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4 毫秒
1.
《新序》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编撰的一部以讽谏为政治目的的历史故事类编,是现存刘向所编撰的最早的一部作品。尽管《新序》中的许多故事采自诸子史传,但就其材料取舍、思想内容来看,无疑体现了刘向本人的社会政治思想。这主要可以归纳为德治仁政思想、贤人治国思想、民本思想、从善纳谏思想诸方面。  相似文献   

2.
《列女传》是我国第一部妇女传记,透过该书,我们可以窥见刘向的女性观和汉代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刘向并不仅仅看重妇女的贞洁,更重要的是他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妇女并为他们作传,他眼中女性的美德是多方面的,贞洁只是其中一个小的方面。刘向看重妇女诸多美德,表现出比较进步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3.
南宋以来多有学者认为《新序》、《说苑》和《列女传》并非刘向编撰,他只是做了编校订正工作。此说不确。全面解读《说苑叙录》、《汉书》刘向本传和《汉志》著录,可知三书为刘向编撰;《论衡.超奇篇》所说刘向"抽列古今,纪著行事……累积篇第",以及三书收录西汉当代故事,也都表明了这一点。刘向三书是唐前规模最大的短篇历史故事集,开魏晋六朝志人小说先河,创立了魏晋六朝小说分门别类的编撰体例和模式。刘向为汉魏六朝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古代小说史研究中不应也不能忽略的小说家。  相似文献   

4.
刘向编撰《列女传》的目的是劝诫天子,教化女性,因此从男权角度出发塑造了许多维护男权思想的女性形象,以传达封建女性观念。 与此同时,刘向在《列女传》中塑造了许多不同身份的女性形象,反映女性的美德和智慧,表明女性对家庭、社会均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所蕴含的女性观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对家庭教育、家庭和睦、女性与社会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刘歆及其父亲刘向通过校理国家藏书,为我国古代图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本文从当时的学术背景入手,通过分析刘歆校理图书、编撰目录等工作与古文经地位的确立、古文经的发展的关系,来确定刘歆校书对古文经学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向《诗》学家法问题自宋至今聚讼纷纭,考各家论述,多有据刘向编撰之《新序》、《说苑》为依据者。然此二书多袭先秦史料,其《诗》学观不能代表刘氏本人。而史传中刘向之奏章、封事引《诗》资料,则少有专门研究者。笔者以元帝时刘向所上之《条灾异封事》引《诗》为研究对象,考察后可知:刘向用《诗》确不守家法,甚至无今古文之别;在不同场合运用相同《诗》典时,取义亦有不同,据此可知刘向"通经致用"的汉儒品格。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社会对妇女的规范,有所谓"三从四德"。刘向在《列女传》中记载许多古代女性的故事,本篇试图研究《列女传》中若干篇章的女性人权,观察女性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用以确认刘向所肯定、赞美的伟大或美好的女性,对事情大多能有明智的判断,有强烈的主见,大多能实践其意志,甚至在气势方面凌驾于男性之上。  相似文献   

8.
西汉著名学者刘向认为 :历史总处在变化之中 ,王朝更迭 ,政权变迁、道德行废是其表现形式 ,周秦之间的历史是一段退化的历史 ;历史的变化是天、道、君、臣、妇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 ,起主导作用的是道和君。刘向历史哲学的形成 ,受西汉末年社会现实的激发为儒家价值观念所支配 ,而丰富的历史知识更是其建构历史哲学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刘向是西汉末年的著名学者,他的思想体系和学术体系是在借鉴、吸收诸子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的,而道家思想在其中又占有重要地位。刘向要求则天顺时,强调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这与道家的天道自然观和辩证法思想有着某种相同、相通之处。刘向对道家无为而治、崇俭抑奢、戒骄重谦等思想也多有推崇、吸纳和改造,力图更好地运用道家学说这一"君人南面之术"来为刘汉皇朝服务。在领校群书过程中,刘向整理了许多道家著作,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其思想内容和学术价值。本于道家的抱朴守真思想和怀疑态度、批判精神,刘向盛赞并弘扬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在校书撰史时注意求真求实、秉笔直书。刘向对各种旧说的兼收并蓄,也或隐或显地体现了对道家特别是黄老学派包容性、超越性学术风格的继承和发挥。  相似文献   

10.
就业是人民维持生活的一个基本途径,是劳动者与社会及他人之间相互沟通的平台。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妇女就业权被不公平对待的现象仍屡屡发生。从我国妇女就业权的法律现状入手,并具体分析了我国妇女就业权被限制的法学、经济学、社会学三个方面的因素,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我国妇女就业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论刘向诗经学之家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刘向诗经学在齐、鲁、韩、毛诸家中属于哪一派的问题 ,历来聚讼纷纭。本文首先重新考察了汉人重家学、四家诗异同、以诗证事与引事明诗的区别等汉代诗经学的基本命题 ,澄清了若干旧观念 ;其次 ,在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刘向现存诗说的基础上 ,逐条分析刘向《诗》说的经学派别 ,发现刘向《诗》说与四家诗分别有同有异 ,刘向对四家诗说确实是兼收并蓄的。刘向诗经学归属的复杂性 ,说明了重新考察汉代经学的真面目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论妇女平等劳动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市场经济的启动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关于妇女的劳动权利在中国社会的“下岗”潮中又表现为多种形式、不同程度地有所侵害。为了更好地保护妇女的劳动权利,进一步实现妇女的劳动权利,可从立法的完善、观念的更新及体制的保障上逐步形成一个妇女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目录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从汉代刘向、刘歆父子编成《别录》、《七略》算起,迄今已有两千多年漫长的历程。汉魏六朝时期关于目录的编撰和目录的研究就形成了一门学问,当时称之为“流略”之学。至于“目录学”成词说法不一,目录学家姚名达先生认为始见于清乾隆间王鸣盛之《十七史商榷》,在其古代,则与校雠学形成二位一体,名实近似,缭绕不清。另一说法是,起于北宋仁宗时苏象先在《苏魏公谭训》卷  相似文献   

14.
儒学独尊与西汉时期的目录事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是儒学独尊的时代,儒家经学成为统治者的最高教条,儒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这种文化专制政策对刘向、刘歆和班固的目录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所编撰的目录学著作——《别录》、《七略》和《汉书·艺文志》是在“独尊儒术”大环境下产生的。编纂理论、观点乃至方法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制约,他们的儒家世界观对目录学有瑕瑜互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奉诏进行大规模的校书工作,然而文本的文字脱误现象,为校书工作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困难.刘向高度重视此一问题,并有意地对其成因、类别以及解决途径进行初步总结归纳.这使得刘向的校书工作在实践层面上带有一定的理论色彩,表现出可贵的方法探索和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16.
清以前,无人怀疑过刘向《列子叙录》为伪作,康熙年间,姚际恒怀疑《列子叙录》非刘向所作,以后持此观点的还有马叙伦、顾实、吕思勉、陈旦。经一一考证,以上五家的怀疑,或是只凭想当然的猜测,或是以偏概全,攻其一点,不计其余,理由不能成立。将《列子叙录》放在刘向奉旨校理群书的背景上,放在刘向的学术思想、学识功力上及《列子叙录》与《列子》书的关系上,实事求是地考核,正确的结论应该是、也只能是:刘向的《列子叙录》绝非伪作。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我国对于妇女权益保护的制度也逐渐趋于完善,妇女维权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国在妇女权益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有些还是停留在形式上,特别是性骚扰及家庭暴力等问题还有待有效妥善地解决。因此我国应积极完善该方面的立法,真正有效地保护妇女权益。  相似文献   

18.
<正> 说到刘向,古今著述多盛赞他为我国古代图书发展事业所作的巨大贡献,却对他的政治法律思想少有论及。其实,刘向的政治法律思想在两汉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对东汉以来儒学向着谶纬神学化方向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本文拟就刘向政治法律思想的某些断面,作一初步探索。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汉高祖同父弟、楚元王的四世孙。刘向生活于西汉中晚期,历经宣、元、成三帝之世,曾任谏议大夫、给事中、郎中、光禄大夫等职。刘向有着深厚的家学、师学渊源,曾专攻《易》经和《谷梁》数十年,又从其父治《老子》,精通今文和阴阳五行学说。刘向一生著述丰富,代表性的著作有《洪范五行传论》、《烈女传》、《说苑》、《说老子》、《新序》、《五经通义》等。在这些著作中,刘向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神道设教”的政治观和德刑“三品”的法律观。  相似文献   

19.
汉代妇女婚姻观念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婚姻史上,汉代是一个由宽松渐趋缜密的发展阶段,作为妇女本身,从西汉到东汉在婚姻观念上也发生了由主动争取幸福到顺从、主动接受礼制约束的变化。刘向《列女传》、班昭《女诫》和《后汉书·列女传》为我们研究两汉妇女婚姻观念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这一演变过程与当时的经济基础、家庭结构、思想观念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婚姻家庭权利是妇女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我国妇女婚姻家庭权利的保障,对妇女生活状况和社会发展均有着重要意义。妇女婚姻家庭权利包括婚姻自主权、财产权和子女监护权。在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和国内立法中,都对妇女的婚姻家庭权利进行了保护。但从近几年立法和司法实践及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妇女婚姻家庭权利保障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