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叶梦得《避暑录话》中对《明皇幸蜀图》的记载,被历代论此画者引以证明《明皇幸蜀图》与《摘瓜图》实为同一作品,但此条记载本身有一些不确之处,将作者"李昭道"误作"李思训",将藏者"赵仲忽"误为"汝南郡王"等。同时,一般学者皆认为《明皇幸蜀图》即李昭道的《摘瓜图》,但论证过程略显不足,一般都是以叶梦得此条记载为据,但却往往省去叶梦得"或讳之为《摘瓜图》"后面这句"而议者疑",其实有更多史料可补充论证此二者确为一图。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初恋悲剧与《长恨歌》的创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以下4个内容:1.第一次较全面系统地揭示了白居易的初恋悲剧和论述了该悲剧是白居易写成《长恨歌》的认识基础和感情基础;2.肯定了《长恨歌》是写李杨爱情,并肯定了李杨在史实上存在深厚感情;3.造成“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是:李林甫“养成天下之乱”和杨国忠“终成其乱”,与李杨相爱无直接关系;4.陈鸿的《长恨歌传》与白居易《长恨歌》是持相反立场。历来以《长恨歌传》作为研究《长恨歌》的主要依据,必然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古典诗歌不外乎叙事和抒情两种类型.或者是叙述某一人物、事件、场景.或者是抒发自己的志向、抱负和感情。其实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一类诗歌,它既不同于叙事诗,也不同于抒情诗。这类诗中叙述方法用得很多,但它并不立足于叙事,而立足于抒情。诗中有很多具体人、事、景的描绘.但它描绘人、事、景并不为了表现具体的人、事、景而是为了表现折射在其中的人物的心情。在这类诗中抒情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它表现的是人物的心情,但又不是单纯地抒发自己内心情感,不是单纯地以抒情为侧重点,叙事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这种诗既象叙事诗又象抒情诗,但又既不是叙事诗又不是抒情诗,准确地说应该是叙情诗。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长恨歌》的虚实结合,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巧妙的环境衬托及气氛渲染,维肖的人物形象勾划和感情表达,平俗浅显的语言风格等方面对该诗的艺术美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长恨歌》有三种主题之争 ,诗人经历及诗作的抒情导向说明 ,其主题应为爱情说 ,但并不完全是李杨之爱 ,而是有诗人爱恋至深的湘灵的影子 ,依据是 :其一为与湘灵之恋是诗人该类生活的主体情感 ;其二为“歌”中诗人抒写的两个悖论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与白居易密切相关.该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可以看成是对白居易《长恨歌》中部分诗句的阐释.作品中“梧桐”、“美人”意象沿袭了白居易诗的意境,二者的审美特征也相一致,这可以看成是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7.
8.
吴伟业的长篇叙事诗取法元白长篇,对元白长篇有所借鉴亦有所发展。其长篇叙事诗以诗传事,以诗纪史,以诗传心,情感复杂深刻,并采用了戏曲艺术中时间前后交叉跳跃、场所随时切换等技法。因此,吴伟业的长篇叙事诗既有类乎香山的一面,也有自己独特的风华。  相似文献   

9.
10.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有爱情说、隐事说、讽谕说、婉讽主题说、感伤说、双重及多重主题说、无主题说与泛主题说等多种,本文在学术史回顾的基础上,探究产生诸说的原因,且立足于白居易的自述、编集过程与时人的看法,对《长恨歌》进行深入解读与进一步考证,以证定《长恨歌》主题是表现唐玄宗与杨贵妃真挚的爱情,并着重对"婉讽主题说"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1.
《长恨歌》的文本结构可以划分为表层、中层和深层三个层面。表层结构是文本的时空构成,中层结构是作者的情感脉络,深层结构是政治与爱情的矛盾冲突。爱情与政治的两难,既是《长恨歌》文本的深层结构,也是《长恨歌》深层哲理意蕴之所在。这一两难结构的实质是人类自身的情感与理智的冲突,这一冲突的结果则是真正悲剧的诞生。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长恨歌》中孤灯挑尽的艺术意象,蕴含着无尽的人生况味和历史沧桑,在广大读者心中唤起了生动的艺术联想和深厚的情感共鸣。艺术意象与历史事实不可等量齐观,唐代宫禁中曾有以灯照明的习俗,但孤灯挑尽的细节描绘和意象构成,主要还是出于一种超脱而跳宕的想象力,以起到强化诗篇情绪、烘托艺术氛围的审美作用。白居易所同情和叹惋的,并非仅是存在于具体历史生活中的特定人物,而是人生命运的变幻无常,以及连帝王也无从逃避的悲剧命运。正是在这一富于人性意义的精神主题引导下,诗篇以其描绘的细腻、刻画的逼真、结构的宏大、情韵的婉转,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  相似文献   

13.
《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氏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创作深受白居易诗歌《长恨歌》影响,两者之间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审美意识都存在明显的"互文"关系.紫氏部深谙白居易诗歌,《源氏物语》中与白居易诗歌相关的部分就有近百余处.因此可以说,白居易诗歌构成了解读《源氏物语》的重要"前理解".紫氏部借用《长恨歌》的"悲剧"情节,既是在歌咏男女主人公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也是在悲叹人世盛者必衰的"无常"之道.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的《长恨歌》被誉为千古绝唱的长篇叙事诗,关于该作品的主题与深层内蕴,前人已做过无数次的探讨。而关于杨责妃的艺术形象一题,却鲜为人所关注。白居易在作品中让她死而成仙,这足以表明,白居易认为杨贵妃死的不值、死的冤枉。杨贵妃身前生后对爱情的执着,与唐明皇对于死去的杨贵妃的思念,貌似是惺惺相惜、至死不渝的爱情,实际上却恰巧形成了鲜明而深刻的对比。白居易用她的纯粹,为她争得了身前生后名。  相似文献   

15.
本以“空白”这一“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为理论依据,对白居易《长恨歌》的历史背景描写、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安排等方面的艺术性“空白”作了探讨,对“元白之诗,尺寸不遗,所以掘耳”之说加以质疑。  相似文献   

16.
提到唐朝诗人白居易,很多人会想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的故事。然而白居易的名字,跟居住无关,而是出自《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白家的长辈,期许他成为居心平和、守住本位、安稳自在、顺应天理的正人君子,所以取名为居易。白居易的诗歌,现存近三千首,其中的佳作并非仅有《长恨歌》和《琵琶行》,心静即身凉的句子,就是出自他笔下的《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相似文献   

17.
从体裁角度看 ,文学创作就是不同文学体裁的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文学是以体裁的形式存在着 ,体裁应当是我们思考文学创作的第一因素。在制约文学创作的诸种要素中 ,体裁思维是制约文学创作的第一要素。中国古典诗作《长恨歌》和中国古典剧作《长生殿》的体裁比较是这一立论的最好例证  相似文献   

18.
几十年前,陈寅恪先生以他文史大家的卓识,提出“唐代贞元元和间之小说,乃一种新文体……元稹李绅撰莺莺传及歌于贞元时,白居易与陈鸿撰长恨歌及传于元和时……实为贞元元和间新兴之文体”的新说,并准确地指出《长恨歌》为“言情小说文体”的诗歌部分。其实就《长恨歌》与《长恨歌传》这两部具体作品而言,两者都是小说,一用诗体,一用传体,《长恨歌》就是诗体小说。  相似文献   

19.
《说文解字》原本亡佚,异本非常珍贵,《六书故》中收有大量《说文解字》异本材料,这是此书的一大亮点。这些异本可信度较高,胜过后来的二徐《说文解字》,并且可以补今本的不足,订正唐代以后《说文解字》研究的错误。  相似文献   

20.
《长恨歌》是女性新历史小说代表作之一,其创作具有受新历史主义和女性主义影响的印迹。《长恨歌》注重以女性的细腻情感表现日常生活历史的历史真实,注重边缘化历史的呈现,注重被男性权利话语遮蔽的女性真实生存状态的揭示。《长恨歌》以女性的性别视角、女性的生命个体体验为我们重塑了一部新的女性历史,丰富了历史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