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金石学兴起于宋代,而创始人则为著名的学者欧阳修。自汉以来。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多载铭文;碑碣刻辞,出土尤众,以其有资于考证,逐渐引起学者的注意。《四库总目提要》说:“自梁元帝始集录碑刻之文,为《碑英》一百二十卷,见所撰《金缕子》,是为金石文字之祖”。其实,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最早收集碑石拓本为书的是晋代将作大匠陈勰,辑有《杂碑》二十二卷,《碑文》十五卷。梁元帝《碑英》既不见于《隋志》,为时又较晚,金石文字之祖自然要数陈勰《杂碑》了。不过那时收集金石文字,大都只供文人学士们的玩赏,还很少研究的成果。直到宋代,欧阳修才开始集录大量金石铭刻为《集古录》一千卷,用以考订史籍的讹谬,为史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园地。  相似文献   

2.
唐刻《韦碑》与静南军节度韦君靖,唐史失载,史家多认为可补《唐书》之阙如。“王文”首以“韦君靖乃东川一部将耳”等由,对其“节度使”身份提出质疑。本文据以考征、探索,印证韦君靖“都督带使持节兼军号”的节度身份,无可置疑。  相似文献   

3.
厘清本碑碑文以及历代题记的有关情况,并依据清代乾嘉时期的不同拓本,纠正历代文献著录中的不确之处。考述明代对碑阳正文补镌的时间和得失,考述近代对碑阳正文上部和下部起层脱落处补镌的有关情况。考述唐代镌刻本碑时《碑阴记》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4.
唐刻《韦碑》与静南军节度韦君靖,唐史失载,史家多认为可补《唐书》之阙如."王文"首以"韦君靖乃东川一部将耳"等由,对其"节度使"身份提出质疑.本文据以考征、探索,印证韦君靖"都督带使持节兼军号"的节度身份,无可置疑.  相似文献   

5.
《天妃灵应之记》碑(以下简称《天妃碑》),1930年发现于福建长乐县城之南山,现存于长乐师范附属小学内原孔庙泮池旁之碑亭。这方明宣德六年(1431年)刊立的石碑,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碑文字迹清晰可读。石碑高162、宽78、厚16厘米。全碑阴刻,额篆“天妃灵应之记”六字,字框上端及两侧有明月祥云纹样。正文楷书31行,共1177字,四周框以缠枝番莲纹。碑文记述了郑和奉命率领舟师出使西洋和赖天妃护祐于长乐南山修建宫殿,以及七次往使西洋各国的时间、经过等情况,是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最珍贵的实物史料。《天妃碑》自出土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不少学者、专家对此作了评介和展开研究。然而,这些评介和研究,虽多有确切之言和精辟之见,却不乏舛讹失实之处和值得商榷之点,而且在许多方面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探讨。这里,笔者仅就石碑之庋藏地点和刊立缘由略加考析。  相似文献   

6.
<正> 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李东阳的《重建诸葛武侯祠堂记》一文的碑刻,独存于南阳卧龙岗诸葛武侯祠内。右书: 赐进士第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知制诺经筵国史□会典总裁 长沙李东阳撰文 赐进士第承事郎兵科都给事中 郡人柴升书丹 赐进士第奉政大夫山西提学佥事 郡人王鸿儒篆盖 左书: 弘治十四年秋七月吉旦立石 碑正文有759字。这篇文章也存于近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0册所收《怀麓堂集》中,但集中文仅689字,比碑文少70许字,且所缺之字多见于碑文,有五处之多,除此还有一处谬于碑文。鉴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响学坛广远,笔者在此给予补正。  相似文献   

7.
元代伊斯兰教研究的重要史料——吴鉴《清净寺记》,原碑已佚,碑文现存于《重立清净寺碑》和《闽书》,后者系节录。近有学者对于《重立清净寺碑》本《清净寺记》表示怀疑,这实际和《泉州宗教石刻》录文的误导有关。文章进一步讨论了《清净寺记》刻石与载入泉州方志的情况,以及碑文所见吴鉴对于伊斯兰教认识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8.
顾炎武《金石文字记》一书作为清代金石学之滥觞,奠定了其在清代金石学研究中的开山地位。以《金石文字记》著录碑刻为研究对象,将顾炎武行迹与该书所记碑刻所在地相互参考,辅之以诗史互证的方法,可初步考索出顾炎武自顺治十三年(1656)至康熙十八年(1679)这二十三年间在山东、直隶、山西、陕西、河南、江苏、浙江访碑情况。囿于材料,顾炎武顺治十三年之前是否进行过专门访碑尚待考证,但康熙十八年登嵩山确为其访碑之终。顾炎武正是通过实地考察、旁搜博采才占有了第一手资料,为其金石学研究和《金石文字记》成书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四史》,由顾颉刚先生等分段标点,极便读者。惜为排印,难免有讹误字,或标点未误因印刷时失校者,亦有正文或旧注读之而私心未安者,今并记之。如有千虑一得之中,不犹愈于不言,实望贤达有以教之。现据1989年9月湖北第11次印刷者,又依各书先后见为次第,标明某页某行,以便检寻。  相似文献   

10.
《南诏德化杯》立碑目的是南诏史研究尤其是南诏与吐蕃关系研究中需要探究的一个问题。讨论南诏人当时为何要立此碑,应重视此碑所记内容。分析碑文,可以看出所谓南诏立此碑是为了向唐表明背唐投蕃是迫不得已的说法难以令人信服。从碑文所记来看,立碑是在为阁罗凤歌功颂德的同时,向吐蕃示好,表明其继续维持与吐蕃结盟而与唐保持对立的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11.
鲁迅对碑刻文字的兴趣,始自其少年时代。很早就读过有关这方面的不少著作,辛亥以后、“五四”之前曾未间断地作了大量的研究。鲁迅对碑刻文字的整理研究是由抄碑开始的。抄碑使鲁迅对中国字体之变迁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也使得他的书法水平大为进步。本文主要以鲁迅对两篇碑文(《(?)肱墓志》和《寰宇贞石图》)的整理研究为例,较详细地分析论述了鲁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就。在鲁迅的学术成果中,这部分虽不占主要地位,但也同样值得后人继承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南都学坛》2015,(6):6-10
郦道元在为《水经》作注过程中,地合南北,遍寻古迹,每至一处,有闻必录,广辑碑文,于注中就著录汉魏时期各种石刻文献众多,其中卷三十《淮水注》"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条载有"汉桐柏淮源庙三碑",为南阳地区汉碑之名品。"汉桐柏淮源庙三碑"之碑文内容、碑石之传承等,既能拓展金石学研究之领域,亦充实南阳历史文化之内容。  相似文献   

13.
1 关于朱蒙与东明,均有文字记载可供考查。朱蒙的建国传说,最早见诸文字的,就目前所知,当属好太王碑碑文。好太王碑是高句丽长寿王为其父“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简称“好太王”)所立的墓碑(今存吉林集安),建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碑文虽然着重记述第十九代王好太王攻城略地的事迹,歌颂其丰功伟绩,但对于高句丽的创建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一段珍贵的文字。它是这样记述的:“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生而有圣德。□□□□□巡幸南下,路由夫余奄利大水,王临津言曰:‘我是皇天之子,母河伯女郎,邹牟王,为我连葭浮龟。’应声即为连葭浮龟,然后造渡,于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根据碑文所记可知,高句丽始祖为邹牟,出自北夫余,在沸流谷忽本西山上建立都城。  相似文献   

14.
王兆鹏先生《萧统佚文〈虞山招真治碑〉》一文认为,《虞山招真治碑》系萧统佚文。本文认为,《虞山招真治碑》既非佚文,更非萧统之作。文章还对该碑文误题萧统所作的源流进行了考辨,并对其作年进行了拟测  相似文献   

15.
《汉碑文范》是清季民国时期桐城派的重要领袖吴闿生编选的断代碑文选本。是选以宋代洪适的金石学著作《隶释》为蓝本,从文章学的角度观照和衡鉴汉碑,一改宋代以来汉碑研究中的金石学传统,并力纠历代文章之士多以唐宋碑文为法而不甚重视汉碑之偏,颇具创新意义。吴闿生在选本序例及选文评点中,分析了汉碑在文法、文辞、风格等体式方面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碑文的影响,凸显了汉碑作为碑体之源所具有的文章典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二年三月,重庆市博物馆在清理位于重庆市江北区洗布塘街境內的明玉珍墓时,出土了明玉珍的《玄宫之碑》(以下简称《碑》),碑石高114、宽56、厚23公分。碑额中部有篆书“玄宫之碑”四宇,两旁刻有龙纹;碑文正  相似文献   

17.
《卜居》和《渔父》,旧题为屈原所作。但自清代大怀疑家崔述以来,好多研究者却认为这是先秦楚人之作,马茂元先生便持这一观点。 马先生在他所著《楚辞选·卜居》的题解中,首先否定了旧题之说,然后引用崔述《考古续说·观书余论》一段文字[注]作证,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是有根据的。不过他只同意了崔氏“必非屈原之所自作”的论点,而对其论据的理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了日前野外考察关于北魏《皇帝南巡之颂》碑的发现及其内容,论证了是碑为文成帝平生迭次南巡的全面记载和颂辞,而文成帝的南巡,是道武帝拓跋以来出身北方游牧族的北魏王朝实行民族融合──汉化战略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从这个视角看,此碑所记载所赞颂的是杰出政治家拓跋浚的重大国务活动和业绩,而远不在于以前历史文献所说他的射箭过山之所谓“御射”──一位皇帝个人的膂力和武功,从而指出《魏书》和《水经注》的有关记载是失真的片面的。北魏《皇帝南巡之颂》碑的出土,为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北魏史和民族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为开发文化开发旅游,提供了新的资源;是碑碑文书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陈后山曾说:“退之之记,记其事耳;今之记,乃论也。”意谓宋人作记有违于唐大家之正法眼。王介甫更认为:东坡《醉白堂记》如同韩、白优劣论;显见菲薄之诮。批评的矛头,则不约而同地落在一个“论”字上,对宋代论文者的这些看法,金人王滹南则极力辩驳:“夫文岂有定法哉?意所至则为之题,意适然殊无害也”;“议论虽多,何害为记”。他甚至说唐人作记“记其事耳”的特点,是“本短于议论”的结果。①褒贬如此各持一端,究竟孰是孰非? 检点《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四十八至卷五十四,共得《记》三十六篇,记亭,台、堂、阁者二十有四。其中,确实很突出地反映了东坡作记每每多好议沦的特色,本文就对这一特色及其得失、优劣作一些  相似文献   

20.
1994年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发行的《中华佛学学报》第7期发表了冉云华教授的《唐故招圣寺大德慧坚禅师碑考》(下称“冉文”),对1945年西安出土的《慧坚禅师碑》作了详细论证.慧坚(719—792),俗姓朱,从慧能的弟子神会(684—758)受禅法,后在汾州受戒,又住洛阳,曾历安史之乱,移住长安,历受唐代宗、德宗两朝恩宠,敕住招圣寺,参与宗教会议,奉诏讨论佛法邪正,定禅宗南北两宗,尊神会为七祖.论文对与慧坚有关的人物事件,对神会的“荷泽”禅法,也有介绍.文后附有碑文录文和照片.除此碑文以外,慧坚之名不见佛教史书.此碑虽早已出土,但亦未被佛教史学界注意和利用.本文和碑文资料的发表,对中国早期禅宗、特别是荷泽神会禅系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冉云华教授对慧坚禅师碑文的发现和研究,为早期禅宗历史增添了新的内容.碑文虽只有一千多字,但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冉文对其中涉及的历史的、佛法的种种问题作了周详的考释.然而,笔者经过核察和反复思考,认为冉文对某些问题的见解、论断尚有重新推敲之处,故不揣冒昧地提出一些新的解释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