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模式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精准资助是"精准扶贫"思想在高校领域的具体实践,对于提升高校扶贫的精准性提供了新的理念与路径。大数据具有信息采集和分析优势,能够为资助方提供充足的信息,为资助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事实依据,以及为资助效能的提高提供技术条件。为了实现优化高校精准资助模式的目标,应当在系统论思想的指导下,着眼于制度的整体性,注重内部的协调性,从框架设计、制度保障、技术路径和联动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3.
高等院校现有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认定方法陈旧、资助效益缺乏最大化、受助形式缺乏发展性等问题,通过引入大数据技术、资助顺序合理化、建立心理教育和技能培育机制等途径,使认定过程更加精准、资助项目更加合理、受助形式更加多样,从而构建“精准化”的资助体系,既保证了教育公平,又使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益获得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自全国脱贫工作取得胜利后,我国的资助育人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校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在此基础上,尤其是在精准化要求下提升资助育人质量。高校精准化资助育人工作目前存在“育人”理念不够凸显、学生个体关注不够充分、政策解读不够准确和育人形式不够多元等问题。高校可以从凸显“育人”理念与要求、分层分类地平衡学生群体并关注学生个体、认真研究并准确解读各项资助育人政策、创新性地拓展资助育人工作形式四方面推进,切实逐步提升资助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我国资助政策的完善和优化,各大高校纷纷探索更好地落实资助政策的方式和路径,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技术恰恰是能够帮助高校实现精准资助的有效方式,逐渐在高校资助管理工作中推广应用。本文基于大数据视域,通过分析高校精准资助的价值意蕴和高校精准资助情况,进一步提出了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的实现路径,能够有效实现资助对象精准识别认定、分类以及动态管理。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促进社会进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当前高校育人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学生经济困难、学业负担过重等。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提升高校育人质量,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精准资助育人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制订细化的资助标准,考虑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学业表现等因素,实现差异化资助;拓宽资助渠道,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资助;推行多种形式的资助方式,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化需求;完善资助预算分配机制,确保资助规模与实际需求相匹配;加强资助政策评估和监督,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助效益。这些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促进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质量提升,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基于“十三五”提出“围绕立德树人,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的我国资助工作总思路,较为详细地探讨了当前资助工作在内涵、内容及结果等方面如何更好地把握和实施,以达到在前提、过程和结果上实现精准资助。由此得出精准资助是真正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困难生资助质量的有效途径。精准资助育人机制研究,探索性地使当前资助模式从经济资助向能力素质发展的资助模式转变,对当前我国高校资助工作有很大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8.
精准资助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基本要求,对提高高校资助育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做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搭建“家庭—高校—社会”三维多元帮扶体系。在保障物质基础的前提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育人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动态发展性资助,以此提升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资助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指引,高校资助工作是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的具体实践。现阶段我国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着认定工作难精准、资助主体难协同、扶志育人难开展、资助管理难有效等困境,需要在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引下,按照牢基础、抓协同、把方向和重保障的思路,不断改革创新,切实提高高校资助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与之相配套的高校精准化资助体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对于反思和完善我国高校资助政策,构建更加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的资助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视角,通过对各典型国家的大学生精准资助体系进行分析比较,从而为完善我国高校精准资助体系,促进改革发展成果的共享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12.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随着社会发展也发生着相应变化。如何优化路径,达到效能最大,育人最佳,是大家一致在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山东农业大学精准资助育人,构建"经济解困、精神扶志、发展助力"层层递进的模式,对高校学生资助体系质量管理、精细服务和大资助模式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为高校资助育人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常态大背景下扶贫工作表现出困难群众陷入贫穷的风险增大、扶贫资金难以快速上涨等新特征。我国传统扶贫工作中存在扶贫识别机制不完善、干部帮扶机制不完善、产业扶贫动力不足等问题。应从建立精准扶贫工作识别机制、构建完善的帮扶机制、建立精准的扶贫管理机制、健全考评机制等方面去探索新常态下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精准扶贫方略下的农村弱势群体减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人口规模大、贫困程度深,农村弱势群体的精准脱贫是打赢整个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本文总结了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特点,分析了农村弱势群体减贫政策的演变及其效果,提出了提高农村弱势群体减贫政策瞄准精度,分类实施农村弱势群体帮扶措施、拓展农村弱势群体收益来源,促进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参与,健全农村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正逐渐实现精准化,但在帮扶过程、帮扶责任、帮扶方式、退出机制等方面仍缺乏“精准性”.以“精准扶贫”理论为指引,按照“帮扶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思路,紧抓“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退出”的关键环节,构建“动态化精准识别、全员化合力帮扶、全程化个性帮扶、标准化帮扶成效”的高校大学生就业精...  相似文献   

16.
建立健全高校“经济资助+心理资助”资助体系是高校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环境下坚持“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是帮助生活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其身心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提升我国反贫困事业的成效。在实践中,部分高校资助体系的构建理念有待矫正,部分高校大学生资助体系的科学性有待凸显,部分高校大学生资助管理团队的能力有待提升。为此,各高校要进一步创新大学生资助理念、建立健全资助管理队伍、优化大学生资助模式以及加强各社会责任主体协同,以完善和优化“经济资助+心理资助”资助体系,全面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17.
块数据意指把各种分散的点数据和分割的条数据汇聚在一个特定的平台上,使之发生持续聚合效应的数据。块数据能克服"条时代"大数据发展面临的共享难度大、垄断程度高、融合能力差、应用价值低以及安全风险大等一系列制约因素,降低农村精准识别中人为操控的可能性,提高农村精准扶贫项目安排的针对性,增强农村精准帮扶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促进农村精准脱贫效果评估的科学性。但是,运用块数据开展农村扶贫,仍然会面临数据失真、识别无效、确认困难、指标错位等问题。尽管如此,块数据对农村精准扶贫中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脱贫的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作用是明显存在的,对农村精准扶贫的生命周期管理、诚信体系建设和精准脱贫路径的拓展亦有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与资助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3年我国正式颁布贫困生相关资助政策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于贫困生资助问题的系统化研究,有关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内容一直备受关注。笔者对我国高校贫困生政策发展历程和现行框架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阐释,并就相关政策在具体推行过程中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进而提出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解决建议,希望能够以此促进我国现行贫困生资助政策的自我完善,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以及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精准识别政策的僵化执行及偏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准识别执行偏差影响精准扶贫政策的成效。基于山西吕梁的个案研究,发现农村执行者虽然严格执行上级的精准识别政策,但存在执行结果与地方实际发生偏差的问题,这一现象使人们认为精准扶贫不精准不公平。执行偏差产生的原因有三:(1)中央政策的贯彻过程实际是政策精细化的过程,精细化的政策可操作性强但相对教条;(2)基层执行者往往选择性忽视一些不可量化、不易操作、不影响考核的弹性指标,而其中一些正是政策的内核与精髓,如动态化管理和群众公认原则;(3)具体执行者在需要做出灵活调整时往往“一刀切”地僵化执行政策。如何保障政策的无偏差执行,又符合各地实际情况,是政策制定者和监督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日益突出,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特点,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成长成才。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治贫领域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内涵丰富,其"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扶贫理念,对于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深刻的启迪和现实指导价值。在面对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时,高校应树立"精准扶贫"理念,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等环节下功夫,助力精神贫瘠大学生有效实现精神脱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