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往户籍制度的研究侧重于民户的考察,强调户籍政策的转变是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清代广东盐场灶籍演变的个案却显示,在具体的区域中,户籍制度的变化要受到实际政治运作的影响并展现其不断调适的一面。清初朝廷虽然试图通过灶籍来整顿盐政,保障税入,但广东在以完纳盐税为目的的"发帑收盐"和"盐田改稻田"等盐政运作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改革盐场的赋役征收和管理方式,使得灶户与盐场赋税逐渐分离,最终形成广东盐场"民灶不分"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传统时期,中国各地海盐生产技术改进的历程并不一致,其中,福建晋江浔美盐场是较早改煎盐法为晒盐法的盐场之一,至迟到元代,浔美场已大规模采用埕漏法制盐。制盐技术的改进不仅降低了制盐成本,大幅度提高了食盐产量,而且还促成了元代福建盐政管理体制的多次调整,以及相关盐场的裁撤与合并。明初以降,与其它盐场相比,浔美场的制盐技术却停滞不前,直至民国依然采用埕漏法,此则与当地具体的盐政体制、历史社会背景相关。故而以制盐技术为视角切入,对于理解区域社会盐政的运行和变革,当有一定的裨益。  相似文献   

3.
夏强 《东岳论丛》2023,(7):72-81
宋元以降,朝廷常于提举盐事司或都转运盐使司之下设立分司,诸分司上承总司,下抚各场,是各地盐司衙门的中层机构。分司之设始于宋金对峙,以催督税款为职任。元代中叶“立仓纲运”制度实行之后,建仓设衙,分司总收总支,实现了由常川巡历到坐衙办公的转变。明代分司的职设普遍经历了一个由实至虚,再由虚至实的变化过程,分司角色实现由“催办之官”到“父母之官”的转变。从长时段的视角来看,宋至明代盐分司角色的转变既因职官制度的演进,又因盐场管理架构的调整,更因灶户生产和组织模式的改进。分司身份的转变过程与盐政管理逐步地方化、盐场与地方社会渐趋融合、民灶身份日趋混同这三种趋势互为表里,这也反映出历代王朝对于盐场社会治理能力的逐步演进。  相似文献   

4.
台州自古产盐,至明代已经形成黄岩、杜渎、长亭三大盐场,产盐方法以煎为主.明代台州建立多级盐务管理机构,负有管理灶户和生产资料、征解盐课、巡缉私盐的职责.明中后期,由于官盐价高质低,灶私、武装走私在台州层出不穷,官盐臃滞.嘉靖年间票盐制度的确立,导致私盐贩运更加方便.私盐使国家赋税收入减少,损害盐业官有制,极大威胁台州地方社会稳定,弱化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因此,明代台州盐业与私盐管理对后世的盐业专营制度改革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盐业史研究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研究视角与方法。从专卖制度史研究、资本经济研究,到区域社会史研究以及文化研究,是一个不断从本体研究向社会结构、社会意义研究演进的过程;展现了盐业史研究不断深化,视野不断拓宽的研究进程;体现了盐业史研究不断创新的特质,预示了盐业史研究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6.
宋代香港地区的盐业生产及盐的走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香港地区之经济,盐业生产为其大者。本文通过海南盐场、官富盐场及大屿山私盐活动的考证,即可看出宋代香港地区经济发展之一斑。  相似文献   

7.
吴俊范 《学术月刊》2022,(5):172-182
明初以来长江入海口主泓道摆动影响下的海岸带地理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响应过程,反映了长江口主泓摆动的历史周期性和相关人地效应。研究发现,明代初期长江主泓南偏的效应已在江口南岸的岸线坍海以及盐业生产衰减等方面有明显的表现,此后随着南支排水量的继续增加,淡水对盐业生产的影响范围也向南扩展推移。自明初至20世纪中期,金山以北各盐场因海水变淡而相继停产,原盐场区域转变为农业种植区。江流南偏对长江口南岸海岸线、水系、水利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黄家湾为节点的北坍南涨、淤涨型岸段的海塘增筑及海塘内外水系的衔接、坍进型岸段的入海河流塞断及海塘内外水系的隔离。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现代时期,盐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方式就是签订各种盐业契约,买卖契约是盐业契约的一种,盐业买卖契约在盐业生产经营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盐业买卖契约的重要特点之一的“招检”制度充分体现了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维护交易安全、建立良好的盐业经营秩序等特质,这与现代物权变动的公示制度有着一脉相通的地方。本文尝试从四川近现代盐业买卖的“招捡”制度入手分析其与现代物权变动的公示制度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论明代海盐产地(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盐业生产也不例外。明代海盐产地分布于从辽东半岛至北部湾的大陆东部沿海地区及其附近某些岛屿。明代海盐生产至少有177个盐场。与元代相比,盐场总数增加了4个。由北至南按照产区依次论述,其(上)部分主要研究了辽东、长芦、山东、两淮、两浙的情况。其中,交阯12场是新设,存在时间较短。两浙盐场减少了10个,主要是盐场合并所致。辽东盐场增加了14个,这一点与明朝政府在这一地区实行军事屯田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0.
唐代盐产考     
唐代盐政对中晚唐历史进程影响巨大,而唐代盐产情况则是唐代盐政实施的自然物质基础。它对唐政府的盐利收入,盐政机构的设置,官盐行销区域的划分以及盐商、盐贩的地域构成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唐代的食盐种类、盐场分布和食盐产量三个方面的梳理,以期时唐代盐产情况有一个较为清晰全面的认识,从而推动唐代盐政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迁界期间位于界外的福建晋江浔美盐场为例,通过分析其在迁界前、迁界中、复界后三个时间段的运作模式、组织结构及各种势力在盐场上的活动,探讨迁界对地方社会结构的影响:迁界不仅造成地方势力兴衰更替,而且改变了盐场的运作方式、破坏了盐场组织;复界后不同势力争夺地方控制权及王朝赋役调整等多种因素结合,促使盐场地方社会发生结构性转变;同时,动乱后士绅并不都是重建地方社会的主导力量,在有些地方,军功豪族才真正把握了建设地方社会秩序的权力.  相似文献   

12.
自贡因盛产井盐而享有“盐都”美誉,自贡盐业在中国盐业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自贡盐场得到高速发展的盐业契约中,承首人在其中居于显著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确保盐业契约经营机制正常运行的关键性人物。本文通过对承首人制度的演变进程、权利义务关系、与地主和投资者的关系、与现行《公司法》中发起人制度的比较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了承首人在清朝至民国时期在自贡井盐业中的特点,并为现代《公司法》中发起人制度的完善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明代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盐业生产也不例外。明代海盐产地分布于从辽东半岛至北部湾的大陆东部沿海地区及其附近某些岛屿。明代海盐生产至少有177个盐场。与元代相比,盐场总数增加T4个。由北至南按照产区依次论述,其(下)部分主要研究了福建、广东、交耻的情况。其中,交陆12场是新设,存在时间较短。两浙盐场减少了10个,主要是盐场合并所致。辽东盐场增加了14个,这一点与明朝政府在这一地区实行军事屯田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4.
吴滔 《学术研究》2012,(5):105-114,160
自南宋时期崇明天赐盐场成立起,官方的兴趣就不全放在其盐业生产的控制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宽松度和随意性,之后该场几经兴废,虽与崇明沙洲发育不稳定不无关系,但也是为了在两淮和两浙盐区之间制造一个缉拿私盐的"缓冲地带"。入清以后,官方曾针对缉盐做过诸多数目字管理的尝试,但终不免功亏一篑,过于宽松的氛围往往成为严格制度的致命"黑洞"。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通过国内外一大批学者的共同努力,唐代盐业史研究被引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或从唐代盐业总体状况出发,或从国家对盐业的干预即盐政的角度,或对井盐、海盐、池盐分类研究.使唐代盐产量、产地、生产技术、经营方式、盐商、盐户等问题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取得的突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领域和内容的拓展;二是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但是依然存在研究不平衡、同类重复、研究面狭窄、缺乏整体性的理论框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盐业契约是指有关盐井开凿以及盐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契约规范的总称,在中国契约法律制度和盐业文化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盐业合伙契约作为盐业契约中一种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资本组织形式,具有许多不同于中外其他合伙契约的特点,从法律角度去深入探析盐业合伙契约,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契约法律制度本土化发展和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的有中国特色的契约法律文化,对于促进我国民商立法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盐业契约是指有关盐井开凿以及盐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契约规范的总称,这些规范在中国契约法律制度和盐业文化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盐业合伙契约作为一种独具我国民族特色的资本组织形式,其债务清偿具有许多不同于一般合伙债务清偿的特点,从合伙债务清偿的常见类型出发,分析“井债井还”这种盐业合伙债务清偿的独特模式,对于理解合伙债务清偿制度分类的科学性及多样性,完善我国民商事法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宋志东 《东岳论丛》2008,5(2):156-158
近代山东成为独立盐区,但是仍然沿用传统盐政管理方式。时至清末,山东开始了中央盐政机关主导下的改革,自行管理的体制从此发生变化。民国时期,由西方资本主义参与管理的盐务稽核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启动了山东盐政近代化。盐政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清末,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改革又具有很大的不彻底性。盐政近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各种力量纠缠在一起,充满了新旧事物的矛盾斗争,传统和近代因素出现伴生现象,二者不断进行斗争、筛选、定型,呈现出二重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盐务进行了重新整顿,加强了管理,使盐务的产、运、销、税、缉五大要政归于一统。将盐务管理纳入到法制化轨道,还收回了盐政主权,推动了盐务管理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南京国民政府此时对盐业尚无全权统制之力;在税率管理方面,政府只注重财政收入,而不注意国计民生,使盐成为搜刮人民的恶税。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对苏区实行食盐“专卖”政策,不仅严重摧残了苏区人民的身体,而且影响了整个盐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周琍 《江西社会科学》2008,2(2):234-237
清代,盐业经营有利可图,盐商通过经营盐业发家致富后,成为地方望族,并进而凭借自身的财力和地位等参与地方社会建设.本文试以清代粤赣客家盐商的典型材料为个案进行分析,集中展现盐商对地方宗族的建设情况,从而揭示清代盐业与地方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