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本思想是儒家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在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中,传统的民本思想不仅充其极,而且它越过传统的极限,开始考虑如何以权力制约权力的问题.因此我认为,黄宗羲的思想是从民本走向民主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吴光 《浙江学刊》2005,(4):13-14
黄宗羲最有特色的思想是他的新民本思想.之所以称为"新民本",就因为他已经超越了自<尚书>、<孟子>以来在君主专制制度下传统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旧民本范式,而开始走向民治、民有、民主的新范式.黄宗羲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对君主专制的深刻批判;他批判君主的"一家之(私)法",主张建立"天下之(公)法",呼吁"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反映了其朴素的民治思想;他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则揭示了他朴素的民有、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3.
彭国翔 《求是学刊》2006,33(4):44-49
对于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不论以民本还是民主来界定,历来多以《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为据。作者首先辨析《原君》文本,指出其与特定的历史境遇相关,其实乃针对明代尤其晚明的昏君而言,其中甚至隐含了承认易代鼎革合法性的思想。而即便抽离具体的历史脉络,《原君》文本的思想在理论的层面上也并不构成对君主制本身的批判和否定。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黄宗羲民主思想的真正精华其实当在其《学校》一篇,其中包含的建构公议社会的思想甚至举措,即在今日亦颇有其合理性,其价值不在于以往所谓与西方议会性质近似,而在于与当代西方民主最为前沿的理论思考尤其是关于“公议”的思想多有相合之处。因此,如果要从黄宗羲思想中发掘契接现代民主的资源,仅就《明夷待访录》而言,重点当由《原君》转换到《学校》。  相似文献   

4.
社会治理如何容纳多元主体是当前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以黄宗羲重要的政治思想作品《明夷待访录》为研究对象,重新解构了书中的政治秩序和社会治理思想.从费孝通先生“双轨政治”的角度,指出黄宗羲通过明确君主本职与臣道,提出“分治”思想调整政府权力系统关系,为社会治理争取空间;通过强化学校的“治统”地位,将学校设计成为一个具有相对自主性、组织化及制度化的“治教合一”的社会治理机构,最终建构一种健全持久的双轨政治,即通过新型学校设计引入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实现政治秩序从失衡到双轨化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明夷待访录》(原名《待访录》)是黄宗羲政治思想的代表作。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清代统治者大搞文字狱,致使《待访录》一书既未公开流传、也未全部刊刻,以致乾隆以后刊印的各种《明夷待访录》版本,仅为原书的三分之一。其余篇章或作为《南雷黄子留书》(一称《留书》)在民间流传、或散入《南雷文钞》一类传抄本中,从而得以部分地保存下来,但却鲜为人知了。笔者在寻访、考证黄宗羲遗著的过程中,有幸发现了埋没已久的《待访录》未刊文——《文质》和《封建》两篇很有价值的政论文。《文质》篇阐明了历史进化的合理与必然,  相似文献   

6.
黄宗羲(1610—1695)是十七世纪中国著名的民主启蒙思想家,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卢梭(1712—1778)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黄宗羲于1663年写成的《明夷待访录》,比卢梭于1762年出版的《社会契约论》(又称《民约论》),早出近一百年,这一点非常引人注目。这两部著作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本文仅从几个侧面,对两者政治思想的异同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又称《待访录》、《黄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明夷留书》又称《留书》、《南雷黄子留书》。对这两种著作,前人多不了解其中关系,对其书名、卷数、刊刻情况等问题也存在种种误解。关于《明夷待访录》的写作年代,黄宗羲于癸卯年(康熙二年)所写题辞作了明确交代。他说:“前年壬寅复,条具为治大法,未卒数章,遇火而止。今年自蓝水返于故居,整理残帙,此卷犹未失落于担头舱底,儿子某某请完之。冬十月,雨窗削笔,喟然而叹。”据此,可知该书初成于康熙元年壬寅夏,完成于康熙二年癸卯冬,即公元一六六二至一六六三年。《明夷待访录》的书名、卷数问题,是和《明夷留书》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两书的关系,各家著录情况不一。黄宗羲本人著作只提及《待访录》之书名(见《破邪论自序》和《思旧  相似文献   

8.
我国传统文化是个假玉仅在的伟大矿藏。如何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以推进现代化建设,这是我们这个历经了偏颇和浮躁的民族走向理性和成熟的必然选择。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政治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以来,对于民本思想的认识和评价各见仁智。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问题越来越显示出固有的价值。一、民本思想的产生及发展从上古到近代,我国关于“民”的探索从未间断,留下了丰厚的思想资料,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富集,在世界思想史中也是仅见的。在此我们回溯一下民本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上古至三代时期,是民本思想产生发…  相似文献   

9.
张宏敏 《浙江学刊》2006,(4):221-223
2006年4月1日—3日,由浙江省社科院与中共余姚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浙江省文史研究馆、浙江古籍出版社协办,浙江省社科院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余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承办的“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素有“文献名邦”之誉的浙江省余姚市召开。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和中国大陆以及港台地区的90余位黄宗羲思想研究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会议,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60余篇,期刊论著凡9种。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拜祭了黄宗羲墓,参观并考察了龙虎草堂、王阳明讲学处和余姚博物馆。与会专家学者们围绕“黄宗羲民本思想的性质、内涵…  相似文献   

10.
刘清 《社科纵横》2008,23(6):120-122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古代君主治理天下和士大夫为官之道的基本意识,更是道德遗产的重要方面.民本思想有其积极进步的因素,但与今天的民主观相比仍有着质的区别,对其内涵要素合理的发掘则是我们目前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张志强  Luo Yan 《孔学堂》2023,(4):33-41+137-145
萧萐父先生的心学观,主要展开为三部分:其一,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真理观、认识论等有选择地、有甄别地与陆九渊、黄宗羲等传统心学作了深度的有效融合;其二,将阳明心学及其后学判定为明清启蒙学说的逻辑起点,提出了具有近代性质的新情理观、新价值观、新伦理观,但这个“新”不是相对宋明理学的“新”,而是相对于整个古典传统伦理观念的“新”,它的背景是明清之际的中国进入了“世界历史”,因此更加强调古今之变而非中西之别;其三,萧萐父认为,现当代新儒学的心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他对熊十力从阳明心学中吸取的“吾即是吾”主动精神的赞赏,以及对唐君毅“君毅之学,人学也”的界定,同时也对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中国艺术精神中所蕴含的主体人格自由极为肯定。在萧萐父的心学观中,现当代新儒学与明清启蒙学术有着一致的问题意识,均从心学中吸取资源,作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历史“接合点”。  相似文献   

12.
古代的民本思想传统始终是毛泽东政治哲学一个重要的文化精神背景,民本思想对毛泽东的政治理念的形成影响深远。本文探索的是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期间和“五四”运动时期的民本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3.
民权:从民本到民主的接转——兼论儒家法文化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儒家民本思想在近代社会中通过民权学说作为中转接引西方民主思想为例,说明儒家法文化具有适应现代化的能力。作者认为,民本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华所在,但它是一种“子民”文化,而不是“公民”文化,造就的是“主民”政治而不是民主政治,与现代民主思想有质的不同。近代思想界在引进西方民主文化时,首先倡言民权学说,并认为民权与民主是相对立的,这正是用民本思想诠释民主的结果。直到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思想的前锋才进至民主领域。中国政治思想和法思想从民本经民权再发展到民主,带有某种必然性。因为,从重视人民权利而言,民权与民主相一致;从注重群体价值而言,民权又与民本相衔接。这一思想发展过程表明,儒家文化具有接引西方民主文化的一定能力,但其适应、转化、创新却是极其复杂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韩英军 《唐都学刊》2005,21(3):116-119
中国近代民权是由西方民主权利思想转化而来的本土化思想形态,是与专制权力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是论证近代权力与权利的正当性的革命话语。它从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蜕变出来,有选择地借鉴西方先进政治制度,扬弃了西方各种政治学说的适用成分但又有别于西方民主观,具有自身的思想特性。它含义复杂,在不同历史情境中有不同的所指。它与民本、民主、人权、自由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工具性、集体性和激进性是中国近代民权在社会功能上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从黄宗羲到谭嗣同:民本思想到民主思想的一脉相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晖 《浙江学刊》2005,(4):9-11
中国思想史上久有关于儒家民本观念与近代民主观念之关系的争论.主流的观点似乎是强调两者之异.的确,指出两者之异并不困难,但是这些差异并非鸿沟难逾.  相似文献   

16.
黄宗羲与近代历史主义方法冯契(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我认为,黄宗羲是一位立足于当时的现实而又一脚跨进了未来的伟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充满了辩证法的光辉。他第一个为中国近代勾画了一幅民主主义的蓝图(尽管是粗略的),并以“风雷之文”召唤“豪杰之士”起来冲破“囚缚”,为迎接新时代的到来而斗争。黄宗羲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我这里主要就历史主义这一侧面对此作一简要阐述。中国近代经历了社会大变革,也经历了一次哲学革命,后者是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合流过程中实现的,它现在还在继续着。哲学革命是思维方式的根本革命,包括有逻辑和方法论的革命。近代哲学家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探索。他们力图把西方文化中最优秀的成果移植到中国的合适土壤,找到中西哲学在逻辑方法上的交接点,以便促使中国哲学近代化,或者说,  相似文献   

17.
“富民”是中国思想史上可贵而优良的传统,亦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之积极因素。富民思想首先为儒家所正式倡导,但富民思想的萌芽在中国可追溯到上古时代。从《尚书》、《周易》的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经济思想发刃之初就十分重视养民之欲。孔子以后,富民思想不断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所主张。富民思想和政策在中国历史周期性地实施,为中国封建社会周期性地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在历经一段创伤与毁坏之后,又重新恢复并有所发展。 一、富民思想形成的政治历史根基 富民思想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民本思想。可以说,富民…  相似文献   

18.
柴永昌 《社科纵横》2023,(1):114-122
先秦诸子以“身体”论君臣具有一定普遍性,体现着人们对理想权力结构运行的理论建构。先秦诸子君臣“身体”论对理想权力运行虽有“无为—有为”“分化—协助”“指令—执行”等模式建构之别,但均共享着“大一统”权力结构观。这一权力结构观认为,权力结构各组织部分应是“分职一体”的,君是“分职一体”权力体系健康运行的关键,臣则是君权的分化、延伸或执行,体现出君权优先、整体利益至上的政治体制设计理念。诸子君臣“身体”诸论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对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既是中国传统政治走不出专制的重要思想原因,也是近代中国接纳西方民主观念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林竹 《社科纵横》2005,20(4):147-149
中国的“舆情”说法产生于唐朝,古代舆情思想的核心是顺民心,让民众的情绪和意愿得以表达和实现,要以民为本、体察民情、通达民声、尊重民意。舆情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本质上是与西方古典民主思想存在差异的。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及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之上的“华夷之辨”或“夷夏大防”的观念。鸦片战争后,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民族主义的这三种观念虽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开始萌发出新的世界观念和民族意识,但作为一种已根植于民族血液之中的思想,它不仅没有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在20世纪初这一特定的历史场景下,还和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首先是由梁启超介绍到中国来的。就梁启超和知识界的其他一些人对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介绍和宣传来看,第一,他们都认为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实质就是“民族建国”,而“民族建国”所要建立的是单一民族的国家;第二,他们介绍和宣传的主要是德国和意大利的民族主义;第三,他们都视民族主义为救亡图存、建立民族国家的不二法门。但到了1903年后,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于20世纪初。推动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主要有两种力量,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辛亥革命前后,建立独立、民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共识并得到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