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岳论丛》2017,(3):176-180
数字化媒介传播语境下,微纪录片顺势而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取代微博和QQ成为人们使用最为广泛的社交媒体,同时成为微纪录片的主要传播渠道,出现了大量专门为视频微信公众号量身打造的生活方式类微纪录片。本文从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传播格局和传媒生态所带来的视觉文化语境出发,聚焦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纪录片的影像表意实践,基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从文化层面分析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视觉文化对当代中国的折射与反映。这类纪录片用镜头聚焦当代中国的多元社会与多样人生,记录大时代下形形色色的个体,致力于发现身边的美,传播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借助于微信这一社交媒体来观照一个富有时代感的"文化中国"。虽然这些微纪录片生产大多具有商品导向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对于受众有着文化濡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微媒体的普及和微传播的发展,为现代人提供了全新的信息获取和话语表达渠道,微时代的网络空间随之成为承载民意的共同体。社会分众化趋势日益增强的条件下,部分阶层在经济分配、民主巩固以及文化认同上存在负面情绪,微媒体平台中的言论表现出情感操控远高于理性秉持的民粹主义躁动。由于微媒体的传播特性和受众心理机制相互刺激,网络民粹主义呈现规模更大,非理性加剧,群体性明显的表征。从媒介、受众和社会三个维度探讨民粹主义嬗变的动因,有利于摆正对待网络民粹主义的态度,把握微媒体平台话语权,打造理性平和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3.
吉峰 《南方论刊》2011,(4):90-91
本文以传播学为视角,针对妈祖精神文化思想传播渠道的建构进行分析,分别从四个角度进行阐述即:文学渠道、艺术渠道、宗教渠道、哲学渠道以及科技渠道.以期望从中找到妈祖精神文化思想传播经数千年而长盛不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微阅读”成为阅读新常态。高校手机报作为“微阅读”的重要形式,已成为广大学子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但实践中,“微阅读”也存在传递途径单一、内容失于宽泛、受众互动不足、媒介素养欠佳等问题。为此,应当从平台拓展、内容建设、互动沟通和媒介素养培养等方面着手不断完善高校手机报的传播运作,进一步提高其传播影响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的对话:误读与化解路径——以孔子学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加军 《学术探索》2011,(2):113-118
在文化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文化如何成功走向世界已成为跨文化传播(交际)研究的重要课题。从跨文化大众传播的视角透视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所遭遇的误读,结果发现,外国大众媒介歪曲与丑化了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传播主体、传播目标、传播内容等。中国文化要在文化交流主义的原则下走向全球,需要充分利用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等渠道,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6.
试论儒家思想的对外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当前在对外传播中面临着缺乏系统的对外文化传播战略、缺乏对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文化帝国主义长期威胁、缺少强大硬实力支撑、网络传播媒体飞速发展等挑战,必须尽快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儒家思想传播战略,即构建国家文化传播战略体系,优化儒家思想传播内容、创新儒家思想传播体制,培育传播人才、讲究儒家思想传播策略,推进儒家思想传播主体与渠道多元化,提高儒家思想网络传播水平。  相似文献   

7.
以汉语言文化的国际推广与传播为视角,遵循文化的互动性、"自觉性"、时代性等特性与规则,以筛选、提炼文化内容为基点,面对不同的需求群体,思考构建适合汉语国际推广与传播的文化体系问题,尝试为汉语的国际推广事业提供一个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8.
T.S.艾略特认为,文化传播的首要渠道是家庭,没有了家庭传播,文化将会变质,而学校教育主要承担传播自觉文化的作用,学校教育应该与家庭等文化传播者有机结合,否则,教育将以“背叛文化”收场。关于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播.艾略特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论以及‘l教育使人幸福”‘墩育机会平等”等教育观点,并提出有利于个体、文化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的多层次教育文化传播观。艾略特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文化传播观不仅是对当时的文化传播发言,更像是对中国当前的文化传播发言。  相似文献   

9.
海外视觉文化是我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人瞩目的跨文化传播现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海外视觉文化传播渠道经历了4个阶段的重要嬗变,涉及不同时段、传播设备、媒体与传播场域,蕴含政策、商业、技术、受众等复杂的意义多层结构,不断塑造着海外视觉文化的基本符号形式、制式、制作方法乃至存储方式、传播形式,同时赋予海外视觉文化复杂而流变的传播意义。  相似文献   

10.
《琼州学院学报》2017,(4):99-104
互联网的兴起加速了全球信息与文化交流,对地方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仅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作为与传统传播渠道有巨大差别的新兴传播媒体,互联网能够成为地方弱势文化摆脱劣势地位甚至反超强势文化的重要手段和传播方式。互联网时代的地方文化传播要突破思维定势,在传播内容、形式、重点等方面作出调整。解构主义特别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能够指导传播者在语言、形式、意象、文化等诸多角度对源语地方文化进行解构,并在目标语文化中重新建构地方文化形象,实现地方文化的再生与壮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