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王国维看来,批评词的标准就是意境的有无,关键就是具备深厚的情和真实的景,这样的词才是有意境的作品,这都是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除了对意境中情与景的介绍,王国维还发展了意境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意与境浑”、“以意胜”和“以境胜”这三种意境类型。此外,他还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王国维那里,意境可以作为其境界理论的一个层面,专门用以描述词的艺术特质,为其境界理论服务。  相似文献   

2.
以“写意”为其根本特征的古典戏曲,追求意境,是其创作的核心与宗旨。古典戏曲意境的创造是“情、景、事”三者的交融统一,并通过自然明白的表达和表演,在有限的境中表现无尽的意。它是抒情与叙事结合的综合艺术,提出“情中出景,景复含情”的创作原则。它是再现与表现结合的艺术,创造出“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利用象征、夸张、虚拟等艺术方法写境,造境,创造形象,并追求“象外之意”,营造出意犹未尽的戏曲意境。从而形成与西方写实戏剧不同的东方戏剧艺术的特色,跻身于世界三大古戏。  相似文献   

3.
唐诗的意境     
唐人有关意境的研究与创造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意境的研究上 ,盛唐王昌龄深有见地 ,他在《诗格》中指出 :“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 ,则张泉石云峰之境 ,极丽绝秀者 ,神之于心 ,身处于境 ,视境于心 ,莹然掌中 ,然后用思 ,了然境象 ,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 ,皆张于意而处于身 ,然后驰思 ,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于意而思于心 ,则得其真矣。”这里虽把意境分开来谈 ,并不十分具体 ,但却谈出了诗境中的不同层次 ,显示出意境的独特性。中唐刘禹锡对意境特征的认识更进了一步 :“诗者 ,文章之蕴耶 ?义得而言丧 ,故微而难能 ;境生…  相似文献   

4.
刘雁  付强 《东岳论丛》2013,34(2):92-96
意境是中国古代造物艺术在满足实用功能基础之上对艺术审美的追求与提升。从动态时空的情境把握和虚拟世界的精神建构两个方面,说明造物艺术中的"意境"是人们从客观可感的外在物态逐步进入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境"之中,出"景"入"境",由"表"及"里",达到一种精神的超然,这是一个动态的造物过程和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5.
诗的意境美     
每当人们谈起一首好诗的时候,往住有此诗“感情真挚,意境优美”或“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等一类的赞语.所以,作为一首好诗,就应该有其独特的意境.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真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渭之无境界。”可见,诗词的意境,就是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初的苦难中,王国维着意于“人生之问题”的苦苦思索,为了寻求人生之“直接之慰籍”,王国维以叔本华、尼采等为参照,形成了“势力之欲为根柢”的文艺美学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意境”说,建构了“势力之悟”的审美价值图式;而“境界”说则是对“意境”说中“意与境浑”这一最高审美层级的审美规定,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7.
意境作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 ,有着丰富的审美心理蕴含。艺术意境中审美情感意绪是与心理化了的物景及物境相互交融 ,共同存在的 ;意境创造中艺术想象则是与心理物象相伴相随的。意境的创生中依赖审美活动两主体 (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 )一定的心理基础 ,高妙的艺术意境的产生有赖于创作主体的人格境界 ,不同的文化人格会创构出不同的艺术意境。而审美接受主体重体道的心理特征 ,往往使得欣赏者从具体的艺术作品的欣赏中去寻求对整个的人生、历史、宇宙的形而上的感悟 ,因而艺术意境的创生联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8.
“诗中有画”是中国古代艺术所自觉追求的一种境界.“诗中有画”,从实质来讲,就是指诗歌与绘画以不同的物质媒介,创造出了相同的艺术意境.诗的物质形式是时间中延续着的语音,画的物质形式是空间中并列的色彩与线条等造型因素.为了使二者达到“异质同境”的目的,诗人与画家都必须对诗画各自的物质形式进行特殊的功能调节与选择.或者说,这种调节与选择,乃是诗与画相互沟通的基本原因,是二者能够实现异质同境的美学的基础.所以,诗与画各自的表现形式的功能调节与选择,也就成了探索古代诗歌与绘画交叉、综合表现的重要线索和最为有利的研究角度.由这里入手,人们也许有可能窥见“诗中有画”的真正成因,从而对其更为深刻、复杂的文化、历史的背景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语境下,作为中国美学之独特形态的意境美学,与西方晚近兴起的气氛美学之间存在颇多可比照阐发、交流互鉴之处。在主客关系上,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都打破了传统美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分别以“心-物”模式和“身-物”模式致力于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间性关系的建构;不过意境美学融入与运用了综合的审美心理机能,侧重审美活动中精神性体验,将气氛美学中建立在感知学之上的“自然之物”进行了抬升和跨越,故作为意境美学基本单位的意象可以视为气氛之物的形而上之维。正是由于以上关联之处,一方面通感联觉是两种美学重要的审美生理-心理基础之一,另一方面作为审美范畴的“意境”和“气氛”都处于不断生成的状态之中,因而审美主体获得的美感体验都是历时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绵延”的美感。同时,意境美学和气氛美学都是在空间中进行审美,共同关注意境与气氛所营造的“虚实空间”。不仅如此,在情景创设、情调营造等方面,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又可落实为一种共通的审美创造方案。基于以上事实,在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之间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对话,既可为中西美学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创新融合提供案例,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中国古典美学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广告中,广告创作逐渐开始强调整体广告作品的“美学化意境”。经过一番精心创意的广告作品也呈现出悠远而深刻的意境追求,即蕴涵了独特而高深的审美文化底蕴,运用了高迈而和谐的美学法则和营造了高雅而悠远的艺术意境氛围。  相似文献   

11.
<正>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亦是最高的审美范畴。它的内涵非常宽泛,可以说是一个包括审美意象、审美意蕴、审美意趣、审美意味、审美意韵与审美风格在内的集合体。它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风与骨、兴与象、形与神、物与心、景与情、知与行、学与悟等基本范畴的高度抽象结晶,亦是中国古代艺术家以心灵感悟审美对象过程中所经历的一般之境、审美之境与宇宙之境等三个心理层面的完美统一整合。它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以“气”为主,认为气是人与自然万物的生命本原,因而也是美的精髓,审美主体通过审美体验能够把握到字宙、人生的生命意蕴,达到物我一体、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  相似文献   

12.
何谓意境,意境乃是客观景物在审美主体(人)心中唤起的某种意绪或情感,而审美主体的这种意绪或情感又与客观景物交融而构成一种境界,从而对审美主体产生一种深深的感染力。意境是客观景物(境)与主体意绪(意)的交融,是情与景的交融,二者缺一不可。古人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①又说:“情景者,境界也。古云:境能夺人。”②清人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③  相似文献   

13.
在文艺美学中,意境是一个标志艺术本体的审美范畴.意境这一概念的生成经过了很长的历史过程,特别是在唐宋时期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意境”的引进和审美内涵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境意蕴作为佛教思想与本土文化的结晶,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其“境心一体”“境心之悟”亦是典型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4.
通过格式塔质的思维模式与意境的审美想象空间存在的超越性比较,把握我国传统文论中独特的意境营造和鉴赏,特别是在诗词、绘画、雕塑、舞蹈、书法、建筑、音乐等诸多艺术门类中表现出的至境形态。各门艺术也因意境而找到了共同可以交流的语言。  相似文献   

15.
意境,质言之,就是情景交融。即形象化典型化的情和形象化典型化的景的有机结合。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因此,意境说反映了诗人和诗论家对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重要艺术规律的深刻认识,是从美学角度对诗歌的艺术特性所作的精辟概括。它是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本文试图对北宋词人秦观词意境的特点及其创造意境的方法的探讨,以就正于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16.
意境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易经》的“立象以尽意”和庄子的“象罔”。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作为意境雏形的“意象”范畴。意境说正式诞生于唐代。刘禹锡对意境有一个权威性的规定──“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意境不仅仅是一种“象”,而且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趋向无限的“象”。司空图发展了刘禹锡的观点,认为意境必须表现“道”,因而它要超越有限的“象”,达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明代的王夫之从“情景关系”进一步规定意境的内涵,提出“有形发无形,无形君有形”的深刻思想。直到清末,王国维写作《…  相似文献   

17.
京派小说营造了超凡脱俗的画意文境.学界主流看法是:京派小说的“意境”是“五四”后在外国文论与外国小说的启发下,转而反观中国古代抒情文论传统这一双重影响下所形成的.笔者并不认同这一看法.事实上,京派小说“意境”形成的根本原因,由京派小说家大多同时具有画家身份这一创作主体特征所决定,他们先画后文(小说),天然建构了山水画的“意境”意识,由画“意”到文“境”,浑然天成.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言意境,是一个具有鲜明传统文艺特色的美学命题。但意境究竟指的是什么,必须首先弄清楚。我曾在《认识意境,创造意境》一文中,根据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指出过,古代文论家言“境生于象外”,言“文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超以象外”等,是说意境;言“滋味”、“趣味”,言“别趣”、“兴趣”,言“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也大多是说意境。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着眼于艺术的欣赏范畴,把意境看作是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发挥想象和联想,从而获得的一种美感境界。意境从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基础上产生,但不等同于这个形象本身,而是融彻了欣赏者的意兴情思的。这正如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圣俞说的,“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欣赏者的这种以意会境,才是意境的独具特征。李泽厚先生谓“意境,有如典型一样,如加以剖析,就包含着两个方面: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这种说法,探本溯源,来自王国维论意境──所谓“能写真景物、真感情  相似文献   

19.
唐爱明 《船山学刊》2006,(3):124-126
诗、赋是六朝最重要的两种文学体裁。谢灵运创作了不少抒情小赋,而且其赋摆脱了此前抒情小赋多有情绪少有意境之窠臼,创作出情景相融的清丽空灵、朦胧澄澈的优美意境。此种意境之生成,是其“超埃尘以贞观”的老庄佛理哲学的艺术展现,并着意采用了以诗写赋的表现手法的结果,从而形成了其山水诗有画境,抒情小赋有意境的有趣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20.
意境的“语象符号”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语象符号,是以语言为材料,而负载感性信息的符号.语象符号,包括音象符号、字象符号、句象符号和义象符号,是营造中国艺术意境,特别是诗境、词境、曲境、赋境、文境和书境的主要媒介.下面我们就从音象符号、字象符号和句象符号的结构层面,逐一阐释“意境”在这些结构层面上的审美内涵.首先,从音象符号角度,阐释艺术意境.“音”来源于“声”.声分三类,一是自然声,二是器声,三是人声.其中人声是语言的原型,也是构成音象符号的基本材料.在前语言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