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冯小刚电影作品《私人订制》作为一种大众传媒文化产品,其片尾专门提及生态问题,具有反思现实和环境关照的人文意义。该文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解读了《私人订制》的意义,指出环境危机的实质是文化、价值问题,核心在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当代人与后代人、当代人与当代人三对关系,需要全民树立环境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2.
“钝感力”一词源自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同名作品,意指“迟钝的力量”,反而是一种赢得美好生活的智慧。在浮躁喧嚣的社会,老年人可以借此突围吗?最近,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新书《钝感力》风靡一时。“钝感力”这个词的普及率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年轻人中传播。人们似乎从中找到了某种人生的智慧,不是强调“聪明”、“敏感”的智慧,而是强调“钝感”、“木讷”的智慧。钝感力如清风拂山冈其实,“钝感力”不等于迟钝,它强调的是对困境的一种耐力,是积极开朗、从容淡定的心态,是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面对生活、工作中层出不穷的琐碎烦恼,“钝感”就像一件厚厚的铠甲,能把伤害反弹回去,消于无形,任你  相似文献   

3.
郝克路 《城市》2005,(6):57-60
城市文化资本在一定意义上强调的是城市业已存在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财富的“资本性”意义,如城市自身的文化遗存、流芳千古的人物和精神价值,以及城市自身创造的一系列文化象征与文化符号等,都具有鲜明的资本属性和资本意义。城市形象就是城市文化的充分展现,城市形象塑造就是“城市文化资本”运作的一种内容和形式,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构建城市发展的“文化动力因”,让“城市文化资本”得到很好的利用和释放,使城市社会的潜能得到有效的、可持续的发展。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中,塑造城市形象,就是在塑造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的外观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明显地偏重于现世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故有“伦理道德文化”之称。 由于文化外观上的这一特点,因而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上存在着一种较普遍的观点,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一种清醒而实用的理性精神。它注重现实社会人伦关系的  相似文献   

5.
所谓意识,其实质就是物质不断地进行变化过程的场所。它作为一种世界之结而存在,在历史的进程研究中一直被人们所广泛关注。但学界中关于心智哲学对意识影响的假说,却都没有真正意识到语言在其中对意识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故而,本文从后语言哲学的视角出发,旨在将语言和意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从语言的角度探求意识的意义。语言是开启人类意识觉醒的一把金钥匙,而意识更是可以分为本能和语言两种意识形态,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我们无法否认的。也只有将语言的力量融入意识当中,才能真正地解决语言和意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青年思想工作确有不少的改进与提高,也出现了令人可喜的现象,但是也还存在着不少观念陈旧、方法呆板的传统做法,缺乏时代意识,其中最大的问题仍是假、大、空和形式主义。“事实胜子雄辨”,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因此,做青年思想工作一定要讲“真话”、讲“实际”、讲“真情”,这是唯物主义态度,也是做青年思想工作所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绝不能违反客观实际弄虚作假,有意和无意地愚弄欺骗青年。其次做青年思想工作应该有层次观,切不可“大呼隆”、“高而空”,这里必须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超前教育和现实教育的关系。思想教育从长远、从未来考虑,超前教育是必需的,但要以当前现实教育为主,丢掉当前现实教育而强调超前教育,就  相似文献   

7.
“偏离”与“整合”──论青年文化与主导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是社会居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经济秩序、组织导向力量的集中表达,代表着社会发展的主导价值,是对社会现实的正面映视。它规定、影响着青年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而青年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的副文化,是青年社会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它处于被动、从属的位置。但基于它的文化超前性、“边缘性”等特点,因而它总是着眼于创新、反叛。因此,青年文化与社会文化总处在矛盾冲突和双向互动过程中,即既存在着青年文化对主导文化‘偏离”,又存在着主导文化对青年文化的整合。一、社会“整合”与青年“偏离”历史创…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媒介环境下,青年影像主要从内容和接受者两个角度界定。年轻人是被叙述者,而不是叙述者。传统媒介环境下的青年影像是一种"伪青年"文化。网络激发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参与热情。年轻人作为自为者,而不是他为者或为他者而存在。网络青年影像是一种真正的青年文化,可以粗略地分为校园和后校园影像。网络青年影像的意义在于它的不确定性,由此呈现出向未来开放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9.
在前几期专栏的文章里,我集中探讨了文化介入对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但我还是要强调,所谓的“文化介入”或者是“文化行劝”,不应理解为“移风易俗”的意思,否则就会把介入‘或行动的意义扭曲。移风易俗,不仅表明对既有文化习惯的否定,还有试图通过行动去改变甚至消除这种文化习惯的意思。然而,前几期文章探讨的是在确认主流生活模式主宰我们的生活的现实下,如何通过意识的提升促成文化介入与行动,为我们单一的生活模式开拓多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慈善意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勤禹 《社会学》2006,(1):10-16
慈善意识是一种“捐款捐物给需要的人”的自觉的心理反映,而这种反映是出自“对人类的普遍的爱”。作为民间大众意识的一个层面,慈善意识存在和发展是与经典文化密不可分的,它的生成和延续有赖于经典文化的支撑。下面首先就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四种经典文化中的慈善观念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对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家”文化更是深入人心.“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构想是我国在解决台湾问题时的重要思想理论.台湾问题,作为我国和平统一过程中关键的一环,一直是牵动两岸人民内心的大问题.“家”文化与解决台湾问题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台湾文学在内的台湾文化与传统“家”文化亦存在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2.
音乐是文化的符号,流行歌曲根植于所处时代的现实土壤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的流行歌曲以一种鲜明的风格记录时代声音,为我们透视青年亚文化流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摇滚”歌曲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青年释放自我与现实抗争的文化情结;“怀旧”音乐是青年人在“前面无路想回头”境况下的一种心理调节;以“自我”为主题的歌曲是青年主体意识增强的现实回应;“佛系”歌曲映射了青年人自由空间被挤占后的一种养心策略。  相似文献   

13.
管理,作为一种解决现实世界中各种矛盾、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往往深刻地反映了社会所赖以生存的文化渊源;作为一种社会功能,它根植于文化、社会、传统、风俗、信念及种种制度中。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管理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重集体、轻个人的现象普遍存在着,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在这种气氛下,个人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组织运行也是死水一潭。管理中缺乏人文关怀的种种表现1.对被管理者的漠视,不理解人,不尊重人。目前,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还大量存在着“经济人假设”。这种理论将企业中的人分成…  相似文献   

14.
“数学是科学的大门和钥匙”。数学是人类文明的一种主要文化力量,数学素养是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而《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我们必须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采用语义网络分析方式,对微博平台“恐婚”情绪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从议题指向看,“恐婚”情绪在宏观政策层面,表现为对婚姻相关法律法规的隐忧与误读;在中观社会层面,表现为对现存职场压力和婚姻成本的焦虑、对未来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担忧;在微观个人层面,是对既往经历的投射和逃避,由过高期待演变而成的失落情绪,以及对两性平等关系的期待。从话语实践和现实根源看,“恐婚”情绪是青年人对“低度弥散”性别不平等现状的“隐秘质询”,以及在传统婚姻脚本与自主意识之间的“摇摆诉求”。虚拟空间的“恐婚”情绪与现实之间存在鸿沟,也存在形成“潜在共识”的可能,有赖于政策完善、公共协商,以及青年个体对现实婚姻关系的能动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毋庸讳言,团干部队伍的“不稳定”性,是共青团工作中的一个现实。对于这一现实的存在,已有的分析与结论似乎多落在外在的社会因素上,强调“思想认识问题”、“社会地位问题”、“经济价值问题”,等等。我决不否认对些问题探讨的必要性。但我认为,仅仅立足于此来寻求一种“稳定”团干部队伍的办法,其中心措施必然只会停留在忙于外在表现形式上,而不能深入到这一现象的本质探讨方面来。职业心理学与职业社会学知识告诉我们,正确的职业指导必须是以正确的职业分析为前提的。有鉴于此,我认为,对共青团干部的职业心理作系统的考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从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特性这两个方面来对“共青团干部”这一职业进行全面的分析,我们才能真正找到“稳定”团干部队伍的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组成的一个关系大集体。所以马克思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对于当代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外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人与社会关系理论中关注人的存在,重视人的价值,既从社会关系中思考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也从文明生态的角度进行了思考,使该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又从政治实践和意识实践等角度对马克思人与社会关系理论进行了阐述,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却存在片面性,过分强调思维的作用,而陷入了理论主义的洞穴中。国内对该理论的研究更加注重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相互诠释,表现出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双向互动性的内在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天坛宪草》作为一种法律文化现象,在中国制宪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宪法学界对它的关注程度却难尽如人意,对于《天坛宪草》失败的主要原因以往持有“袁世凯个人干预”、“政治力量斗争的结果”、“政治人物的政治精神守旧”以及“政治权术不成熟”等几种观点.本文通过对其在何种意义上失败的分析以及对传统观点的反思与评价,结合民国初期政治社会化的历史现实,重新对《天坛宪草》失败的主要原因予以定位.  相似文献   

19.
单位意识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单位作为中国社会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它特指工厂、商店、学校和机关等。单位意识则是人们在单位体制下形成的基本思想观念。文章认为,单位意识无论从社会体制还是从文化心理来说都有其存在的客观依据,然而其主流与现实社会中改革开放的目标又充满矛盾,并成为现代化的障碍之一。据此,作者提出了促使组织功能专一化、明确组织内部权力关系和扶持新组织生长的变革单位体制以调适单位意识的三条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到底是因果关系 ,还是亲和关系 ?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 ,大量的学者 (尤其是中国学者 )在谈及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问题时 ,往往喜欢从韦伯的这本书出发。要么指出韦伯忽视了其他文化 (尤其是中国文化 )的某些方面———它们对现代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要么指出韦伯并未发觉中西文化差异的更为重要的和更为精细的方面。① 但是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 ,都是从外部对韦伯进行批评 ;它们都存在一个前提 ,那就是 ,承认“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是有一定的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