重要的是信访行政责任的认定和归结。信访行政责任根据行政侵权责任和违反行政程序之不同应分别采取过错责任原则和违反正当行政程序责任原则进行归责。此外,我国还应从宏观和微观等方面统一信访法律责任的形式,规范信访法律责任的追究程序,以便更好地发挥信访制度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的信访研究以集体维权行动为开端,通过多元交叉分析框架的引入而延伸拓展.这种解释性研究虽在某种程度上拓宽了研究视野,但要在总体上提升信访研究的水平,还必须由解释性研究向信访的类型学、内在机理、动力机制以及支持体系等结构性研究转向.  相似文献   

14.
信访工作中出现重复信访问题对社会正义价值、政府诚信、社会稳定等都会带来较大影响,因此探讨重复信访问题产生的根源及解决办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重复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行政救济与法律救济并存,削减了法律权威;第二,公民对信访性质认识不到位,期望值过高;第三,信访人诉求表达能力有限,影响了信访问题的有效解决;第四,信访职能定位不清,加大了信访工作难度;第五,信访工作队伍不稳定,接访人员力量薄弱.各级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重复信访问题.  相似文献   

15.
信访是农民表达诉求,提出民主建议,履行公民权利的基本途径。但由于当前我国农村法制不健全、利益表达机制欠缺、农村治理结构缺陷以及土地征用与建房矛盾等原因,致使许多群众不能或不愿通过正常途径表述诉求,导致"缠访"、"闹访"、"越级上访"等问题日益凸显。农村信访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提高信访立法层次、完善人大监督方式、推进治理体制创新以及构建法律援助平台等途径,并应进一步拓宽民意表达渠道,改革农村信访工作制度,将信访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唯此,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6.
对信访制度应当一分为三地客观看待,既不能妖魔化,也不能采取鸵鸟政策,更不能对信访和法治的关系持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正即邪、非对即错的简单看法。信访与法治的冲突客观存在,信访存在着诸多先天制度缺陷,对法治确有负面影响,但信访也有独特的优势,是对法治僵硬性和滞后性的必要的柔性补充。信访是当前社会治理不能放弃的手段,是法治建设不可回避的一环,但信访不能游离于法治之外,找准自身定位,在法治轨道内良性发展才是信访制度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信访走向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是信访改革的根本取向和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17.
分析信访不信法问题的成因及产生该现象的症结,结合已有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化解该问题的新观点,即发挥人大职能、设立行政法院、严格执行两审终制及建立多渠道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8.
信访权是有中国特色的,最传统、最贴近民生的一项公民权利。信访权具有与其它各项宪法权利不同的价值和功能,是其它宪法权利无法涵盖的。只有将信访权上升为宪法权利,在宪政视野下架构信访制度,才能使信访的价值和功能得到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9.
信访制度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政治文明成果,是我党群众路线与现代民主相结合的产物。其在历史上所发挥的维稳功能与维权功能的辩证统一,代表了某种政治制度的创新。对信访制度可能对现代法治基础产生动摇的担忧,源于片面的法治理想主义情怀,以及对司法裁判最终性的盲目追求和对法治精神的僵化理解。信访作为一项以国家的制约性权力为依托的反支配性行为,作为公民意愿的政治表达形式,其制度演化的政治进路是目前学界所"有意"回避的,但却是该制度功效实现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0.
信访的功能分为两个层面三种功能,即救济、权利诉求以及政策性诉求。基于信访功能与司法功能的重叠,在权利救济方面存在着两套并行的体系,由此导致出现两种系统选择和体系渗透问题。要解决该问题就是要使信访功能法治化,核心是界定信访事项与司法管辖范围,确立信访与司法处理信访人或者当事人诉求的法治原则,使司法处理法律事务,信访处理政策性事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