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散文的演变过程,是一个由实用走向审美、在实用中逐渐加强审美化的过程。据此,本文对古代散文史的分期试从宏观上作整体的观照,分为四个时期:为实用而求审美时期(先秦两汉散文),自觉追求形式美时期(魏晋南北朝散文),实用和审美并重、追求内容美和形式美相统一时期(唐宋散文),寻求总结创作规范和向现代散文转化时期(明清散文)。  相似文献   

2.
刘振东等人合著的《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强调古代"散文"的本体性与"散文"体式的发展与流变,重点放在了考察、分析、说明每个时代的散文比前代有哪些进展、突破和变化上。这一研究本身是一个难题,刘振东等人撰述上的得与失,对于当前学界依然风行的散文史写作有较大的启发意义,他们的努力也许能够促进更好的古代散文发展史或演变史问世。  相似文献   

3.
马茂军 《船山学刊》2010,(1):134-136
本文认为中国散文史上存在着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二大传统,浪漫主义传统的特点是个性、情感、自由的抒写。这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散文。  相似文献   

4.
论巴金散文对中国散文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金在其漫长的散文创作生涯中 ,自觉地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中国散文的优秀传统。这突出表现在巴金在其散文创造中 ,自觉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散文优秀传统中的尊情尚理、情理交融 ,继承和发展了从庄子到鲁迅的浪漫寓言象征散文艺术 ,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诗文创作的注重诗意意象创造 ,以及继承和发展了“春秋笔法”和“鲁迅笔法”。巴金散文创作的民族特色和巨大成就 ,为继承和弘扬文学的民族传统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5.
<正> 近年来,散文史研究日趋繁荣,已先后出版了多部断代的、专题的或全史性质的散文史。刘振东,高洪奎、杜豫三同志合著的《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就是其中的一部。这部书在理论建构上、研究方法和角度上都显示了自己的新特色,显示出了作者的强烈的拓新精神。该著的特色之一是打破了旧的写作体例,真正把研究重心放到了关于散文本体的论述与探讨上。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史哲融为一体。这一点在散文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现象的出现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应当重视。然而在今天进行散文史的研究,应该从文史哲中剥离出仅仅属于散文这一范畴的因素,放在散文发展的序列中予以考察和分析。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的一个引人注目之处,就是打破  相似文献   

6.
散文是我国最具民族传承性的一种文体.无论是就散文概念的产生、文体的发展,还是就散文的审美特征、散文的创作实践而言,中国散文都有鲜明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直接影响着新世纪中国散文的发展走向.新世纪中国散文的发展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散文传统特质的认识与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对散文民族性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唐代古文运动 ,不仅在于变骈为散 ,恢复了古文的传统 ;更重要的是 ,在经过了一次反复之后 ,确立了中国古代散文的评判标准 ,即散文是语言的艺术。变骈为散 ,是文学史上散文观念确立之际由失败而成功的历程表现。二者在散文文体自觉的母体中具有一脉相承的孪生关系  相似文献   

8.
散文的诗性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的散文越来越小,很有必要回到古典,惟有从古代诗性中获取营养,才有可能强健起来,进行新的再出发.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足点在周易,老庄哲学、汉字和禅悟上,而中国古代散文的诗性因素,一是以寓言为主;二是禅宗的妙悟;三是性灵的归潜与飞扬.  相似文献   

9.
<正> 从新中国诞生始,人们在习惯上把这以后的散文,称为中国当代散文。中国当代散文,是发韧于中国古典散文、现代散文同一流脉上的一种延续和拓展。她基本上承继了中国古典散文、现代散文的传统,在散文的功能质方面,在散文应是美文方面,都可以说与中国古典散文、现代散文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散文家从魏晋南北朝起便有着比较自觉的文体意识。这种文体自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散骈并用;二是诗文互渗。中国散文文体裂变的先兆发端于晚清域外游记,但过去的文学史家只关注重大的事件、外在的口号之于散文文体变革的意义,却忽视了可能引起文体裂变的那些处于萌芽状态、混沌一片,因而是更曲折潜在的隐性因素。文章还考察了梁启超的新文体,指出新文体散文仍属于旧文学的范畴。一方面,梁启超将我国杂文学传统的优势和缺点发挥到极致;另方面,他启迪了中国散文的新变,促成了现代散文格局的重构。  相似文献   

11.
俞益谟的散文创作中较有成就者大致可分为写人叙事散文、抒情性散文、说理类散文三类。他的散文创作给康熙文坛增色不少,在宁夏地方古代文学史上当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是古代散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现阶段古代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古代散文的教学进行了深入地探索。更新教学内容应从五方面入手:古代散文的教学要紧密结合古代汉语的教学并融入文学史、文化史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系统性,教学内容体现出横向与纵向的结合;注重中国文学、文化与外国文学、文化的对比;古代散文的教学中,融入旅游文学、文化内容,进一步增强古代文学的实用性。对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式学习”、精心安排与设计作业、运用现代的化的先进的教学手段等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古代散文理论研究可划分为初创期、徘徊期和开拓期三个阶段。其中,初创期古代散文理论整体宏观研究较少,个体微观研究较多,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徘徊期的研究处于徘徊探索阶段,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研究相对比较沉寂,几乎没有开辟新领域和发掘新对象,基本停留于建国前的视点上。开拓期的研究思维活跃,视角新颖,方法多元,观点鲜明而深刻,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14.
40年代至60年代的中国散文,经过了一个从叙事到抒情的风格转换过程。这种转换也是作家意识形态的转换,是作家在不同社会环境中所选择的不同话语方式。因此,40年代到60年代的中国散文带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呈现出散文在创建主流话语过程中的努力。50年代末到60年代的散文创作也成为社会主流话语的体现者,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个人抒情叙事消融入社会的宏大声音之中;以明喻为主要修辞手段的显在象征;虚幻的诗意。这其中的艺术得失值得人们进一步总结  相似文献   

15.
阚文文 《天府新论》2012,(1):145-149
以政治为目的的组织传播和以情感为目的的人际传播对中国古代散文的生成繁荣起着主导性作用。总体看来,中国古代散文作品在传播目的上往往要事先设立一种非文学的、绝对理念式的终极规范,即政治理想,接着从文学的外围角度去影射它、阐释它,通过不断演绎的方式去扩大这个终极规范的论述有效范围,进而归纳或类比出更多的外延来验证这个最为本质的内涵。这种在政治理想"光源"及其文学审美"影子"之间的"游移",为中国古代文人提供了情感释放与实现理想的可能。古代散文研究者重视古代散文行文的修辞技巧、分类标准与高下等级的研究思路与历代研究者追逐的话语权力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系学生的基础课程,古代散文是古代文学史中的一种重要文体。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偏见,导致古代散文的教学颇受冷落。究其原因,应该与古代散文的概念不清晰、范畴不明确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白崇 《晋阳学刊》2008,(1):112-115
刘宋散文是魏晋散文到南朝散文的过渡,它既继承了魏晋散文重视抒情、古朴清竣的特征,又体现了散文骈对艺术、声律艺术的进步,在艺术特征上具有了古朴尚质与华丽整饬并存的特征。因此,刘宋散文既保留了魏晋散文的传统,又引导了南朝散文的发展,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代散文在新旧文化潮流交替中经历了4次重大转变:鸦片战争前后,以龚自珍、魏源等人为代表的散文创作表现出衰世批判者的理性精神,标志着散文近代化初期的最高成就;从19世纪初起,冯桂芬、王韬等人又以改革者的开拓气概,把近代散文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阶段;在与甲午风云结伴而来的近代散文变革高潮中,梁启超等维新变政者的文体创新开创了一代新文风;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后,秋瑾、邹容等民主革命家散文的语言革新迈出了近代散文带根本性变革的步伐,对近代白话文的形成及文体拓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代散文的这一创作主流与恪守传统却又起着微妙变化的散文流派汇成中国散文走向近代化的多重变奏。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散文的意义应该放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进行观照。贾平凹对中国当代散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影响既在于其独具特色的散文创作,同时也在于其散文理论和散文编辑理念。贾平凹的“大散文”主张是中国当代散文美学的重要收获,这一主张改变了几十年的散文传统和流行风格,丰富了对散文审美内涵的理解,不仅具有汉语散文的文学史价值与理论价值,而且在散文创作上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贾平凹对散文创作有着自觉的探索精神,其风格的变化脉络清晰,有迹可循。贾平凹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其散文创作在对小说与散文两种文体关系的理解上也极具启发性。  相似文献   

20.
抒情与智性,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两翼。但长期以来,散文的研究者一直重审美抒情而轻智性,从而导致百年来审美抒情一支独大,而智性散文几乎被人遗忘。考察智性散文的理论主张与历史流变,探究智性的哲学来源,界定智性散文的概念及内涵,重现智性散文的创作实绩,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当代的散文成就,从而拓宽当代散文的研究路子,使当代散文研究走向丰富、阔大与遥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