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中晚唐时期的"銮舆播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晚唐时期,屡次出现皇帝因为各种危机而逃离长安即所谓"銮舆播迁"的现象.笔者通过具体分析指出,统治者素质的严重退化导致军事防御中一系列战略战术上的失误,而长安危急时的仓皇逃离又充分显示出其无能与怯懦;另一方面,统治者在仓皇逃离长安后却力求速为收复,其重要出发点是对长安财富与宫室的贪恋.正是基于这样的主观原因,统治者不顾关中经济残破、强敌侵逼的事实,继续定都长安并以政治权力维持其稳定与繁荣.这种定都格局,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对唐的灭亡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都城与封建王朝的国运兴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 ,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都城的选址和建设。刘邦建立西汉 ,定都洛阳 ,后接受刘敬的建议 ,迁都关中 ,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关中地区地理条件优越 ,开发较早、经济比较发达 ;关中形胜 ,阻山河四塞 ,在军事上进可攻退可守 ,可高屋建瓴控制东方 ;刘邦经营关中多年 ,深得民心 ;这都说明关中具备定都的各种条件。西汉定都关中后 ,客观上对西汉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利于削除诸侯王国的分裂势力 ,稳定政局 ;有利于加强对匈奴的积极防御和反击 ;利用秦的离宫别馆和园池苑囿 ,减少大兴土木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汉高祖初欲定都洛阳 ,后采纳臣下谏言 ,改都长安。历史证明高祖的决断是完全正确的。汉初诸帝经营长安 ,扬长避短 ,带动了全国都市经济的发展 ,使之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祖西都长安的成功 ,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北宋定都开封长达168年之久,人口逾百万,是当时世界东方的大都市.但是,在北宋以来的千余年里,总有人士大谈定都开封之弊,认为应迁都于有山川之固的长安或洛阳.事实上,长安与洛阳在唐安史之乱之后,均遭到了很大破坏,已失去了建都的客观条件.而开封从隋代即已崛起,并随着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迅速发展与繁荣,北宋建都于此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北宋的"冗兵"之弊,甚至最后灭亡,与定都开封无关.  相似文献   

5.
马渭源 《金陵瞭望》2008,(11):75-76
在明朝以前,中国历代大一统帝国都毫不例外地定都在北方的关中或中原地区。那大明帝国有为何定都南京呢?  相似文献   

6.
《史记》叙事的都邑意识表现在重城邑、隆关中、尊京师、崇工商四个方面。城邑被视为文明的标志,论武将战绩多以拔城数量为计。对于楚汉争霸,以项羽未建都关中为憾,而高度推许刘邦定都长安的大略。关于京师的纪述,表现为维护中央皇权的态度,全书按照以京师为中心的政治地理布局安排叙事结构,于古代历史多重都城兴建与迁徙。对汉代及历代都邑的纪述,多关注财物的富足与商品的流通,正视都邑工商业活动与工商业者的业绩。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唐宋关中政治变迁与感觉地理意象地嬗变,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唐宋诗歌中关中及秦岭文化意象地变迁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认为,唐宋时期的关中地区经历了从帝都到“故都”的巨大政治变迁,唐宋诗歌中的关中地理意象也表露出迥然不同的文化感知:唐都长安既是帝国的国都所在,又是无数文人士子实现政治梦想的目标之地,因此有唐一代题咏长安的诗歌俯拾皆是,长安、关中题材的诗歌占有相当份量,以讴歌长安及关中平原“帝王州”恢弘气象、寄托举子科举入仕的政治梦想居多;宋代国都东迁,长安关中失去了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关中平原周秦汉唐时代的大量历史遗迹每每触发宋代士人伤时感世的心灵,宋代的长安访古诗,总有麦秀黍离的历史沧桑感。研究还认为,在唐宋诗中,秦岭在唐代是士大夫政治顺达或困顿的分水岭,在北宋是隐士文化的象征,到了南宋,则成为爱国人士北伐抗战、恢复中原的地理象征。分析,对于认识一个具有重要政治地理意义的传统政治中心地区历史地位与文化意义的嬗变无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摧毁唐王朝的黄巢起义军,在席卷了东半部中国之后,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12月破关入陕,进入京城长安。直到中和三年(883)4月,义军才退出关中。这期间,唐政府多次征调大军围剿义军在长安新建的“大齐”政权,义军奋起反击,  相似文献   

9.
第五章汉长安第一节宏伟的长安城一、长安城的规模长安,这两个字以耀眼的地位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它伴随着我国封建社会中的汉唐盛世而载入史册。长安在秦代是一个乡名,始皇弟封长安君,楚怀王封项羽为长安侯。把长安作为国都,是从公元前202年西汉王朝开始的。公元前202年12月,刘邦打败项羽,结束了楚汉相争,即帝位,定国号为汉。在国都问题上,他原想建都洛阳,而娄敬、张良则建议他建都关中,当时位于关中的秦都咸阳,被项  相似文献   

10.
唐长安城选址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城是一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选择恰当的地理位置定都就成为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因此历来为各王朝统治者所重视。唐为我国历史上封建时代之最强盛王朝,其都位于今陕西省关中地区中部西安市一带。鼎盛之唐之所以建都城于此,就在于关中地理条件优越,经济条件得天独厚,交通便利以及李氏集团政治基础坚实。  相似文献   

11.
先秦至北朝河洛地区漕运和仓储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点。秦和西汉定都关中 ,河洛地区在漕运和仓储上起着中转性的作用 ,为了漕运粮食的便利 ,中央政府对包括河洛地区在内的黄河水运通道进行了一系列治理。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定都洛阳 ,政治中心的确立 ,使河洛地区也成为仓储和漕运的中心。仓储分布于各州郡和黄河、洛河沿岸。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期的关西语,特别是以长安话为代表的关中方言,至少在刘秀建都洛阳以前的二百四十多年间起着沟通五方之人的作用。它的词汇在《方言》《说文》及其他著作中多有收录。秦汉之际的大规模移民,是关西语广泛传播与逐渐演变的重要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3.
唐朝前期的五位皇帝中 ,除高祖外都曾对洛阳进行过一定规模的修复和营建 ,尤以高武时期为最 ,一度将洛阳城提高到与长安相近的国都地位。继隋炀之后继续营建洛阳有政治、军事上的诸多价值 ,而其经济价值尚无专文论及 ,本文即就此做一解析。营建洛阳的经济价值 ,其一在于顺应了经济中心东移的历史发展大趋 ,因为关中一带历经上千年的开发与发展 ,至唐前期 ,其总体经济条件已落后于关东地区。其二 ,营建洛阳的一个直接原因在于长安供应不足 ,无论是在粮食供给、木材供应这些日常消费品方面 ,还是在其他高层次消费品方面 ,长安的供应都不如洛阳。其三 ,唐前期的营建工作更重实用 ,是在实实在在的把洛阳建设成为国家的都城 ,而不是皇帝一人的别业。其四 ,促进了漕运的发展 ,不仅疏通了京杭大运河中淤塞和河段 ,还为洛阳至长安一线的漕运发展创造了条件。武则天抬高洛阳的政治地位 ,并藉以成功打垮了以关中地区为大本营的关陇军事集团 ,首先保护了新兴地主 ,并给予其相应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 ,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 ;其次为后来玄宗时期解决关中粮食问题下了基础 ,并如翦伯赞先生所言 :“武则天打击大地主 ,……客观上替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替后来开元盛世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的渭河水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渭河水运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渭河是关中的大河,要了解历史上渭河水运的重要意义,必须从关中的历史地位与形势两方面考察,才能看得更清楚。十世纪以前关中常是全国政治与军事重心所在,西周、秦、西汉、隋、唐等五个大的封建王朝都建都在这里,十世纪以前国都有时虽然建在洛阳,但建都在洛阳的时代,长安的地位仍然和国都一样地重要。中古时期国都所以常常建在关中,是与当时国外、国内形势有密切的关系,东方平原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是当时封建王朝统治的资本,国家经济重心之所在,可是那时候  相似文献   

15.
西安话遇通入摄知系字有[pfu]和[tsou]两种异读形式,其形成与历史上金元战乱导致的长安人口重建有关,是由晋南移民方言与长安当地方言接触、叠置而成。根据关中、晋南方言遇通摄知系字读音类型的地理分布和有关历史移民的文献记载,可推断[tsou]为长安本地方言固有的层次,[pfu]为晋南移民带入的外来方言层次。  相似文献   

16.
作家的创作风格往往与其所处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散文家朱鸿成长于古都西安的少陵原上,黄土地滋养着他坚韧温情的创作,源远流长的长安文化也增加了其创作的厚度。朱鸿散文集《长安是中国的心》揭示了地域文化特色,进而探索民族文化精神,将浓浓的故土情结和历史情怀渗透到字里行间;而在艺术风格上,则表现为淳朴、敦厚、古典,准确地演绎了关中文化和关中精神博大宽厚、深沉内敛的本色。  相似文献   

17.
《新唐书·食货志》云:“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东南漕运,必经运河,这就成为扬州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战国末期,秦开郑国渠,溉田四万顷;  相似文献   

18.
论长安文化     
把长安文化理解为以关中地区为主体的陕西文化,比较适中。史前长安文化可追溯到百万年前蓝田猿人原始文化。在文明时代,长安文化发展经历了西周、秦国秦朝、西汉、隋唐四次高峰,创造了辉煌。长安文化的特点,一是肇兴较早,二是地域性与超地域性共存,三是长期居于引领地位,四是前期与后期反差巨大,五是由多种文化交汇交融而成。长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通过对关中县域近年农民收入状况的实证分析,揭示制约关中县域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以寻求发展关中县域经济、增力。农民收入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西安古称长安,是我国著名的古都。历史上的西周、秦、西汉、新、后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一个王朝和东汉、西晋等王朝的末期,都城均在西安及其附近的咸阳等地;推翻王莽新朝的绿林、赤眉等部农民起义军建立的政权和唐末黄巢起义军建立的大齐政权、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建立的大顺政权,也都曾定都西安。西安作都城的时间长达一千多年,其中作为全国统一政权首都的时间也有八九百年,比我国其他古都如洛阳、开封、南京、北京等城市作都城的时间都长。曾作为全国的首都,历史上的西安,尤其是汉、唐“盛世”的长安,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亚洲最大的城市。当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建筑雄伟,人口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