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扬州方言中的“子”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州方言中有大量的以“子”〔tsε〕充当后缀的合成词。与普通话相比较,扬州话的“子”充当名词的后缀,其应用范围较广,它还充当代词,形容词、动词,数量词的后缀,这是普通话所没有的。扬州话的“子”缀也读轻声,但由于其韵母是一个半开的元音,读起来比普通话响亮,有时可以表达较为明显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2.
关中方言区大部分地点方言有儿化现象,相对看来,西安、商州、武功、户县及其附近地区儿(化)尾词较多,扶风、眉县及其以西儿尾多自成音节,且儿尾词较少.西安等处单音节名词重叠成AA式后有小称作用,加上儿化作用又兼爱称,加上子尾无爱称.关中方言区以旬邑、西安等方言点子尾词为最多,且名词、形容词、量词可带子尾.关中方言的头尾与普通话特点基本一致.关中方言有一批能产性较强的形容词后缀,构成了形容词生动型."圪"字的使用范围由晋语区延伸到关中方言区,以旬邑等处方言使用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在湖南宜章新田土话中有一些名词词缀,如一般名词后缀“子”“头”,表性别的名词后缀“公”“婆”“牯”“嬷”“每”“佬”,时问名词词缀“晡”“前”,方位名词后缀“背”等比较有特色。文章将描述这些词缀在新田土话中的使用情况,并与普通话和周边方言做比较。通过比较发现,这些词缀有其本身的特色,也因为语言接触的原因,与周边方言和普通话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武威方言的语音系统及其与普通话的差异 ,指出了内部小片方言、被称为“秃嘴子话”的清源话的语音特点 :声母无 ts、 tsヰ、 s,其属字皆归 t 、 t ヰ、 ;名词后缀“子”有舌尖颤音韵尾 r  相似文献   

5.
普通话中的词语后缀子在菏泽方言中被读作的,这一读法是古音的遗留,证实了钱大昕的古无舌上音的中国语音理论,它与普通话的词缀子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附着在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词根后面的语缀的是名词化的标记,具有小称义和消极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6.
与普通话相比,铜川方言在语法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表现在单音节名词和名词性语素能够重叠,动词不能重叠,而量词重叠以后又可表示计量方式。在铜川方言中,代词的构成成分和使用方法与普通话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人称代词可以通过声调的形态变化,来表示单复数的语法意义。在被动句中,铜川方言不是用“被”而是通过“拿”和“叫”引进动作的施事者的,而“下”、“没”和“干”在铜川方言中的独特意义和作用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7.
福建长汀方言隶属于闽西客家方言。长汀方言名词后缀“哩”和“子”,跟其他名词后缀“头”(碗头、灶头)、佬(大伦、阔佬)、兜(烟兜、饭兜)、公(蝦公、蚁公)等一样,也是本身不能独立的附着成分,附着在与之组合的单位之后,相当于普通话的“儿”和“子”尾。不过“哩”又跟勺“儿”尾不完全相同,普通话的“儿”是“儿化”尾,“儿化”韵[ar]跟前字连成一个音节,本身一般不单独成一个音节,它的语言随着前字尾韵发生“儿化”音变而有所不同。比如,鸡儿、歌儿、街儿。长汀话的“哩”  相似文献   

8.
茶陵方言的人称代词主要有“我、你、渠”等。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后缀“南”的用法比较特别,和普通话的后缀“们”用法有很多不同之处。它不是一个“复数形式”标记,而是一个表集体概念的语素。  相似文献   

9.
江苏高邮话中有大量的以“子”[tsε]充当后缀的合成词。除了主要作名词的后缀外,“子”还能充当代词、数量词、形容词、动词、副词的后缀。“子”的词汇、语法功能有构成新词、区别词义、改变词性等,同时“子”缀还有表细琐,表亲切、喜爱,表轻微,表概括、引申等辅助作用。普通话中“儿化”所起的特殊作用,高邮话里由“子”缀来替代。  相似文献   

10.
"儿"字在普通话中发音时有卷舌动作,在西宁方言中则没有,因而在作为词语后缀时与普通话相比,有分读与合读的区别,对前一音节韵母、声调的影响上有着不同的规律.同时由于具体语境、方言习惯的关系,表达功能上也有着与普通话不同的特点.文章通过上述各方面的比较,探讨了西宁方言"儿"尾的语音及表达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