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草》体现了鲁迅的多元文化精神,这些多元文化精神相互之间处于一种复杂的关系之中,这种复杂性是《野草》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笔者尝试借鉴尼采的谱系学方法解析《野草》,认为:在《野草》中,鲁迅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东西方的对立,他完整地承传了儒道精神,也实践了佛教的修智;鲁迅同时又很西化,他按照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各自的特点来接受它们,以至形成了独特的"鲁迅精神"。  相似文献   

2.
(一) 在研究鲁迅的思想和作品的工作中,对散文诗集《野草》的研究,是比较薄弱的环节之一。虽然也出现了一些质量较高的研究文章,但也有不少研究者还不能紧密结合鲁迅前期思想的特点、鲁迅写作《野草》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当时鲁迅的思想感情特征,用严肃认真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对这一批散文诗作出科学的分析。这些研究成果中存在的问题,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的研究者从“只要是一个战士,唱出来的就都是战歌”出发,仅仅挖掘了《野草》中乐观、明朗的情调,将《野草》的战斗意义提到与鲁迅前期的杂文  相似文献   

3.
立人思想是鲁迅一生中最重要的思想。与早期的进化论思想、人道主义思想等相比,鲁迅的立人思想伴其终生,学术界对这方面的论述较多。但相比之下,研究者对《野草》中立人思想的探索则是极为薄弱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鲁迅心史研究之一,透视鲁迅心态由内收和冷寂渐渐外放和增热的总趋势,及其与社会环境、家事及自身情爱生活的关系;分析其“彷徨”中的“紧张”、“重负”心理复杂性,其悲苦愤激和“绝望”、“低沉”、“莫名无意识”情绪的存在方式,其精神战士心态与追求精湛艺术的艺术家心态混融、启蒙的至诚之心与恶性循环所引动的无奈何心情相渗的特征;指出:鲁迅的矛盾而又整合的复杂心理中,战斗意力和理智层起主导作用——力促中国革新向上,即使只有自己也战斗下去。  相似文献   

5.
<正>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先生是一位文艺革新的战斗者,他认为作家“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才能够独立”。他是从众多的文学大师那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后,才创作出风格独特影响深远的作品。1924—1926年他创作《野草》时,已积累了大量的外国文学资料,又能科学地借鉴慎重地吸收,因此才写得如此深沉博大。鲁迅散文诗的创作,同他的小说杂文创作同时开始,并延续到晚年。不过,集中地采用象征主义尼采文风来抒写心情、表露斗士心迹则是在《野草》里,可以说《野草》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五四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他成就卓越的《呐喊》、《彷徨》两集小说、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显示了他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和宏深的在社会实践中发展的思想。鲁迅思想的宏深,在于他精研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并“求新声于异邦”①必欲“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②总是用批  相似文献   

7.
《朝花夕拾》是一部文情并茂的散文集,我们透过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在这组“回忆的记事”中,一方面猛烈地抨击现实,一方面也有意识地回顾了自己早年思想发展的进程。这是回顾,也是砥砺。鲁迅先生为投身于新的战斗而总结思想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野草》除《题辞》外,收集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六年间的二十三篇散文诗。在五四时期的散文诗中,《野草》是异峰突起的瑰宝,它的艺术构思精湛新奇,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一直为人们所称颂。《野草》包含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复杂的。它真实地反映了新文化阵营分化时处在思想转变前夕鲁迅的矛盾心情。《野草》  相似文献   

9.
鲁迅其人其作所包含的大爱境界是被当今评论者遗忘的一个角落。鲁迅的大爱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科场案引起的一系列变故是鲁迅与封建阶级决裂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阵痛,是大爱产生的前奏。基于对中国历史与现状的充分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科学文化知识,鲁迅形成了自己关于爱的理解。爱意味痛苦、牺牲与挣扎,它对灵魂的拷问使鲁迅的大爱更放异彩。  相似文献   

10.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特定范畴,指作者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抒情散文有如一切抒情的诗篇或写意的图画,要借意境的创造来反映生活,反映作家的审美理想。这创造意境的功夫,直接决定着散文的艺术质量。在这方面,鲁迅先生的散文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不是神明,也不是圣贤,他首先是一个人,而后才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同黑暗势力的英勇搏斗中,严于解剖自己;在复杂纷纭的斗争中能够自觉地攻读马列主义著作;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扬弃了旧的思想武器,紧跟时代步伐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漫长的探索、追求的道路上,终于从“五四”时期的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到一九二七年以后跨入到共产主义战土的先进行列。这种根本的质的转变绝非轻而易举,一蹴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一生在教育战线上奋战了二十,余年,自一九○九年从日本归国,在杭州浙江省两级师范任教起,到三十年代初,他没有离开过教育岗位。他以后虽然不在学校工作了,但也仍关心着教育事业。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光辉楷模。 鲁迅先生对教育问题有不少的论述及精辟的见解,散见于他的许多文章中,拿《朝花夕拾》这本集子来说,就有许多文字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认真学习这些文字,对于  相似文献   

13.
鲁迅早期小说的现实主义基本上是批判现实主义性质的。但应该指出的是,鲁迅早期小说的现实主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从五四前后到1925年,即《呐喊》到《彷徨》这个时期,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和时局的转化,鲁迅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他的现实主义也在不断地发展。本文旨在探讨和分析这种发展。我们知道,在鲁迅创作小说《呐喊》和《彷徨》时,正是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五四运动”由高潮转到了低潮。《新青年》时代的狂飚猛进的气氛暂时消歇了。文化界正如鲁迅所说的,先前的勇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文化战线的分裂,资产阶级右翼退出新文化阵营,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斗争逐渐尖锐化是五四低潮时期的时代特征。这个时期的  相似文献   

14.
启蒙、国民性与革命者三个问题一直以来是鲁迅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对这三个方面的过度强调,使我们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阿Q这样的"愚弱"国民,从而忽略了鲁迅对于知识精英们的不满。鲁迅的伟大,并不在于他批判了多少不能自我言说、连圈都画不圆的阿Q,批判了多少目不识丁的"看客",而在于他在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以冷静的理性思维,挑战着知识精英们的话语霸权,揭穿了启蒙现代性的神话,以及在现代启蒙神话裹挟下的盲目"革命"的冲动。  相似文献   

15.
假如说,在鲁迅研究领域存在着一个“政治革命”系统或“思想革命”系统的话,那么,我们认为:这些概括都是,“片面的真理”。 “五四”是一个重铸人生价值的时代。中国人在经历了几千年痛苦而压抑的旅程之后,在西风东渐的文化大交汇的背景上,猛悟到自己人生价值的失落。于是焦虑地寻找着合理的人生,寻找着自我;并以极其勇猛的精神,扫荡着妨碍自我实现的各种力量。  相似文献   

16.
鲁迅从科学救国到弃医学文,一直在爱国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的第三本小说集,从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三五年,先后经历了十三年的时间而写成。在他创作《故事新编》的漫长岁月里,正经历着世界观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这深刻的变化,自然会在作品里有所反映。 鲁迅在创作《故事新编》的第一篇《补天》之前,就已经是一位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战士了。他对于祖国和人民的爱是炽热而深沉的,这种爱国主义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赋于新的内容,增添新的光彩。早在一九○三年,他在日本留学时期,就以激昂的笔调译述了古希腊斯巴达人民宁死不屈、英勇抗击波斯军的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  相似文献   

17.
18.
从《鲁迅日记》看鲁迅与萧军王科,李绍华鲁迅为我国新文学事业培养了一代甚至几代的作家。现代著名作家萧军,便是“被这位伟大的人所哺育、教育……过的千百万文艺青年之一”。①《鲁迅日记》中有关与萧军交往的记载,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多达130...  相似文献   

19.
20.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已经发表五十余年了.许多研究鲁迅的专家和学者,曾给它以不同的评价.雪苇在他的《论(野草)》中,竭力缩小或抹杀《野草》思想内容方面的一些消极因素;而舒芜在他的《鲁迅的中国与鲁迅的道路》一文中,则又把这些消极因素加以扩大和夸张,似乎当时的鲁迅先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和虚无主义者.这两种看法各执一端,夸大了《野草》思想内容的某一方面,而缩小或否定了另一方面,这都不符合《野草》本身的客观实际情况.当然,我以为,过去的大多数的评论,还是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对《野草》作了正确的评价,也有不少较为深刻的见解,对于我们研读《野草》是很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