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梦得《避暑录话》中对《明皇幸蜀图》的记载,被历代论此画者引以证明《明皇幸蜀图》与《摘瓜图》实为同一作品,但此条记载本身有一些不确之处,将作者"李昭道"误作"李思训",将藏者"赵仲忽"误为"汝南郡王"等。同时,一般学者皆认为《明皇幸蜀图》即李昭道的《摘瓜图》,但论证过程略显不足,一般都是以叶梦得此条记载为据,但却往往省去叶梦得"或讳之为《摘瓜图》"后面这句"而议者疑",其实有更多史料可补充论证此二者确为一图。  相似文献   

2.
读书札记     
一、《长恨歌》“宛转”非俗语词白居易《长恨歌》有一名句:“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其中“宛转”一词,现今通行的唐诗选本大都释为“缠绵悱恻的样子”.对此,傅如一在《“宛转蛾眉马前死”笺注指误》一文中曾作详细辨析,此不赘述.黄征在《魏晋南北朝俗语词考释》一文中认为,《长恨歌》中的“宛转”一词是俗语词,应作“剧烈翻动”解,以“状写杨贵妃被尺组勒死时竭力挣扎之惨象”;且引陈鸿《长恨歌传》中记明皇奔蜀、马嵬兵变、贵妃赐死一段中的“展转”一词作为旁证.对此,我不敢苟同,申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李白《蜀道难》的主题究竟是什么?自唐以来(科学院编《唐诗选》说是“自宋以来”,似欠妥。),众说纷纭。举其要者大约五种:一是唐人范摅的罪严武危房杜说,二是宋人沈括等的刺章仇兼琼、表隐忧说,三是元人萧士赟的讽玄宗幸蜀说,四是明人胡震亨的“蜀人自为蜀咏、言其险更著其戒”说,五是近人的送友人入蜀说。前三说业经前人  相似文献   

4.
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特别值得称道的阶段,也是山水画发展的黄金时代。范宽作为北宋时期贡献最大的山水画家,其作品《溪山行旅图》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杰作。《溪山行旅图》构图独特,富有空间感,山石树木生动逼真,其“独特面貌”足以挑战人们的审美习惯。此画被后人董其昌评为“宋画第一”。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评价,自晚唐以来,一些文人学士则诽誉不一。诋毁它的人斥为“淫言媒语”(杜牧),“已失臣下事君之礼”(魏泰),是“千古恶诗”。赞誉它的人则誉为“讽刺深隐,意在言外”(贺贻孙),“讥明皇之迷于色而不悟”(唐汝询),是“千古绝作”。今人对《长恨歌》主题思想的评价,仍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讽谕说他们认为,《长恨歌》同《秦中吟》一样,都是讽刺社会诗,同是在暴露统治者荒淫罪恶。近年来,有人说,唐明皇的形象是个迷恋女色,所谓“生亦惑,死亦惑”的一个荒淫胡涂的最高统治者,一直胡涂下去,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这未免过于强调  相似文献   

6.
范宽。名中正,字仲立,因性情宽和温厚,世人呼为“范宽”而传之。加北宋三大山水画家之一。画初学李成,继师荆法,后又深悟“与其师人,不若师造化”,遂迁居终南,太华等地,于岩隈林麓之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领略大自然的真趣,对景造意,范的画落笔雄健凝练,喜以两点,豆瓣、针头等皴法为之,也因他生活在北方的关陕一带,画风画貌如北方人的雄壮。他传世名作《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等。《溪山行旅图》是一幅气势雄壮、动人心魄的巨构。此画为绍本立轴,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这幅画的构图饱满,突兀欲倾的大…  相似文献   

7.
《长恨歌》是白居易最享盛名的杰作。它问世以来,一直誉满人口。明何良俊推为“古今长歌第一”(《四友斋丛说》)。清赵翼赞为“千古杰作”。赵翼还特别强调《长恨歌》在白居易诗作中的特殊地位,说:“盖其(指白居易)得名,在《长恨歌》一篇。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辞,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瓯北诗话》)。白居易自己也把《长恨歌》看成得意之作。元和十年冬,在江州贬所时,他自编诗集为十五卷,在卷末题诗一首,一开头就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把《长恨歌》摆在压卷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解构的“典故”——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新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比照白居易的《长恨歌》,认为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以上海和上海的女人为歌重新确定了“史诗”和“女人”的概念,在把上海这座城市化为女人的心灵的同时,拆解了女人的历史,构筑了女人的现代,为当代女性城市文本组建了一个界碑  相似文献   

9.
关于唐玄宗避暑华清宫的事,唐人早已论及,宋人即有争议。陈寅恪先生认为,玄宗幸华清宫必在冬季或春初,两《唐书》未载其夏日幸骊山事。其实《新唐书·玄宗纪》载有天宝八载“夏四月……幸华清宫”事。唐人严维、白居易、袁郊、杜牧等皆有诗文记述。或以为荔枝“盛暑方熟”,玄宗与贵妃在骊山吃不到鲜荔枝。其实杜甫、李肇皆称杨贵妃食用南海荔枝;粤产荔枝三、四、五月即有成熟者;《新唐书》、《资治通鉴》亦有南海贡荔枝的记载。从情理上说,加冰冷藏、飞骑“接力”传送保鲜的荔枝到长安,也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事  相似文献   

10.
谭正璧先生在《话本与古剧》中对《夜半乐打明皇》题目的解释为:“‘夜半乐’为词调名:‘打,字与‘打字谜’的‘打’字同义。”这个“打”字,乃习惯上各种动作的代称,如:“打水”、“打草稿”之类.不含敲击、拍打之意。文章认为,《打青提》、《夜半乐打明皇》等剧目中的“打”字应源于中国古代戏曲表演中的“打诨”传统与扮演人物之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探讨《长恨歌》的文本接受史问题。认为历代以唐玄宗和杨玉环爱情经历为题材的作品多以《长恨歌》作为叙述和评说的基础,可以视之为《长恨歌》的特殊接受史。结论是《长恨歌》存在着多方面的接受可能性,诸文本包含着独特思想和深层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初恋悲剧与《长恨歌》的创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以下4个内容:1.第一次较全面系统地揭示了白居易的初恋悲剧和论述了该悲剧是白居易写成《长恨歌》的认识基础和感情基础;2.肯定了《长恨歌》是写李杨爱情,并肯定了李杨在史实上存在深厚感情;3.造成“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是:李林甫“养成天下之乱”和杨国忠“终成其乱”,与李杨相爱无直接关系;4.陈鸿的《长恨歌传》与白居易《长恨歌》是持相反立场。历来以《长恨歌传》作为研究《长恨歌》的主要依据,必然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峡,以瞿塘最险;而瞿塘之险,又在滟滪堆。宋人范成大的《吴船录》云:“天下至险之处,瞿唐(按:唐与塘同)滟滪堆是也”。《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九引李壅云:“江出渂山,行二千余里,合蜀众流,毕出瞿唐之口,山疏而磔,崒水漱而奔汛,天下瓖玮绝特之观,至是殚矣”。但是,人们为什么称此峡为“瞿塘”、此礁为“滟滪堆”呢?这里讨论一下它们的名源。先说“滟滪堆”。所谓“堆”,其实是块大石头。《蜀外记》云:“瞿塘即峡内江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其墓道东西两壁各绘有一幅由六人组成的“客使图”。自壁画发表以来,学界对其内容题材与人物身份做过诸多讨论,得出众多结论。根据《新唐书》《旧唐书》等相关专著对唐代礼制、服饰、边疆文化的描写和国内外的考古发现,在对“东客使图”和“西客使图”中人物身份界定和穿着表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唐代皇帝“遣使吊祭”新罗王等内容的文献记载,认为学界历来争论的“东客使图”和“西客使图”实为唐章怀太子的“出殡吊唁图”。  相似文献   

15.
几十年前,陈寅恪先生以他文史大家的卓识,提出“唐代贞元元和间之小说,乃一种新文体……元稹李绅撰莺莺传及歌于贞元时,白居易与陈鸿撰长恨歌及传于元和时……实为贞元元和间新兴之文体”的新说,并准确地指出《长恨歌》为“言情小说文体”的诗歌部分。其实就《长恨歌》与《长恨歌传》这两部具体作品而言,两者都是小说,一用诗体,一用传体,《长恨歌》就是诗体小说。  相似文献   

16.
《长恨歌》是唐诗中的精品,古代叙事诗中的杰作,与《琵琶行》堪称为诗人白居易之“双璧”。《长恨歌》的主旨何在?历来众说纷纭,大概有“讽谕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等。我持“怨恨说”,认为这首著名诗歌的主题就是歌“长恨”,对人间美丽的爱情无法实现而表示深深的怅恨,这才是全诗主题的实旨所归,堂奥所在。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并非所有的人都为“诗圣”杜甫的诗叫好,也并非所有的诗论家都对杜诗为“诗史”说投赞成票。杨慎就是显例。其《升菴诗话》卷十一《诗史》条说:“宋人以杜子美能以韵语纪时事,谓之‘诗史’,鄙哉宋人之见,不足以论诗也。”杨慎将“诗史”说归于宋人的发明,可能是依据宋人所撰《新唐书》,《新唐  相似文献   

18.
自宋人杨偍在《古今词话》中提出韦庄词《小重山》(一闭昭阳春又春)和《谒金门》(空相忆)是“追念宠姬”之说后,不仅代相沿袭,用以阐释韦词题旨,且附会“追念”之说愈演愈多。清沈辰垣等撰《御定历代诗余》又提出《荷叶杯》二首(绝代佳人难得、记得那年花下(是“韦端已思旧姬”之作。近人姜方锬在《蜀词人评传》中《女冠子》二首后云“按女冠子二阙,亦思之作也。”今人刘永济也认为《女冠子》二首(四月十七、昨夜夜半)“乃追追念其宠姬之词”(《唐五代两宋词简析》)还有的研究者认为《浣溪沙》(夜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歌中颇多描写梨花的作品,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李白《宫中行乐词》其二:“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2]等,前者以梨花喻雪,后者以梨花喻女子皮肤之白皙,都与梨花雪白的颜色相关。白居易的《江岸梨》[3]等作品中也写到了“梨花”,其中“梨花”的意义和作用既与其颜色有关,又远远不限于此。尤其是在《长恨歌》[4]中,“梨花”作为一种特定的意象,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本文中,笔者拟以白居易的全部作品和“梨花”这一意象所属的文化和文学传统为背景,以在《长恨歌》中频繁出现的“芙蓉”…  相似文献   

20.
陆机心态与其行旅诗的独特性胡大雷《文选》诗分23类,“行旅”是其中之一。叙写行旅的诗,即叙写客游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文选》诗又有“游览”一类,“游”也具有某种行旅意义,古代诗文中一般所说的“游子”之“游”,则指客游在外,即是长期行旅在外。本文所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