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张之洞督鄂期间,因洋务所需而办新式教育,成果斐然:(1)以师范学堂为主带动其它门类教育发展,形成规模效应。(2)新式学堂培养了大量新型知识分子,对辛亥革命的爆发起到客观推动作用。(3)湖北新式教育对中国新式学制的形成具有筚路蓝缕之功。其新式教育思想具有急功近利、尚实尚精等显著的时代特征。其新式教育实践本质上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大旨。  相似文献   

2.
清朝末年,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重庆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重庆教育迈向近代化的历程也肇端于这一历史时期,其标志即为新式学堂在重庆的创办和发展。重庆的新式学堂主要有小学、中学、半日学堂等类型,分官立、公立和私立三种。创办方式一是设立新学堂,二是由书院、私塾改造而成。重庆各区县积极筹措经费,加强选用和考核教师,多渠道、多形式地创办新式学堂。所以,虽然重庆新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后来居上,短短10余年时间,重庆的新式学堂就初具规模。新式学堂的兴办,引进了西方近代文化知识,促进了重庆地区近代教育的发展,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使当地社会风气发生转变,对辛亥革命运动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湖南时务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学堂,也是湖南第一家新式学堂。在教育宗旨上,时务学堂将中国传统书院的人格教育与近代西方大学的知识教育结合起来,以培养出既有士大夫精神人格、又拥有西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和思想的近代知识分子。在教育内容、课程安排上,时务学堂将中国传统书院教学内容与西方大学教育教学课程结合起来。在教育方法上,时务学堂将中国传统书院教学方法与西方大学教育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时务学堂兼传统书院与近代大学之长的特点,为中国高等教育转型做出了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4.
绥远地区的新学创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全国学制改革的概况在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朝社会各阶层都进一步提出了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的主张。这种改革主张要求全国有统一的学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的学校制度。光绪二十七年(1901),张之洞和刘坤一都建议清廷递减科举,注重新式学堂。“将科举略改旧章,令与学堂并行不悖,以期两不偏废;俟学堂人才渐多,即按科递减科举取士之额为学堂取士之额。”①同年九月,清廷下谕:“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其教法当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以…  相似文献   

5.
清末学堂是为了引进西学而设立的,但出于意识形态安全的考虑,清政府迅速将关注的重点从西学的引进转移到对中体的维护上来,整个教育宗旨严格遵循了中体西用的官方指导思想,并体现了突出维护中体的倾向.课程设置尤其是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对以经学为核心的"中学"的重视,教科书的选用也以意识形态为首要权衡程序,制订了严格的编纂和审核标准,还采取严格约束学生思想言行的条规和措施.学堂成了名副其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相似文献   

6.
私塾作为一种传统教育机构在"壬寅学制"公布以后便遭到新式学校的冲击,但它与中国近代国情融合,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并发挥着巨大历史作用。自新式学堂出现以后,关于私塾是存、亡,还是改良及改良到何种程度,有过众多讨论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就在这种存亡不定的历程中更显现了它的时代价值,突显了私塾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清末颁布学堂章程,实施新学制,规定了各学堂的学习科目和课程标准。统一的课程标准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编写适用的教科书,以适应各级各类新式学堂的课堂教学的需要,从此开始了部编教科书及国家审定教科书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推进、新式学堂的建立、社会对人才需求、对中国社会现状的反思以及教育体制的变革推动了壬寅—癸卯学制产生,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正式形成。通过对学制中有关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入学资格、办学条件、课程设置、学生义务、费用待遇等内容的解读,阐述其对当今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对进一步推行师范生免费政策,建立适合中国高等师范毕业生的分配制度和竞争机制,强化师范生的专业训练和人格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略论清末部编教科书及对教科书的审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颁布学堂章程,实施新学制,规定了各学堂的学习科目和课程标准.统一的课程标准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编写适用的教科书,以适应各级各类新式学堂的课堂教学的需要,从此开始了部编教科书及国家审定教科书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盛宣怀教育思想的独特性在于其办学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手段是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强调实践,学以致用等。其祖上经世致用的理念、国难当头与救危扶困的社会大环境、洋务运动的影响以及自身独特的身份和实践是其独特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变。各派政治势力为了自身的发展,无不注意辅之以相应的文化教育事业,这成为晚清新式学校所由勃兴的契机。新式学堂采用西法西书教学,改单个教学制为班级教学制,改四书五经类教材为使用西学教科书。晚清教科书编辑事业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而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长达10年的清末“新政”中,教育改革是各项改革中进行的最广泛深入的一项,它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因素的增长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反映。1906年9月清政府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法律学堂——京师法律学堂,中国近代的专门法学教育开始了新的阶段。本文主要论述了京师法律学堂的创办背景;体制、学制与课程设置;教员与教学内容等。同时论及了清末教育改革中的日本留学简况。  相似文献   

13.
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是教育改革。作为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前沿,口岸地区的教育现代化开始加速推进,大量的新式学堂在这一时期成立。口岸地区的新式学堂在课程设置、师资情况及办学经费来源方面,都表现出了与内地不同的特点,外国势力的影响得到充分体现。外国政府及教会势力的介入,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口岸地区新式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存古学堂从书院到学堂的过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书院到学堂的历史进程中,受“中体西用”教育观的影响,清政府设存古学堂与新学制并行,以“保存国粹”。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历史反思,以大文化为背景,从一个侧面阐释了新学制建立的不易  相似文献   

15.
在爱国主义思想和“兴学育才”、“求才治国”的近代教育观的指导下 ,张之洞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了改革并展开实践活动 :创办新式学堂、推进留学教育、废除科举制、创立近代教育行政机构、制订新学制等 ,不仅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近代知识的人才 ,而且使中国近代系统教育制度得以形成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张之洞作为近代教育家,早期曾对传统书院教育进行改革,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洋务运动期间,试办以"西学"为主的新式学堂;甲午战后,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近代教育思想,并认识到建立新学制的重要性,在湖北大规模兴办新式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和国民教育.这些活动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所谓学堂乐歌,通常是指我国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也常常用于指代清末民初新式学堂中开设的乐歌课。它是随着新式学堂的诞生而诞生的,在维新变法中起步,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发展壮大。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第一次提出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科:1901年建立的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第一次真正将“乐歌”课列入课程设置;1907年(光绪33年),清政府学部颁布的《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  相似文献   

18.
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它由兴办外国语学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为开端,而后发展到创办新式实业学堂,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军事技术,再到派人出国留学,以便更接、更迅速地掌握先进技术,洋务教育事业的兴办,首次改革了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客观上为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1895——1898年期间,伴随着西学的输入与传播,维新派提出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开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一批由维新派创办的新式学堂应运而生,而新式学堂的诞生,为更广泛地传播西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谕令全国进行学制改革,建立学堂教育制度。甘肃各府厅州县设立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或两等小学堂;于省会设速成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初级师范学堂,文高等学堂,陆军学堂,农林学堂,矿物学堂等。清末学制改革,揭开了甘肃教育制度的近代化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