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陈辽 《江汉论坛》2012,(10):100-104
从三个真实的墓志铭,可推算出施彦端的生卒年,生年为1332年,卒年为1406年。用系统方法可以初步判定施彦端即施耐庵。小说家罗贯中年龄大于施耐庵,生卒年约为1280-1360年,因此,《水浒传》不存在施作罗编的问题。《水浒传》应为罗贯中、施耐庵合著。  相似文献   

2.
山西清徐《罗氏家谱》中的罗某某,约生于公元1500年左右,出生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问世以后,他不可能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伪劣假冒罗贯中关系到中国学术界的声誉。三部《罗氏家谱》否定了两个假罗贯中。山西清徐《罗氏家谱》中的罗某某、祁县《罗氏家谱》中的罗本即罗贯中的两个"鱼目",如再企图"混珠"可以休矣!  相似文献   

3.
三本《罗氏家谱》否定两个假罗贯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清徐发现的《罗氏家谱》认为罗贯中是清徐人 ,山西祁县的《罗氏家谱》提出罗贯中是祁县人 ,其实细加考证 ,这两种说法都不能立 ,以此炒作更不应该  相似文献   

4.
《隋志》对小说家的理解源于《汉志》,其在子部小说家《燕丹子》附注提到的《宋玉子》,不应该是在集部著录的《宋玉集》,而是一部在唐初已经亡佚的小说集。宋玉既是著名辞赋家,也是有代表性的小说家,他的赋家和言语侍从之臣的身份与利用俳谐言语娱乐君王的俳优颇为接近。俳优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一支,而谐隐、俗赋是俳优小说的主要表现形式。《隋志》编者对宋玉的重视以及对小说的理解,使其对已经亡佚的小说集《宋玉子》给予了特别关注,其所确定的宋玉的小说家地位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5.
汉代是一个“知类”的时代,“家”意识觉醒。赋与小说成“家”的最大学术背景是《汉书·艺文志》将王道分崩离析后的民间私家之学和汉代众多新兴的学术重新汇聚起来,在新的统一帝国建构“新王官之学”,故以新参与者身份择“小说家”与“赋家”分别入“诸子略”与“诗赋略”,观采新王政之道。在早期中国知识学系统化的过程中,小说家和赋家又以“艺文类聚”之法,将从“类”的知识体系文学化。从知识归类视角考察“小说家”与“赋家”,既要以逆流而上的思路,由“四部”返回“七略”,在文集未炽盛之时,视二者为“一子之学”,在“新王官之学”建构体系中观其流别;也要以顺流而下的思路,观子学与文集成合流之势,觇见二者在流衍中互有交织,可资观采,又繁类成艳而“艺文类聚”,逐渐与子部疏离,进入集部视野。  相似文献   

6.
敦煌杂剧小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俄藏敦煌遗书<蒙学字书>(拟题)中有关资料表明,唐五代的敦煌地区和当时的长安、成都一样,也有杂剧的演出.而对照<教坊记>所载的"杂剧"名目,可以考证出S.2440(7)、P.3128号写卷实为敦煌杂剧演出之剧本.  相似文献   

7.
由于长时间形成的社会心理定势 ,北杂剧传统地位又不是短时间内由于南戏的挑战所能够动摇的。可以说 ,整个明前期甚至直到明中叶万历以前 ,城乡戏曲舞台还是由北杂剧占着主流地位。但明前期统治者的人为扶持尽管造就了宫廷杂剧的一时之盛 ,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杂剧衰落的社会条件 ,相反 ,愈加萎缩的创作队伍 ,机械复制的作品取材 ,千篇一律的结构体制 ,渐趋高雅的演出舞台 ,都加深了杂剧脱离世俗的程度 ,造成杂剧繁荣的土壤更大限度的失落。在这种情况下 ,北曲杂剧的最终衰亡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相似文献   

8.
杂剧的文人化的进程,在元代,在文人参与创作的同时,就已开始了.马致远的杂剧就表现出了明显的文人化特点,具体来说就是故事情节的淡化,情感抒发的强化,在抒情中凸现作者的声音,曲辞创作的诗化、雅化.究其原因是文人把中国文学强大的诗歌传统带进了戏曲,它虽然提升了杂剧的文化地位,但也为日后杂剧逐渐脱离市井土壤、脱离表演舞台,最终走向衰落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9.
晚明是明杂剧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此一时期的杂剧创作接续明初中期以来的破体倾向,呈现出全面解体的局面,并最终走向衰亡,彻底失去了其作为舞台艺术的本质属性。深入分析晚明杂剧创作在艺术体制、题材取向等方面的变动及其原因,对于把握杂剧艺术的发展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宋金元杂剧中皆有“末泥”,然其称呼承载着不同意向所指。分而论之,关于宋金杂剧“末泥”色,其于杂剧演出过程中职司“主张”。在元杂剧中,根据其“一人主唱”的脚色体制的不同,可分为“末本”戏与“旦本”戏两类。在“末本”戏中,其主唱脚色为正末,亦被称作末泥,简称为末。对于宋金与元杂剧中两个“末泥”的研究,以往论者主要集中于对其脚色来源的考察,且研究多从文献史料记载中探索其渊源。然因二者名同实异,故而导致在研究论述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将宋金杂剧“末泥”与元杂剧“末泥”相混淆的情况。这种胶柱鼓瑟状况的长期存在表明,有必要对两个“末泥”正本溯源。  相似文献   

11.
虎节仪式是流传于云南省彝族罗罗人部分村落的一种巫傩逐疫仪式,蕴含看丰富的巫术文化内容。本文就行巫术的三要素、相似律发生原理在仪式过程中的呈现,以及虎节传说中的巫术文化内容和象征意义进行集中阐述。  相似文献   

12.
商志 《殷都学刊》2006,(4):8-16
《殷虚书契考释》本罗振玉之作。一部分人却认为是王国维所作,罗是窃取者。然据多方真实可靠资料可知,王著罗窃之说十分谬误。漏洞百出,不可凭信。  相似文献   

13.
一代清国驻英大臣罗丰禄在1903年6月7日病逝于福州,他在福建船政学堂的昔日同窗好友严复送其挽联——能事闻重译,传经固绝伦。严复貌似在说罗丰禄的翻译功底深厚,传播儒家经典的才能绝伦无比。但从查证这两句话的出处,找出它们的原本含义,结合罗丰禄一生的主要事迹,可以得出结论,这两句话是说罗丰禄的洋务、外交事迹在海内外广泛传播,在教授西方语言和传播科学技术方面也颇有成就。  相似文献   

14.
张锦贻 《云梦学刊》2003,24(5):81-82
作家最可贵的艺术品格是创新。罗丹在寓言领域里的创新,可以显示出20世纪下半叶中国儿童文学观念及创作的某些特性。  相似文献   

15.
邓盼 《云梦学刊》2013,(6):39-42
骆鸿凯的《楚辞》研究从音韵、训诂、章句诸门入手,辨明音韵、研究词法、分析章句等,颇具小学功力,做到了继承与创新并举,时有创获,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都是颇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16.
刘红麟 《云梦学刊》2009,30(4):56-62
罗敏中先生是楚辞研究的知名学者,尤以创新思维见称。他的专著《屈骚与宋代爱国文学》是一部阐微抉幽、新人耳目的力作,以其三大创新成果、两大著名论点活跃于学界,推动了学术的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刘万华 《学术探索》2014,(9):109-114
清代是中国诗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学论争,都呈现出繁荣局面。作为清初诗坛上的重要诗人——宋荦不仅诗歌创作颇丰,诗学思想亦颇具特色。在不同的时期,对诗歌发生论、诗学宗法论及诗歌发展观等诗学热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体现出清初作为清代诗学复兴过渡期的时代特点,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乡亲———康天刚》所体现的生命意志实际上就是悲剧精神,其核心就是一种抗争精神,一种个人抗击自然、社会、人生命运的精神。这种抗争,就个人而言,表现为生命意志过程;就民族而言,它是一个民族走向自立自强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9.
血性精神是湖南文化的内核,是千百年来发展和培育起来的湖南群体精神,是湖南悠久历史的积淀和文明的本质使然.也系湘土文化的结晶。血性是最能体现湖南性格特质的。系统地诠释血性并实施血性教育的,则是乡村教育家罗辀重。  相似文献   

20.
在以东北作家群为代表的主流作家们停留于从外部形态去反映那个特殊的时代与社会时,萧红与骆宾基两位作家却以其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对知识分子灵魂的叩问、对童年母题的眷爱而进入到个体生命的生存体验探究、知识分子自我审视和民族性格的反思等具有现代意义的深层思考,传递出更为深邃的声音,超越了他们所处的那个创作群体乃至整个时代的创作,拥有了共时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