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文明冲突和宗教冲突渐趋明显而严峻,宗教对话研究随之成为国际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个前沿领域。着眼于宗教对话研究的新近理论倾向,首先,提炼出两种新的宗教对话观——宗教兼容论和宗教实践论,并概括其主旨要义;其次,试对这两种新理论动向加以比较性的方法论反思;最后,试论二者的借鉴意义,这对于我们积极促进中国的宗教关系、特别是政教关系的平稳发展会带来现实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宗教对话"是当代宗教界和宗教学界的时髦话题,这个话题原本是在基督宗教的主导下提出来的,但后来也得到了其他宗教的响应.不过,"宗教对话"本身并非是什么新事物,印度佛教在公元一世纪发展到大乘佛教时便主张"宗教对话",而以大乘佛教为基础的中国佛教在"宗教对话"的思想和实践上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本文分析了大乘佛教经典<法华经>中的"会三归一"、"开权显实"的"宗教对话"思想以及依据<法华经>而成立的天台宗调和大小乘以及会通儒佛的"宗教对话"理论和实践.基督宗教的"宗教对话"思想是应景的、外置的,因为<圣经>中并没有什么"宗教对话"思想,而大乘佛教的"宗教对话"思想则是内在于佛经因而就是佛教教义本身.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学界缺乏对宗教对话理论本身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令人欣慰的是,段德智教授在《宗教概论》中,以存有的层次性理论解析了宗教的层次性结构,进而从宗教的层次性结构推导出宗教对话的层次性,提出从文化对话到宗教信仰层面对话的现实途径。该宗教对话理论既立足于中西宗教对话的实践,又凸显了中国传统对存有层次性和统一性并重的文化特色,构建了一种融入了东方智慧的宗教对话模式。  相似文献   

4.
与以往的宗教学说相比,终极关切说显然更有概括性和开放性,更能征得"普遍同意",也更易达成"学术共识"。该学说可谓把宗教学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为"宗教比较"和"宗教对话"提供了"一个终极意义上的平台"。"终极关怀"在理论上取得并建立了宗教对话的共同基础,为宗教和平对话提供了前提条件,为达到各宗教和谐共处,进而推动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5.
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到科尼尔所言宗教对话之不可能性,都显示了一种宗教在人们身上的根深蒂固性.然而,与宗教信仰相关的一系列事物对于信仰者的意义并非单纯,在某些方面宗教对话较易展开,而在其他方面却相对较难.人们对意义世界确定性的依赖和追求构成宗教对话的核心阻碍.但当代全球化形势下的宗教转型、信仰者的多元认同交叉和各种宗教对话理论的建构,为宗教对话障碍的消解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6.
对话哲学对美术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德国著名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思想 ,认为美术教育理论中暗合着对话哲学思想 ,并就对话哲学对现当代美术教育的启示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基于全球苦难和全球责任的伦理实践构成了新的宗教对话的出发点、动力和支柱.事实证明,基于全球伦理运动的实践的宗教对话在现实世界是可行的和富有成效的,是对未来宗教间对话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宗教对话是宗教界、学术界开展同一宗教内部不同派别之间、不同宗教信仰之间以及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之间沟通、交流的活动。一般而言,宗教对话可分为教内对话、教际对话、圣(宗教)俗(社会)对话乃至宗教交往几个层面。本文所论耶伊对话,在强调宗教教义对话层面或宗教组织之间沟通活动的同时,亦特别关注以宗教信徒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交往关系,注重宗教之间交往互动的社会形式,注重考察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是否存在真实交往的可能性和社会空间。在此基础上探讨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交往的社会及公共性特征,建构一种与宗教对话并行不悖的"宗教交往论"。最重要的是在民族与宗教信仰方式之间建构和重构国家认同、公民认同、民族与宗教认同,将三种认同叠合在一起,同时又不丧失任一认同的固有特征,成就一种"公民——民族——宗教"之间的"叠合认同"方式。  相似文献   

9.
“对话”的张力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本是主要针对宗教之间的对话。从对话的目的在于减少冲突的角度看,对话的意义和范围就不应仅限于教义、教理。因为,宗教现象始终处于和社会其他要素的互动关联中,同时,这些要素自身也会在社会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中有所变化。本文认为,对话应该有更广的范围,宗教团体、民间社会和政府管理系统是可以参与到减缓张力强度的对话框架中的三个社会系统。在对话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需要注意主位立场与客位立场的关系,我们若不能理解主位的限制,就难以化解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0.
转型期一代的语言带有自己的文化特征.他们独立意识到来得早而且强烈,这一点在来源广泛的大学生中表现尤为明显,他们之间的对话随时有点起战火的可能.那么,和平对话的平台在哪里?通过分析言说者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征,提出言说者应注意感性言说和理性言说的区别及效果,祈使句运用的前提以及言说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11.
"西方哲学中国化"的恰当路径是西方哲学中国化问题域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应该在中西哲学的互益对话中加以实现。中西哲学的互益对话可以从几个维度展开: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问题向度,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对话的前提——以何种模式实现对话。在宗教对话的四种模式启示之下,中西哲学的对话方式应该是尊重差异基础上的谦逊的聆听、认真的理解和开放的交流,这样才能保证对话有效和合理地进行。  相似文献   

12.
宗教对话不仅是一个关乎当代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大问题 ,而且还是一个关乎当代宗教和平乃至当代和平的大问题。为此 ,我们从学理上阐述宗教对话的层次性、基本中介和普遍模式 ,以及揭露希克宗教多元主义的要害在于宗教对话的“平面化”。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世界的冲突,要求世界各大宗教和平共处和友好对话;而宗教对话滞后的一大原因,是未能找到共同的宗教哲学基础。如果我们考察东西方各大宗教的哲学论述,并对它们的世界观进行深入的本体论思考,则不难发现,至少在作为过程的世界、运动的和有机联系的世界、多元的和根本统一的世界等方面,世界各大宗教的确是可以相通的,换言之,宗教之间的对话是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4.
宗教本质之我见周勇宗教是一种意识深处的痴迷和它得以物化外显的综合体,要描绘其本质异常艰难,或许最终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种难以言说的精细且独持的情感以及与之相联的一系列行为、习惯、信仰和观念就构成了宗教的基本内容。对于信仰者个人来说,是否真正追...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的宗教思想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宗教需要激情信仰,不能也无需采用理性论证的方式来检验宗教教义的合理与否、宗教体验的真实与否。二是宗教活动包含三个层次:信奉、参与、言说。以信奉宗教为基础,具有一定"家族相似性"的信徒,自愿参与到宗教活动的"语言游戏"之中,成员互动、遵守规则,最终使用有意义的语言言说宗教。三是宗教作为一种"生活形式",能够给予人生意义,但既不神秘,也不是必须选择的途径。对于是否要拥有由宗教赋予意义的人生,每个人有选择的自由。  相似文献   

16.
宗教社会功能的二重性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看,宗教的社会功能具有二重性,其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这就是和谐与失序,稳定与混乱。而以“全球伦理”与“全球责任”为目标的宗教对话,则对增进宗教理解,解决宗教问题,达到社会和谐与文化共融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我国,处理好宗教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宗教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们一直积极推进“文明间对话”、“宗教间对话”活动。在宗教史上,经常会出现盲信与不宽容的一面,这完全游离了对话精神。抛开教义信条,进行满溢自律和理性的对话,才是宗教的生命线。背离对话,则可以说是宗教的自杀行为。因此我们SGI在推广以佛法为基础的人性主义时,无论遇到多少疯狂、自以为是和不信任等障碍,也绝不降下“对话”这一人性主义的黄金旗帜。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思考不可或缺的载体,它总是承载思考的内容,体认思考的路径。语言在“言说”的过程中成为话语,对话语的倾听与回应构成对话,人们的思考正是在不同的对话之中交流。纵观西方哲学的演变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言说”中表达对世界的认知,富有个性地反映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延伸独特的人文坐标。当人们对语言的关注超过对理念的领悟,“言说”的内容以自身为成立的依据和居住的家园。当这种“言说”回归生活世界,并以创新的姿态产生智慧的力量时,人类的理想境界与现实追求契合,形而上学转换为扎根于日常生活而体认应然…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写作是一种转向主体言说与内在建构的新型写作理念;俳优人格、"文以载道"的写作传统以及僵硬的写作规范化训练,是主体性写作从精神素养到言语表达层面的障碍。要突破,必须实现写作过程的言说与对话。言说,通过确立"我写我"原则和选择易于表达的写作载体来实现写作主体的存在与回归;对话,通过建构"求真立诚"的言语人格和培养写作主体的言语创造性来完成写作主体的建构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以来的语言学的哲学转向让人们从哲学层面思考语言问题。语言是教育存在的根本形式,交往又是其中高等英文教育的基础,而作为师生双方交往的方式之一的"言说",其内涵和教育价值是丰富而又深厚的。高等英文教育的"言说"应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的沟通,应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加强教师的思考,因此,师生间的言说主体、言说什么和如何言说是我们应该去反思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