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日前,笔者对部分事业单位的工资、津贴分配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一、工资分配的现状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事业单位普遍意识到搞活工资、津贴分配的重要意义,纷纷出台各种搞活分配的办法,主要是工资、津贴、奖金分配与岗位、效益及考核紧密挂钩。(一)以岗定薪,工岗挂钩,拉开不同岗位之间分配的差距。工资分配与岗位挂钩,不同的岗位拿不同的工资,已被事业单位广大职工普遍接受。某区环卫所职工岗位津贴分配向一线岗位倾斜,向苦脏累岗位倾斜,一线职工,直接从事露天作业…  相似文献   

2.
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是确保职工工资收入公平合理、规范和科学的有效措施,是推动单位内部管理优化、强化基层单位窗口服务意识的重要举措,能够有效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不断发展。具体措施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要注重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健全事业单位的绩效考评制度;提升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3.
畅炎  申书 《人才开发》2000,(3):32-33
时下,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就象旧时的“贵族”,生活轻闲自在、不上班工作却有稳定的收入,他们是“日常工作看不见,发放工资就出现”,这些人长年不在本单位上班,有的专职在家做家务,有的整天在外到处闲逛。有的干脆干起别的行当,但工作单位照常发放工资,一分不少,编制、工资、组织关系正常保留在原单位,什么也不受影响。虽然人已去,但“名”还在,“饷”照吃。 职务变动 顺势而“挂”有少数同志在职务或工作岗位变动时,因对新的  相似文献   

4.
一、事业单位工资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1993年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为今后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打下一个基础,而存在的许多问题还需要我们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客观规律,认真研究、探索和解决。事业单位工资管理体制的问题表现在:(一)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吃皇粮”人数太多。(二)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在行业之间单位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致使单位内部分配的平均化与行业之间分配的悬殊化同时并存,这种状态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三)对隐性收入管理不力。目前工资收入…  相似文献   

5.
实行事业单位工效挂钩,是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分配机制,增强内部活力的有效途径。自1993年以来,郑州市先后在8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进行了工效挂钩试点,探索并初步形成了效益优先、自主分配、按劳取酬、灵活多样的内部分配机制,既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单位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社会效益的提高。一、试行工效挂钩的原则和要求1993年9月,郑州市人事局与市财政局、体改委联合下发了《郑州市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试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浮动办法》,规定试点单位在把国家政策性工资作为档案工资予以保留的基础上,试行…  相似文献   

6.
刊中报     
学历、资历不再决定个人的实际收入,而是靠实力,竞争上什么岗位就拿什么岗位的工资,这种在事业单位改革前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在上海市的1025家事业单位已经成为现实,并将所有的事业单位,在三到五年内都建立这种收入分配制度。 在事业单位中,职工的工资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也就是说,不管你的学历、资历怎样,只要你有实力竞争上关键岗位,你就能拿高工资。相反,如果你在关键岗位上实  相似文献   

7.
魏文彪 《人才瞭望》2009,(12):66-67
在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按照职工的实际工作绩效分配收入,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能在更大程度上调动事业单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绩效,也能使公众因此而获得更有效率与更为优质的公共服务。所以,在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对于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各项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2006年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事业单位实行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新的工资制度运行至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等基本工资构成有了准确的了解。但由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分配办法仍未出台,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标准高度统一、缺乏自主分配、吃“大锅饭”等问题。近期我们对周口市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和了解。  相似文献   

9.
韩方 《人才瞭望》2010,(2):13-15
2006年7月1日,国家对事业单位进行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建立了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收入分配制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特殊岗位津补贴三部分构成,其中绩效工资是收入分配中活的部分,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随着各类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改革的陆续展开,绩效工资的实施问题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安琪 《人才瞭望》2014,(2):10-10
一、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内涵 所谓岗位绩效工资制,就是以职工在单位中所聘岗位为基础,根据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位级别,核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绩效贡献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按照国家文件规定,事业单位的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1.
常新格 《人才瞭望》2008,(12):24-25
2006年6月,人事部下发了《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该方案规定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工作人员收入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4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现已基本完成套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方面的改革措施并没有同步出台,方案仅表示.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进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  相似文献   

12.
<正>绩效工资和绩效考核是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理顺两者存在的密切联系,可以起到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提高单位人员工作积极主动性等作用。然而从实际来看,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与绩效考核还存在绩效考核体系建设滞后、绩效工资核定缺乏基础、绩效工资占比不高、动态调整机制缺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绩效工资制度的重要作用发挥,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并采用有效措施进行优化,使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与绩效考核更加科学合理,并促进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3.
l工作人员调动后工资办理程序豫政办[1994]5号、豫人薪[1995]7号文件规定,工作人员调动后,应先按管理权限明确其职务(技术等级),然后比照本单位同等条件人员工资水平重新确定,并按审批管理权限审批。2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工资制度相同的单位调动如何处理工资关系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工资制度相同的单位之间调动工作(指由机关调另一机关或由事业单位调另一事业单位),应先明确职务。职务没发生变化的,其职务(等级、岗位)工资、级别工资不变;若职务发生变化的,按新任职务重新确定工资标准;若调动后晋升了职务(技…  相似文献   

14.
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英团 《人才瞭望》2009,(12):65-66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9月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会议指出,实施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规范津贴补贴的同时实施绩效工资,逐步形成合理的绩效工资水平决定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一、目前事业单位搞活内部工资收入分配的主要经验做法 1993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以来,根据国发[1993]79号、国办发[1993]85号文件精神,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种类型的工资管理办法;并结合事业单位行业多、情况复杂的特点和工作性质的不日,对各类人员的工资进行规范管理。同时,按照文件规定,在工资分配中引入竞争、激励机制,用足用活活工资部分,通过实施事业单位津贴分配方案以及实行工效挂钩、工资总额包干试点,搞活内部收入分配,初步建立了符合事业单位不同类型、不同行…  相似文献   

16.
全国总工会进行的一项职工收入调查结果显示,有23.4%的职工5年未增加工资。不仅工资增幅慢,不同行业、群体的收入差距更令人担心。随着收入水平水涨船  相似文献   

17.
在2006年工资制度改革中,按照国家规定,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其中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中活的部分,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目的是进一步加大事业单位搞活内部分配的力度,增强工资的激励功能。在工作中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科学、公平、合理地进行分配促进社会和谐,成为绩效工资实施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一、南阳市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现状  相似文献   

18.
据《京华时报》报道,我国餐饮业平均用工成本已突破每人每月3000元。可能有的职工(本文指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的职工)会问:我的工资收入没有这么多呀?实际上,用人单位用工成本与职工工资收入有很大区别,单位除了发给职工工资以外,单位用工成本还包括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经济补偿、各种福利以及职工培训与教育费等。  相似文献   

19.
春节是中华民族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隆重传统佳节。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有的单位因为生产任务紧等原因而安排职工坚守岗位;有的单位出于体恤职工的考虑而决定提前放假或延后上班。那么,可以用补休方式或者发慰问红包的方式代替春节加班费吗?提前放假可以扣发工资吗?劳动报酬权被侵犯时如何维权?本文将对此一一进行解答。  相似文献   

20.
1992年,我国开始在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至今日,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养老保险)取得了很多成绩,对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起到了“减震器”作用,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近两年,养老保险改革的步伐没能跟上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它的滞后性给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流动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第一,以“档案工资”为缴费基数与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相违背。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职称评聘制度的分开,职工长期引以为豪的“铁工资”将风光不再。特别是一些自收自支性质的事业单位,财政早已对其“断奶”,将它们完全推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职工工资相应地早就已经放开,不再到人事部门进行审批,不再按“档案工资”发放,实行的是与工作实绩相挂钩的浮动工资。而养老保险仍要求其以“档案工资”为缴费基数,这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也是与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