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仪礼功能是清代官服的主要功能。清代官服以儒学为灵魂,以满族服饰风格为形式,既蕴涵汉族传统文化,也继承满族游牧文化传统,体现儒、道、佛各家的思想,是民族融合与保留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清代官服表明清朝统治者既不墨守成规、顽固守旧,也不对本民族文化完全否定,是满族对本民族文化尊重与自信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刘中平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6(6)
清朝定鼎中原后大量吸收中原传统的祭祀文化,并且保留了满族固有的祭祀特点,使其形成一整套祭祀制度。其中的大祭、中祭、群祭,包括:祭天地,祈谷,雩祭,祭太庙,祭社稷,祭孔子,祭天神,地祇,太岁,祭日月,祭历代帝王,祭先农,祭先蚕,祭关帝,祭文昌帝君,祭先医、贤良、昭忠等。堂子祭天包括:元旦拜天礼,出征凯旋拜天礼,月祭拜天礼,立杆大祭礼,浴佛祭天礼,马祭等。祭祖陵是清朝礼制中的重要内容。家祭包括:皇帝家祭,亲王世子、郡王家祭,贝勒、贝子、宗室公家祭,品官家祭,庶士家祭,庶人家祭等。 相似文献
3.
张嘉玉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社会生活中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忌讳 ,表现在语言中即为语讳。语讳的成因可概括为 :由于巫术宗教 ;为了避俗求雅 ;由于感情好恶 ;出于交际需要 ;由于礼教规范。总之 ,在其背后 ,蕴涵着文化巨大的整合、规约、求新功能。 相似文献
4.
清代前中期,清廷通过官方公文、报刊系统的传播及书籍纂修等组织传播来建构封建主流文化,并充分利用和开发民间报刊、书籍出版、传统广告等渠道扩大主流文化的传播网络,将大众传播纳入维护封建治体的文化轨道,甚至对难以管控的社会传闻,有时也能有效利用,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清廷所奉行的传播一统化观念得以顺利贯彻和实施,社会传播体系在一元结构下有序发展,在维护封建治体的轨道内运行。清末帝国统治式微,社会渐趋近代化,传媒文化趋向多元并存:近代报刊的崛起,宣告了传媒文化性质的根本改变;演说及报刊中的演说文,则以巨大的宣传效应迎合了清末"启蒙"的社会思潮;书籍出版文化的近代化,则使其成为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载体与表征;近代广告中也呈现出商业文化的变迁。清代传媒文化充分展现出对社会政权系统的"整合"与"颠覆"功能,促进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而阻滞与导引社会观念的变迁。在古代传媒与近代传媒的此消彼长不断交融中,传媒文化成为旧体制、旧文化的掘墓力量。 相似文献
5.
该文将蕴涵分为三类:实质蕴涵、形式蕴涵与逻辑蕴涵。从多值逻辑角度解决了实质蕴涵、条件句与推论关系之间的关系,详细考察了三类蕴涵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三种蕴涵角度区分了科学真理、数学真理与逻辑真理。 相似文献
6.
欧娟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14-16
王蒙小说的文化蕴涵在新时期以来的创作中有明显体现:<相见时难>内蕴着世事、命运的沧桑;<活动变人形>是一部家族、民族的反思录;"季节"系列则是一段个体、时代的心灵史.这些文本创作包蕴着作家的文化性格及其在中国当代文坛的身份定位. 相似文献
7.
1920年代,哈尔滨青年和全国青年一样,成为了青年运动的推动者和践行者.在哈尔滨青年开展的一系列运动中,文化蕴含占有较大的比重.他们组织开展学习俄文运动,以培养俄语人才;他们开展平民教育运动,以增进平民的认知能力;他们开展科学文化知识普及运动,以提高哈尔滨地区民众的文化素质.同时,他们也开展旅游活动和体育运动,以强壮哈尔滨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探究哈尔滨青年运动的文化蕴涵,有助于认识当时哈尔滨青年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有利于传承哈尔滨青年的优良传统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万来志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315-318
清代粮仓体系历经兴起、繁荣、衰落的历史阶段,虽然最终没落,但却是中国粮仓发展史上的最高峰时期,本文试图通过理顺清代粮仓发展的脉络,进而分析其管理模式,从而找出最终结局的原因,以期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9.
万来志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338-341
清代粮仓体系历经兴起、繁荣、衰落的历史阶段,虽然最终没落,但却是中国粮仓发展史上的最高峰时期,本文试图通过理顺清代粮仓发展的脉络,进而分析其管理模式,从而找出最终结局的原因,以期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1.
维吾尔族传统服饰图纹及其文化意蕴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山江.阿不力孜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5):147-152
维吾尔族传统服饰图纹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象,是维吾尔民族历代社会经济生活与文化心理状态相结合的产物。其自始至终散发着特殊的审美情趣和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12.
王忠春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84-90,96
在清代官箴文化的有关表述中,民本思想的文化认同不仅需要道德的说教、良心的检点,更需要对现实利害关系的时时考量。这些考量既来自清代仕者对个人身家性命之犯罪成本的权衡,对其政治利害博弈的成本计算,又源于官员在应对自身行政考成问题上所感受到的对亲民政治功效的深切认知;而其保富思想所发生的内涵转化,更是清代官员立基于济贫、财政等经济、社会问题,以及行政、风俗等政务经验所作的多层总结及深层考虑。得失权衡成为推动传统为政者进行民本文化认同的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13.
姚舞艳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67-71
致仕制度(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官员年老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官员致仕制度多袭明制.但仍有其独特的变化和规定。尤其在晚清时期,统治危机急剧加深,对于年老官员的致仕问题,清朝最高掌权者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致仕年龄的无定制和灵活性.以及致仕待遇的优厚性这两大特色在此时期表现的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对我国公文的研究与教学,大多流于枝末,而非本源,流于功利,而非艺术。从汉字文化学角度审视,可以发现公文蕴含的社会学、宗教学、民俗学和民族学等妙趣横生的文化信息,对发掘公文的内在的恒久不废的人文精神,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清代的监察制度作为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制衡器。监察制度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等,都具有浓厚的历史传承性和特定的时代性,并在整个国家生活中有不断强化的趋势。它的推行,为保障整个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定起了较大的作用,成为整个国家政治领域的一件大事。其体制的某些环节,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某种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濮蕾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5):65-68
明初确立的僧官制度,是封建专制主义政治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这套僧官制度,在僧官设职、铨选、职掌等方面,构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僧官网络,并通过编制僧籍簿册,有效地管理了有明一代的佛教事务,使佛教一直成为明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得力工具。 相似文献
17.
姚舞艳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67-71
致仕制度(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官员年老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官员致仕制度多袭明制,但仍有其独特的变化和规定.尤其在晚清时期,统治危机急剧加深,对于年老官员的致仕问题,清朝最高掌权者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致仕年龄的无定制和灵活性,以及致仕待遇的优厚性这两大特色在此时期表现的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王文权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5):159-162
传统观念中,服饰不仅是华夏礼仪的重要载体,更是礼制的重要表现。清代的皇帝服饰在中国服饰史中最繁缛复杂。以之为研究对象,在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清代皇帝服饰形式及其制度,不仅反映了当时经济的发展程度,更代表了一种新的服饰艺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