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文化自信理念实施的主力军.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有责任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课程针对性不强、教学方式单一、文化情感培育缺失以及"文化自信"教学效果不明显的问题.结合当下坚持"文化自信"的良好契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找到"文化自信"与思政课结合的契合点,提升自身对"文化自信"含义的理解,构建融入"文化自信"内容的思政课实践方案,提高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坚定的文化自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本土红色文化对于大学生更具有鲜活性和说服力,将本土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以重庆本土红色文化为例,坚持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的原则,以先进理念指引、以思政课程支撑、以良好素质保障、以校园文化助推、以实践活动拓展等形式,将重庆本土红色资源融入在渝高校文化自信培育,使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阐释的必然选择,是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方式,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为支撑,以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要求为行动指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在实践层面要关注供需匹配的平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需要融入教学内容;坚持知行合一,立体化全方位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善用技术载体,多维度融入教法改革;还要坚持教研结合,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对其进行文化自信培养的主阵地。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培养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是关联着文化价值取向的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对文化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当下,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培养已经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进行批判继承;要提升教师的素质,同时激发大学生作为文化主体的积极性;在具体教学中,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文化自信培养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基石。高校是青年学生的主要社会化场所,高校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是构建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文化自信和政治素养的关联入手,挖掘并分析了思政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文化自信视域下提升高校大学生政治素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6.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精神支撑,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应然之举。“第二个结合”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表明我党的文化自信达到新的历史高度,以此为切入点探究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和具体路径,意义重大。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举措,使黄河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循序渐进地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进一步实现固本培元、凝心铸魂,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红岩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其内涵主要包括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浩然革命正气.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夯实文化自信根基、赓续伟大民族精神.在新时代大力传承和弘扬红岩精神,需要将红岩精神融入思政课理论主课堂、网络新课堂、实践大课堂,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文化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大学生对于国家发展意义重大,是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重点对象。“青马工程”是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也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育的主要路径,在培育过程中,要坚持系统思维,深化文化自信培育的内涵;重视群体实际,精准文化自信培育的方式;运用认知理论,建构文化自信培育的进程,从而推动青年大学生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在“两个大局”历史交汇期,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胜利举办,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文章分析北京冬奥精神的基本内涵,挖掘北京冬奥精神对深化高校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深化大学生奋斗精神和攻坚克难意识的教育、深化大学生精益求精的实践品质教育的价值,从北京冬奥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育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融入高校文化建设与培育、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四个方面探索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是坚持文化自信的表现,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和创造性转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提高文化思政能力,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资源并有效地加以运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与中国历史教育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度解读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增强大学生创造性转化和运用传统文化的能力;继承和借鉴中华传统道德教育方法,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不断提升思政课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看,高校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面临自身固有局限、西方文化渗透以及网络亚文化等挑战。通过把握文化与意识形态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立足文化发展,重视实践探索。在实际工作中,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00"后大学生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优化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坚定社会文化自信;坚定"四个自信",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功能性解读着眼于育人实践的思考。致力于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法及其功能实现途径等问题。高校思政理论课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具有普及传播、教育引导、改革创新和价值实践等功能,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亦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主阵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这一载体的各项功能。  相似文献   

13.
在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严重干扰的背景下,探讨社会思潮冲击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如何改革、创新,对于提升大学生分析、辨别社会思潮的能力以及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有效应对社会思潮的冲击,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开放的和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上结合社会思潮进行教学,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和现实性;教学方法上要采用问题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和阶级分析法;教学模式上实现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以推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以及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4.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思想有一定负面影响,不利于高校的稳定,并对思政课教学造成一定冲击。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对增加教学素材、提供实践基地及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在思政课教学中利用地方红色文化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教师可以从提高大学生的历史素养、开展红色文化社会实践和运用新媒体等途径入手。  相似文献   

15.
<正>“四个自信”以全新的视野为推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增强了信心。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当代大学生在新时代的发展下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同时复杂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环境也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将“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之中,不仅能够丰富高校思政课堂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6.
山西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加强对学生的政治引领,树立正确价值观;传承红色文化,坚定学生文化自信;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堂实效性。高校可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完善课程体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制定相关考评机制,探索“互联网+”模式,创新实践教学活动,推动山西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相似文献   

17.
高校的文化自信教育没有形成整体内容,校园文化环境尚未形成良好的氛围,加之西方文化的影响和部分大学生缺乏学习中华文化的积极性,导致大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存在文化视野较窄、对文化价值的判断和文化的选择比较迷茫、文化使命感不强等问题。高校要更新教育理念,重视人文课程,营造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兴趣,同时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新人。  相似文献   

18.
外国文学史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课程。以文化自信为导向进行外国文学史教学,既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时代需要,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价值诉求,更是发展新文科的历史趋势。基于文化自信导向,外国文学史教学在内容设计上,需要建构中国化外国文学史知识体系,挖掘外国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精心选取具有时代性的典型案例。在外国文学史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比较文学视野、主体性思维、共同体理念是增强文学自信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精神实质;有助于丰富和完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大学生完善心灵品格,增进心理健康。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六要”的重要论断,其中要求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基于这种背景,通过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高阶思维“何以必要”和“何以可能”问题的考察与分析,认为提高思政课适应性、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培育时代新人以及实现思政课教师角色赋能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高阶思维十分必要。注重理论学习、强化问题导向、运用专题教学以及依托课程定位,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师高阶思维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