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由于登记婚姻制的强制性,非婚同居与事实婚姻是两个存在交集的概念,两者的法律后果部分重叠。非婚同居有别于婚姻,不能直接适用有关婚姻的规定,但又要给予适当的法律保护使得其合理的诉求不至于被法院拒绝。有些关系则可以类推适用婚姻关系的规定如家庭暴力、姓名权、人身自由权等,应适当限制非婚同居者之间的权利,以维护婚姻正常的家庭职能。  相似文献   

2.
对非婚同居性行为引发的损害赔偿问题,从女性当事人角度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男方以恋爱结婚为由欺骗女方同居的,即女方受蒙蔽同居的;另一种是女方知晓对方感情、身体状况和同居目的而自愿同居的,即双方完全自愿同居的。对前者,男方应对女方损害赔偿结果承担侵权责任;对后者,男方应分担相应的性行为损害后果。  相似文献   

3.
人口高龄化、老龄化以及社会支持体系的不完备性和子女资源的有限性,使养老成为现代社会中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对于丧偶老年人来说,养老更面临诸多困难。丧偶老年人非婚姻登记同居,俗称"走婚",可以避免一系列组建新家庭可能遇到的和带来的问题与麻烦,诸如正式婚姻的法律关系问题、两个家庭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个人财产问题、社会影响问题、婚姻家庭所需的稳定问题、子女的过分干涉问题等。老年人"走婚"有助于老年人解决生活困难、情感需求的问题,社会对此应给予宽容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老年人中盛行"走婚",这种不进行结婚登记而事实同居的行为,不受法律保护。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婚姻形式给予具体的法律规制,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婚内强行性行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严重危害了妇女的性自主权。同居权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婚姻关系的身份权,而且是请求权。当同居权和性自主权发生冲突时,法律应优先保护属于人格权的性自主权。结合当前国情,可规定婚内强行性行为在特定情况下构成强奸罪。  相似文献   

6.
同居,从某一个角度来说,标志着社会的开放,标志着公众舆论对非婚姻内的性生活和同性恋行为的一种宽容。我国未婚同居现象逐渐增多并形成了很大的未婚"同居族",我们应该研究这种社会现象的现实性和合理性,根据实际情况,对其加以规范和引导,将其纳入法律的轨道,而回避或制裁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法律对同居进行调整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非婚同居这种新型两性结合方式在我国的普遍蔓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与此相关法律制度,由此产生了许多社会纠纷及法律纠纷,本文从法律的角度对非婚同居的法制性进行必要性研究,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随着非婚同居行为的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法律问题也呈现出多样化。虽法学界已意识到对非婚同居行为进行立法规范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但对同居中女性健康权问题依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然而我国现有的婚姻法及相关法律中并未对非婚同居行为进行规范,女性在非婚同居中受到的人身损害也就难以得到相应的法律救济。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女性在非婚同居中所受损害的类型以及我国现行法律对女性权益保护的不足,并借鉴国外相关的立法实践,结合我国社会的特点,提出对我国相关立法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岳海智 《社区》2004,(16):42-43
杭州有老年人口近90万,其中丧偶加离异的单身老人至少有30万。随着社会家庭小型化的趋势,寡居老人日益增多,单身老年人的求偶需求日益凸显。一些老人在求偶时,开始选择一种新的方式,那就是——走婚。单身老人“走婚”,就是男女双方接触认识、感情融洽后,不定期走动同居而不是完  相似文献   

10.
非婚同居在同居配偶间的法律效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世纪60年代以后,非婚姻家庭已逐渐取得法律上的地位,这就是法律认可非婚同居在同居配偶之间产生财产法上的效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婚同居在中国一些地方有流行趋势,如何对此关系予以调整,是中国婚姻家庭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借鉴其他国家有关非婚同居方面的法律,加强对非婚同居关系的调整,实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摩梭走婚:一种法律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能简单地以好坏来评判摩梭人走婚,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法人类学和法律社会学的角度更深入地认识它。走婚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终身都在自己的母系家庭里,由男子的"走"而实现的婚姻。无论作为习惯法还是本土资源,走婚制都将对法制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给社会带来安定与和谐。走婚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消亡,只有当它不能再与社会融合的时候才会被取代。  相似文献   

12.
非婚同居期间所得财产的性质与归属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非婚同居关系是不受我国法律保护的不稳定的同居关系。许多国家对非婚同居期间所得财产的性质及归属均有明确规定 ,有的适用分别财产制 ,有的适用共同财产制 ,有的直接采用与合法婚姻相同的财产制度。我国现行法律在这一领域还有空白。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领域的财产纠纷 ,我国应建立非婚财产制 ,同时加强对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财产调控。  相似文献   

13.
对摩梭走婚文化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一些学者在有关著作中对该风俗进行的描述;而比较深入地进行研究,则是始于20世纪50-80年代民族学家们的数次调查及形成的调查报告和若干专著。在经历了"文革"的扭曲和停滞之后,对其研究才逐渐走向多元化和细分的阶段。20世纪以来学者们关于走婚文化的研究及其成果,可从婚恋形态、起源、形式、性质、制度的合理性、变迁及原因等方面展示。  相似文献   

14.
婚内强奸是否应该入罪在我国目前争论得很激烈,其实质是婚姻中性自主权与同居义务的关系问题.在现代社会,性自主权应该成为公民的基本人权,属于人格权的组成部分.然而,夫妻双方互负同居义务也是维系正常婚姻关系的必要条件,由此便发生与婚内性自主权的冲突.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是在婚姻法中明确规定夫妻双方都有性自主权,丈夫不得强迫妻子性交,否则以强奸罪论处;同时,不履行同居义务可作为法定离婚理由.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外文化的相互渗透,非婚同居作为一种新的两性结合方式悄然兴起。虽然基于道德评判标准非婚同居行为具有不合理性,但从法律视角来看该行为具有合法性与存在的现实性。通过对非婚同居行为的理论研究和法律性质界定,参考国外的立法情况与法律规制,结合我国法律现状和社会实际,明确我国相关立法保障与政策规定,以期为完善我国法律体系、以法律手段规制非婚同居行为、防止损害进一步扩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立法一举废除了仪式婚,改采登记婚。但由于民间传统习俗的影响和一些人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仪式婚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仪式婚的形成与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因素,因此,我国司法实践中对待仪式婚效力的态度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但在目前形势下,对仪式婚进行法律保护仍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其合理方法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婚姻法律制度,即在某种情况下将仪式婚纳入法律轨道,实行婚姻法上的"一法二制"。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婚恋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将非婚同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这个新的共同体中,女性因社会文化和自身客观的生理、心理特点而处于弱势地位,但在现有的婚姻家庭法框架内,由于缺乏规范非婚同居的相关制度,当女性在非婚同居中受到人身和财产方面的伤害时,仍然无法得到法律的救济。我国的婚姻家庭法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对非婚同居中女性的权益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18.
配偶间的同居义务是配偶权的核心内容之一,关于是否确认夫妻间的同居义务,同居义务是否将导致婚内强奸的泛滥,一直困扰着理论和实务界。本文以同居义务的性质和行使的分析为基础,从同居义务的法律效力着眼,探讨了其对夫妻间侵权行为的阻却违法性效力,以及违法同居义务的法律后果等问题,指出了配偶间同居义务的特殊性,并运用利益衡量的方法就同居义务与性自由进行价值权衡,从而论证了配偶将同居义务的特殊性和正当性。  相似文献   

19.
婉让 《社区》2008,(35):30-31
纳西族婚俗,由纳西女人撑起了泸沽湖上的一方天。作为纳西族的一个分支,摩梭人至今保留着走婚制和母系氏族遗风,被民俗学家喻为“人类社会家庭婚姻发展史的活化石”。在这方与世隔绝的桃源之地,男不娶、女不嫁。男子夜间到心爱的女子家谈情、留宿,这便是“走婚”。所生的孩子归女方,父亲没有义务抚养孩子,而抚养的是自己的外甥,他的孩子则又由女方家的舅舅抚养。  相似文献   

20.
同居作为男女两性间的一种生活共同体,已逐渐在生活中出现并得到人们的认可,这是人们对生活方式的另一种选择,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生活的一种态度.对于这种态度,作为自治法的民法不应该加以禁止,而应该通过法律的手段规范、调整和引导,视同居关系为法定婚姻关系以外的一种男女生活体;同时,设置非婚财产制,作为夫妻财产制的补充,加强对女性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