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服饰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不仅满足了人的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也丰富了人们日常语言中的表达内容和方式。本文主要介绍了“Sock”(袜子)在英语表达中寓意现象。  相似文献   

2.
为讽刺男生宿舍随处可见的臭袜子,校刊编辑部的三位女生利用媒体优势,发起全校范围的“真懒(男)人”评选活动。规则只有一条:看谁的袜子洗得最少和买得最少。为当真“男”人,一时间报名者众,竞争异常激烈。最后,前四名人围总决赛。三位女生决定亲任总决赛评委,对他们进行最后评定并做新闻采访。排在第四名的选手买了30双袜子,每天穿一双,一个月只须洗一次。  相似文献   

3.
舞月飞 《社区》2008,(24):53-55
“在家不穿鞋,赤脚走路,每3年可节省拖鞋一双,并给人以回归自然的浪漫感觉;看电视时不开自己家的,到阳台上用望远镜看对面楼上的,每小时可节省电费0.05元;内衣每两周洗一次,可减少洗衣机的磨损,每两年可节省内衣一套,袜子一般不穿,有人问就说是肉色的……”  相似文献   

4.
潘盈 《社区》2008,(15):32-35
那是2005年的冬天,12月26日凌晨两点半,公寓里的火警铃声骤然响起,震耳欲聋,女儿突然喊我:“妈妈,快起来,快起来!起火了,起火了!”睡梦中突然惊醒,只听见楼道里有慌乱的脚步声在奔跑及“咚咚、咚咚”的敲门声。我抓起一件羽绒衣,揣上一双袜子就和女儿跑了出来,女儿只穿了一件大衣和单裤,袜子也未穿。  相似文献   

5.
他喜欢管我叫呃,很小的时候便是如此。“呃,帮我把袜子递过来。”“呃,不准碰我的玩具。”“呃,谁让你坐我的凳子,赶快给我起来。”  相似文献   

6.
唉!洗袜子真难。咋啦,手脚灵活的赵班长为啥难了?不急不急听我细细诉来。昨天晚上我正美美地看着电视,妈妈叫我洗袜子,我一听完了,心里像有十五只水桶——七上八下的,因为我不会洗袜子。只好硬着头皮去洗。我难为情地低下头说“:我不会洗袜子。”妈妈笑着对我说“:没关系,我教你洗。”我心里暗暗对自己说:“连袜子都不会洗,真笨!”妈妈说:“洗袜子要注意袜头,袜肚,袜尾这三个地方都要横搓(cuō),其他地方竖搓。袜肚就是脚后跟。”说完就走了。我先把袜子放在水里打湿,然后再打上肥皂,谁知肥皂跟个顽皮的娃娃一样,光想逃跑,想捉也捉不住它,急…  相似文献   

7.
洗袜子     
今天,我要自己洗袜子。首先妈妈帮我打了一盆水,我就把袜子放入水中,袜子泡湿后我把香皂跟袜子一起搓,白花花的泡沫出来了,我反复搓了几次,再将袜子放入水中揉搓后,从盆中取出袜子,袜子变白了!我又让妈妈换了盆水冲一下,袜子洗好了,我看见自己洗干净的袜子,心里高兴极了!我把袜子晾到暖气上就睡觉了。  相似文献   

8.
大老慢     
他们送我一个美称。 什么美称? 大老慢! 乌龟呀?就这还美称呢? 早上起床,我得用半小时。 至于吗? 甲乙甲乙甲乙 甲妈妈喊:“懒虫起床!”我闭着眼睛说: “嗯—再睡一会儿!‘’(模仿) 乙太阳都晒屁股啦,还睡! 甲“烦人!”(模仿)我慢慢睁开眼,慢慢爬下 床,慢慢拿起袜子,闭着眼睛穿…… 乙袜子穿倒了! 甲(看袜子)我说怎么穿不进去,口朝下了! 乙窝头哇! 甲穿完袜子,我去洗脸。 乙没睡醒,洗洗脸精神! 甲(模仿)先蘸点水润润眼皮儿。 乙长眼屎了! 甲(模仿)蘸点水润润脑门儿。 乙你拿水往脸上撩哇! 甲我怕水凉。(模仿)再蘸点水拍拍脸蛋儿。 …  相似文献   

9.
学界通常把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不少专著都把“间接抒情”划分为“依附于事的抒情”、“依附于理的抒情”和“依附于景的抒情”(有的还划分得更细)。讲到“依附于事的抒情”,许多著作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为例。认为《背影》通过对“父亲”送别儿子时在火车站一系列行动的叙述,“抒发了作者的深情”,“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写作知识辞典》),因此,是依附于事的“抒情”。朱伯石先生主编的《写作概论》中,例举了孙犁《山地回忆》中的一段:“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  相似文献   

10.
关系助词“的”是指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的”(不包括构成“的字短语”的“的”),比如“老师的书”、“伟大的祖国”之类。我们把这种格式记作“A的M”。这是“的”在现代汉语里最常见、最主要的用法。定语是限制、修饰中心语的。限制的作用是排他,就是不断缩小事物概念的外延,使所指的对象具体、准确;修饰的作用则在于积极描写事物的性状特征,使之形象、生动。定语多用于表示中心语的性质(勇敢的人)、状态(笑吟吟的样子)、领属(谁的钢笔)、同一(修订宪法的事)、用途(喝酒的杯子)、来源(进口的商品)、质料(尼龍丝的袜子)、数量(千斤的重担)、时间(八点的班机)、处所(街口的路灯)、  相似文献   

11.
糖友(糖尿病患者)运动时选择一双合脚的袜子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纳兰泽芸 《社区》2010,(17):20-20
他出生于皖北一个贫穷小村庄.6岁之前没有穿过袜子,因为没有钱请裁缝,上中学之前没有穿过缝纫机做的衣服.衣服都靠辛劳的母亲将粗布一针一线地缝制起来。他卑微得如村庄随处可见的牛粪一样。活得无声无息。但是小小的他坚信:出身不可以改变,但人生可以改变。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汉语中,“母子”与“子母”是一对同素异序词,在表示“母亲和儿子的合称”这一意义,二者存在着同义关系。而当“子母”作语素时,又形成“子母~”的格式,“子母”是以比喻的方式反映客观对象,是喻指的,后一个“~”是直接反映所指的客观对象,是直指的。  相似文献   

14.
课改的“大剧”至如今,已由悄悄开幕到掌声擂鼓声“砰啪”作响。潜心回思,最佳感悟莫过于课改之效应感想——“0”距离、“0”负担、“0”损失。它的开场,给大多学生带来惊喜的同时,也给长久以来在班里只作为“候补小菜”的部分“旁听”学生一个翻身做主、大展身手的新机会,纵使此滚滚热浪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完美的画卷,每一个40分钟教师都有“人在画中游”的温馨、甜蜜之感。  相似文献   

15.
“恨不得”与“巴不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恨不得”与“巴不得”为一组近义动词,两者都具有表示“迫切盼望”的意义。以往判断两者的不同,多是从所希望的事情能否实现这一性质着手的。然而,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以此手段来区别两者间存在的差异。现试从语义角度,将其分成“恨型”、“盼得型”,“盼型”三部分,从而说明“恨不得”与“巴不得”间存在的差异,不仅是一个所希望的事情能否实现的问题,而且在表示“迫切的盼望”这一意义时,它们往往要受到“恨”“巴”词义本身的限制,其不同是与其本来意义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界”“圈”“坛”三者作为类词缀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都附缀于代表某一行业、领域或表示具有同一特征的某一社会集群之类的字眼后。因此,“界”在组合上不受音节限制,基本上可以和任何行业结合,多用于严肃场合并且虚化程度不高;“圈”多与双音节结合,语用范围比“界”窄,多用于时尚的场合,且虚化程度最弱;“坛”基本上只与单音节结合,多用在文艺界和体育界,常出现在轻松、随意的场合,虚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赣方言亲属称谓中“霞伯”“霞叔”的“霞”、“砣姨”的“砣”和“贺姑”的“贺”的本字。从读音、表义两方面入手,用有代表性的次方言点的材料说明,最后用《广韵》的音、义印证。“霞”可用于平辈和长辈,“砣”、“贺”则只用于长辈。“霞”的本字为阿,“砣”、“贺”的本字都为大。“霞”、“砣”应用地域较广,南昌片、抚州片、余干片等都有分布;“贺”的应用地域较窄,主要集中在抚州片。  相似文献   

18.
副词“就”、“才”都有多个义项,用法也极其复杂,但是,我们认为与“了”相关的,首先是关于时间的,因此,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只探讨表示主观量“早”、“晚”的“时间词就……”、“时间词才……”两个句式中“了”的隐现问题。“时间词就……”、“时间词才……”在所表达的主观量上构成反义,但是,其中“了”的隐现原因,重要的并不是它们所表达的主观量,而是其客观语义基础。即:“就”表示的是两个历时过程相接发生,“时间词就VP”中的时间词所表示的时点是不断流逝的时间流中一个滚动的点,“就”字句中“了”的隐现与其中动词的自主性、非自主性相关。“才”字句中一般不出现“了”,则是因为“才”已经表示了“实现”义。  相似文献   

19.
顾骧先生在《随笔》2007年第5期指谬,他说:“等额选举”是一个复合词,由“等额”与“选举”两个概念、两个词组成。“选举”又可析为“选”与“举”种属关系复合词,古代所谓“选贤举(任)能”是也。形式逻辑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对同一关系而言),不能同时用两个互相矛盾的概念“A”和“非A”  相似文献   

20.
从语义和认知两个方面对“里”、“中”、“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着重分析了“里”的语义和认知意象,并考察了三者在语义上的牵连和差异,认为“里”“中”在语义上有较多的相似性,而差异主要取决干各自基本义及其引申义;“内”则表现出与“里”“中”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