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一定意义上,百多年来的中国现代学术史就是一部"国际化"的历史,早在19世纪末中国渐渐融入世界体系时,"国际化"就已成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宿命。学术国际化的动力始终来自两个方面:学术共同体内部和国家行政权力部门,专业的学术评价机构则在两者之间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它成功地将学术国际化与学术评价、学术话语权和学术利益联结在了一起。在评价机构的导引下,对SCI的过度看重使得自然科学期刊在当今学术国际化进程中无可避免地陷入了低谷。现已开始的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进程则显示了典型的路径依赖,进军SSCI和AHCI已成为国际化最现实的目标。其实,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殊性决定了这样的国际化不仅会让其学术期刊重蹈覆辙,而且人文社会科学自身也会被置于极其危险的境地。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应选择不同于自然科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学术评价机制是学术资源分配的标准和程序,分为"人性化管理"的定性评价机制和"契约化管理"的量化评价机制。人性化管理与定性评价机制实质是一种人治模式,好坏取决于这个学术群体的政体类型。契约化管理和量化评价机制实质是一种法治模式,利弊源自规则治理的固有特点。当代学术评价和大学管理的弊端在于两种评价机制和管理模式的错位。大学学者分属不同的两个世界,不应采取单一的评价机制和管理模式。第一世界适于人性化管理为主的定性评价机制,第二世界适于契约化管理为主的量化评价机制。两个世界具有的学术自由也不同,对应着不同的学术能力。学术评价机制的重要作用,就是从第二世界筛选出具有卓越学术能力的学者,赋予高阶学术自由。第二世界筛选机制的失效,导致初阶学术自由的泛滥和高阶学术自由的匮乏。学术评价标准和大学管理模式的选择,最终是学术发展道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西方学术发展中的主要关节:亚里士多德集大成之"四因说"的源头开端(可谓西方学术发展中的一种数学"标准式")-康德、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之超越及其终结(可谓西方学术发展中的元气大势的高潮、丧失与终结)-西方近现代的实证主义及其偏锋与倾斜(可谓西方学术抛弃形而上学之后走向纯数学/逻辑的恶果,其致命处,是把哲学变成了一种纯技术),实证主义之外,则是学术脱轨的"散兵游勇",仅是表示衰落、失魂的象征。中土学术发展中主要关节:《易·系辞》、司马迁《史记·报任安书》的源头开端环节(中土学术发展中的标准式之确立)-近世以来的西化奴性环节: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口号之泛滥成灾(形成"哲学空白-古典训练阙如-以西方说辞为本"覆盖学界的可悲局面)。对照文化传统,当今的中国学术大多是"以西方说辞为本"的学术;或空口大话或奇言怪语或耸人听闻的伪学术。中西学术发展至今天,却走向各自不同的危机。挽救危机的观念与方法,只有回到"源头"处,重新开源拓流,厘清并找到学术观念发生之真机,才有新希望。西方挽救学术危机之最早的觉醒:是"回到原典(原点)"。文艺复兴是"回到古希腊",近世是"回到康德""回到马克思"……中国学界,则全缺乏这种"回到原典(原点)"的意识,多以独出心裁,求新求异、追赶时髦或耸人听闻来取代危机。这是一种麻木症与文过饰非,那是非常笨拙和危险的学术观念。  相似文献   

4.
为推动中国传统学术转型的深入研究,上海大学历史系暨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举办了"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传统学术转型的原因、路径与方法,经学的近代转型,传统史学的近代转型,"古史辨"与近代史学,国学与中西学术,近代著名史家的学术与思想以及清代学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次会议的举行,对于在海内外传统学术研究中打通古代与近现代之间的壁垒、促进不同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的学者直接对话并推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学术诚信、学术不端、学术规范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从标准上把握学术不端的"脉"和"度",从制度和法律上规范高校的学术道德行为,从技术和服务上引导和支持高校的学术道德建设,从教育上加强高校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是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主要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正3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技能型高考终于成了高考模式之一。学好技术,拥有"人无我优、人优我特"的一技之长,同样值得骄傲。有了这样重大的国家政策的激励,职校学生、优秀青年投身技术行业的积极性会得到很大提高,持续时日,对于当下的"技工荒"以及"中国制造",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美国高校在防治学生学术不端上存在两种路径:一是实施荣誉制度,二是依靠规章条例。这两种路径都源于美国社会文化中的荣誉准则,都以控制大学生行为、营造相互信任的校园氛围为共同宗旨,但在学术不端问题的理解和防治策略上存在差异。前者把学术不端视为一个发展性和教育性的问题,解决的核心在于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后者把学术不端视为一个惩戒性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通过正当程序惩治"冒犯者"。这两种路径在防治学术不端上各有优缺点,但究竟哪一种路径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当前并无定论。然而,无论哪一种路径,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术不端的问题。鉴于此,美国高校开始尝试转换防治思路,即从"如何制止学生学术不端"转为"如何确保学生学习"。我国高校在防治学生学术不端问题上,应重视学术不端的危害、扩大学术不端的外延、规范学术不端的处理程序、转变防治学术不端的思路,以及系统地看待学术不端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大陆史学发展的状况可分为初期的过渡和后期的发展两段考察.初期史学受外在时势的影响比其他时段更大,各类学术建制的改造和新建受到自上而下的关注,体现了有计划、有组织的新型办事特色.研究者思想和学术的转变明显,但老先生对新方法往往努力学而学不会.那时大多数人惯于思考宏观问题,所谓"五朵金花"就是代表.学科上提倡注重近代史研究,但真正落实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在今日史学言说中,"十七年"的史学处于一种失语状态,这种学统的中断导致"与国际接轨"的异化.  相似文献   

9.
已故北京大学徐通锵教授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美国语言学和中国语言学原本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为什么却走了不同的道路?笔者将这一发人深省的问题命名为"徐通锵难题".徐通锵先生自己对这一"难题"的解答,可名之日"徐解";笔者对这一"难题"的解答则名之为"鲁解".中外史实证明,国家之强盛必然带来其学术文化的强势,这即是笔者提出来的"国力学术相应律".近年中国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大增,中国语言学人自可循"不崇洋,不排外"之原则,以中国语言学的优良传统为根源,取西方以及其他地区的语言学的精华而融通之,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的中国语言学.  相似文献   

10.
我们着眼于对"百年学术精品调查"活动进行深入的反思。调查表明,入选的"学术精品"中, 以西方的特别是美国的居多;中国部分的精品书目呈马鞍型分布;中国部分的精品书目中属于人文学科的较 多,社会科学的较少。对什么是学术、什么是精品、怎样品评精品等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自由 多元的学术环境、平等包容的学术氛围、求真务实的学术品质对创造精品、繁荣学术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长期以来保持政策理论特色,缺乏学术范式上的国际化和学术语境上的民间化形态,因而既不能与世界学术文化对话交流,走向国际化;也不能深入中国民间大众为老百姓喜闻乐见,走向民间化。因此,学术范式国际化和学术语境民间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两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彬彬教授《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一文在评论、指控与发表上均存在着失当的地方。的确,从当前中国"国家学术形象"须大力重塑的角度看,王文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较大,不过,在学理层面上认识到其中的不足也是很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更有效地为"国家学术形象"的重塑添砖加瓦;也只有这样,中国走上学术规范化的道路才会有更为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学术话语"(Academy discourse)一般是指构成一种知识体系的语言文字形式的概念、术语、范畴和文段(text)。学术话语的建构历程反映了人类走向理性的过程。中国学术话语的建构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体现了其时思想体系的变化与发展。从中可以看出,一种学术话语的形成、丰富和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学术话语的对话、交流;学术话语权力不一定以经济的强势为标志,文化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体现学术话语的权力。建构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需要从概念、术语、范畴、思维方式、理论思辨、思想文化等方面入手,通过涵化和濡化的方式,形成既适用于全球化的学术交际,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4.
学术是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诸多知识系统和方法系统,以及自然科学领域中科学学说和方法论。学术史是直面已存有的哲学家、思想家、学问家、宗教家、经学家等的已有的学说和方法系统,并藉其文本和成果,通过考镜源流、分源别派,历史地呈现其学术延续的血脉和趋势。中国学术史分六期:先秦学术原创期,秦汉经学奠基期,魏晋玄学会通期,隋唐儒佛道融突期,宋明理学造极期,清代考据延续期。中国学术是中国的学术,应该"自己讲"、"讲自己"。中国学术具有整体性、时代性、超越性、真实性、和合性等特性。  相似文献   

15.
回归学术特性:学术职衔的本质涵义在于"学术"特性。学术职衔的目的只有一个:全面选拔和培育学术人才,促进学术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回归学术精神:整体上看学术职衔是一个多元素的复杂系统,应切入和容纳"宽容"、"团队"、"尽责"、"碰撞"四大学术元素和学术精神。回归学术发展轨道:学术职衔运作中的"去国家化"和"非学术化倾向"对学术发展有害无益。回归学术经济价值:学术职衔与工资脱钩的非合理性在于无视和抹杀了一个基本国民应得的经济权利。回归"最高学术荣誉"本义:院士这一级作为最高学术职衔应予改革,院士应实职化、年轻化、流水化,建议增加"学术大师"这一荣誉性的终身的国家级最高学术职衔。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当代学术人的学术精神、学术立场、学术态度、学术人格、学术勇气、学术知识,指出当代中国学术人应去除浮躁与焦虑的心态,培育当代学术人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的深层原因。对于学术来说,具体的观点和思想深深受制于术语、概念、范畴和话语方式。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不同可以从语言的角度得到深刻的说明。中国现代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根本区别不在于现象、观念不同,而在于这些现象和观念背后的话语体系不同。与古代汉语体系和现代汉语体系相对应,中国学术话语大致可以分为中国古代学术话语和中国现代学术话语两种类型。中国古代学术话语又大致可以划分为从先秦至秦汉、从魏晋到明中叶、从明中叶到晚清三个阶段。中国近代学术话语的主体还是传统方式,但增加了异质的东西,这种异质并没有动摇中国传统话语的根基,异质只是作为因素而存在。  相似文献   

18.
学术研究不能搞大跃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学术研究现状的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博德里亚所说的"内爆",即纯形式内部的"增殖"、膨胀,是统计数字上的"大跃进",可以说几乎是当年大跃进运动的又一次历史性的学术版重演。原因大致有三个:一可谓是"穷国学术政治",是急于发展的赶超意识所致。二是历史上不断出现的全民动员模式、大跃进模式的老调重弹,遗韵回响,或曰旧病复发所致。三是受西方社会的"官僚体系"、工具理性、技术意识形态、数理计算模式的影响所致。其结果诱发学术犯罪、学术腐败,引导学术吸毒、学术卖淫,逼学术之良为学术之娼。我们已经到了应该大声疾呼:救救学术的时候了!因为已事关学术的存亡与发展大计。  相似文献   

19.
近代学人的"学术独立"观念是中国最具争议的问题.事实上,立于近代语境中深入考察其涵义实多歧而微妙.它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中的一个侧面,寻求中国学术能独立于西方;也是近代学人追求学术自由的一种反映,吁求学术能独立于政治;更是近代学人治学态度的体现,对实用价值的一种超越,即学术能独立于"致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演进,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走向学术型哲学,其主要标志是哲学一级学科的建立,包含八个二级学科,在整个哲学学科的演进中.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显出两种既不同又有共同的学术走向.本文对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总貌和具体特征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