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实施城市化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对农民进行补偿,必须坚持基本的补偿原则:既保护农民利益,又考虑政府、社会的承受力;既满足农民当前需要,又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既尊重市场机制,又维护社会公益;既有统一政策,又有灵活调整。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2.
社会的稳定发展,需要安定和谐的社会心理环境,即社会群体与个体的公平观感所形成的心里平衡.社会改革的目标是公平和效率.只有公平才有效率,才有社会心理平衡;只有社会心里平衡了,才有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有工作、生产的效率.所以,社会改革不可不重视社会心理平衡.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为内涵的社会改革,打破了十年内乱造成的万马齐喑的休眠状态.在这场巨大社会改革震荡中,既有类似飞机起飞时静与动的失衡.又有类似汽车急转弯突然转折的失衡;既有纵向攀比中的失衡,又有横向攀比中的失衡.由是,出现了种种心理上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3.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广大农民活动范围迅速扩大,信息交流日益频繁,视野逐步开扩,广大农民思想变化千姿百态,农民思想问题呈现一些显著特点。 一是思想问题呈网状链态势。 当前农民的思想问题,往往带有很大的综合性。目前农村社会矛盾呈多极性和多样化,既有经济领域的矛盾,又有思想文化领域的矛盾;既有生产问题、分配问题、交换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不少“进步性”的变化,但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农民的物质生活仍然是非常贫困的.这绝非中国知识界的想象和构建,而是反映中国农村社会主流和本质的大问题.问题不是农民是否贫困,而是农民为什么贫困,农村经济为什么落后?面对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各界尤其是知识界从未停止过讨论,但只有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时局变化的影响、社会思潮的活跃,才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知识界的研究表明,农民之所以贫困,大致有单因论、多因论和双重因素论之别.因学术观点、政治立场的不同,学者之间进行了批评和反批评.应该说,几乎所有学者的认知,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真相,很难说哪一种完全没有道理,或者说相互之间有什么截然对立的矛盾,只是侧重点不同、理论深度不同罢了.除此之外,还有分歧者,乃是各派在既有认识的前提下,对如何改革中国社会的面貌,也就是说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存在激进与温和之别.比较而言,大多数学者不过是书生论政,只有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此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大规模的革命实践,于中国社会之变化影响最大.时至今日,中国社会改革再度遭遇到瓶颈,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具有同样思维逻辑的新一轮论争正在猛烈展开.  相似文献   

5.
浅析中国当代主要社会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刚 《理论界》2010,(4):18-19
中国当代存在众多的社会思潮,诸如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拜金主义思潮、倒退主义思潮等,其形成既有国内原因又有国际原因,既有经济原因又有社会原因。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客观上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这些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6.
村社是俄国农村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它既是民间的民主组织,又是官方的基层行政单位,因此,村社具有二重性的职能和结构。村社大会是村社管理的决定性因素,政府的意志首先要成为村社的意志然后才能付诸实施。自身经济的脆弱性和价值规范的认同,使农民与村社有机地融为一体。村社的平均机制和社会规范限制了农民的分化,使村社能够长久地保持相对稳定。村社既有保守、封闭的一面,又有灵活、善于适应社会政治条件变化的一面;既有阻碍农村资本主义发展的一面,又有避免农民急剧分化保持社会稳定的一面;村社既构成俄罗斯专制主义的基础,又是农民自治实施自我保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范大平 《船山学刊》2004,(3):178-181
我国农村社会文化的转型和"全球化"对中国农村的文化影响,使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变化.当代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日趋复杂,呈现出种种矛盾、困惑、迷茫、焦虑、浮躁的文化心态.农民是中国农村文化的主体,客观地探析当代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有助于增强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社会文化的转型和"全球化"对中国农村的文化影响,使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变化.当代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日趋复杂,呈现出种种矛盾、困惑、迷茫、焦虑、浮躁的文化心态.农民是中国农村文化的主体,客观地探析当代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有助于增强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农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的现金收入减少,从而制约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农民收入增长迟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民自身素质和思想观念的原因,又有农业政策和农村经济体制的原因。我们应采取综合措施,从多方面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0.
试论转型期中国农民社会心理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艳 《兰州学刊》2004,(3):192-194
传统中国农民由于受小农经济、封建传统礼俗等的制约和影响 ,其社会心理表现出乡土性、保守性、封闭性、趋利性等特点。经过二十几年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实践 ,中国农民无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在潜移默化地转型。在这个过程中 ,制度创新、利益驱动以及知识信息革命等是促使农民心理嬗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乡镇市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劲松 《文史哲》2004,1(2):161-168
随着乡镇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市民社会及其利益代表组织也快速兴起。政府主导型现代化模式在农村的终结、政府因管理失灵而从乡镇市场中淡出以及国家权力退出导致乡镇公共服务真空是其兴起的时代背景。乡镇市民社会的阶层主要有:乡镇私营企业主阶层、乡镇个体工商户阶层、乡镇农民精英阶层、乡镇外来务工人员阶层和外出务工的农民阶层,其利益组织既有体制内的非政府组织,也有体制外的组织,其兴起的特点主要有过渡性、非农性、脆弱性和连接性。乡镇市民社会对于乡镇政治和经济生活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乡镇政府对于乡镇市民社会的治理有四个方面的路径:放权又树威;推动其自治与自律;确认其利益诉求;促进其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民乡土主义取向的社会变迁——以昆山周庄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案的选择及研究方法本论文是由“传统与变迁:中国农民的社会心理”课题的一个子课题“中国农民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江苏昆山周庄镇调查”成果的一部分写成的。“传统与变迁:中国农民的社会心理”课题组之所以择定昆山周庄镇和北京“浙江村”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这...  相似文献   

13.
生活方式是衡量一个社会或区域发展程度的重要指示器,社会心理是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函变因素之一.历史的辩证法揭示了:生活方式的变迁引起社会心理的产生和变化,这是社会心理的“正向效用”;同时生活方式又受到社会心理“逆向效用”的影响和制约。社会心理的产生、变化对生活方式的变迁有显著深刻的制约和反作用,这种“逆向效用”表现为,一方面当社会心理的变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同向协调时起积极促进作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农民要求生产自主权和责权利统一的心理状况,深得民心.农民经济上的富裕,带来  相似文献   

14.
根据当今和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成才规格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人才素质的具体体现。现代人才素质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既有全球意识又富于爱国情操;既有适应意识又富于创新精神;既有竞争意识又富于协作精神;既有广博学识又富于精深专长;既有崇高理想又富于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15.
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农民的基本情况怎样,直接、间接地决定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特质。不了解中国农民,就不了解中国社会,农民的状况构成中国最基本的国情之一部分。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以“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为其终点。当代中国农民的重新分化正是在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这支庞大队伍的重新解体,引起了社会各门学科的关注,在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上产生了许多分歧。本文试就中国农民阶层分化问题作一论述。一、农民分层研究的指导理论在当代学术界,分析和研究社会结构,主要有两…  相似文献   

16.
浅论当前中国农民政治心理现代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前中国农民的政治心理发生了深刻变化。现代的健康的适应政治发展的政治心理逐渐生成发展,而传统的政治心理还未完全失去。针对农民政治心理的消极因素,应因地制宜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为农民政治心理的现代化奠定强大、坚实物质基础;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为农民政治心理现代化提供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加强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为农民政治心理现代化创造思想、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民的法律心理: 一种本土化的解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农民的法律心理:一种本土化的解释戴健林一就传统社会的中国农民而言,在社会生态上,他们是强大的宗法制度的主要承载者,宗法制度担当了特定的法律功能。聚族而居,是中国农村最为典型的社会组织特征(沈大德、吴廷嘉,1994年),这几乎可以说是不争的事实。在...  相似文献   

18.
陶国富  郝云 《社会科学》2004,(5):121-128
上海的社会文化体系中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 ,又受到外来文化的渗透交融 ,它既有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的时代风格 ,又有经济城市小市民文化的历史印记。因此 ,上海要成为世界大都市 ,构建以创新为核心价值的社会文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李尚迪与张曜孙交往近30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的感情既有个体生存困境的相互抚慰,又有社会动荡的共同体验.两人的交往,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加强了朝鲜文化与中国江南文化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需要发展,发展需要女性。现实问题女性参政比例小、机会少。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偏见和传统观念的原因,也有女干部自身的心理障碍,更有对女干部培养、选拔、任用上的偏见。要使妇女干部健康成长,必须克服社会不良心理,充分挖掘和发挥妇女参政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