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能动性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黑格尔说过,能动性“是一个伟大的意识,一个重要的知识。”为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哲学的能动性范畴,本文试就能动性含义的历史演变作一番粗略的考察。最先提出“能动性”这一范畴的是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他提出的原子唯物主义学说认为,原子是一种最小的、看不见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运动是原子本身固有的属性。人的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不过,构成灵魂的原子更精致、更高级。他说:  相似文献   

2.
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范畴。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是由列宁定义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当时没有对哲学的物质范畴作出科学的定义?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已经诞生50多年,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仍然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本文从自然科学、社会历史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关于新旧唯物主义差别性的另一种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它是在以往唯物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而又不同于以往唯物主义的“新唯物主义”。关于新旧唯物主义的差别性,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意见认为,新旧唯物主义的主要差别在于有无辩证性,就是说,新旧唯物主义的主要差别在于前者是辩证唯物主义,后者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另一种意见认为,新旧唯物主  相似文献   

4.
论事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和事分别表征了物质客体的实体方面和属性关系方面,物和事的辩证统一就是“事物完满的‘定义’”:事物是标志物质之存在性的哲学范畴,是物质形态的实体、属性和关系的具体存在形式,它作为世界的单元或细胞而存在。在确立事物定义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事物与物质的关系,对唯物主义的“物”作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正>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都是哲学的基本范畴。长期以来,理论界对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心主义都作了比较广泛、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从方法论角度上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则很不够。聂风峻、李鼎文等同志主编的《论形而上学》一书,加强了对这一薄弱环节的研究,为哲学理论百花园又增添了一枝新秀。本书向广大读者较详细地介绍了关于形而上学的经典论述和古今中外各家各派关于形而上学的思想观点,为哲学工作者在资料上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6.
认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超越的真实意义 ,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 ,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真实意义既不在于以辩证的唯物主义超越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也不是以“实践本体论”超越物质本体论 ,或以“超越”的立场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而是以实践的唯物主义超越直观唯物主义 ,以历史唯物主义超越自然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7.
朱兰芝 《文史哲》2005,20(6):124-129
传统唯物主义对其“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第二性的”的哲学基本观点从两个方面作了证明,即本体论证明和认识论证明。就认识论证明来说,除了同本体论证明一样犯有逻辑循环的错误以外,它还有不能正确解释所谓的意识的能动性的弊端,因而它之所谓意识的“反作用”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消极、被动的反映论,也是不能成立的。意识具有远远超过传统唯物主义所估价的能动性也即它所谓的“反作用”,但是这种能动性之重大和重要,要在超越传统唯物主义所谓意识的“反作用”的新的哲学视野中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杨耕 《学术研究》2001,2(1):5-12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内部存在着两个派别,即机械唯物主义和人本唯物主义,二者有不同的理论来源、理论特征和理论归宿.从研究主题的历史性转换这一视角看,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三种历史形态,即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真正批判的世界观",它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由于历史唯物主义内含着"否定性的辩证法",所以它又是辩证唯物主义.法国唯物主义一开始就反对"形而上学",但又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形而上学".真正终结"形而上学",并高扬人的主体性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9.
方以启 《兰州学刊》2008,40(5):43-45
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因为马克思在分析问题时处理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关系并肯定了后者的根源性作用;马克思的哲学是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因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根本不同之处在于意识对象观上发生了变革,确立了新的出发点——实践,形成了自己新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  相似文献   

10.
费尔巴哈哲学性质辨析吴仁平把费尔巴哈哲学归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之中还是之外,这是西方哲学史研究中十分严肃的问题,有必要讨论清楚。我们的观点是,无论从费尔巴哈哲学思想本身来看,还是从马克思的观点来看,把费尔巴哈哲学归结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是欠妥的。本文拟...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质就在于它特有的历史的观念或历史的原则.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关键在于,不应该用西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解释原则去诠释和重构马克思哲学,也不应该用西方现代哲学某些哲学派别的解释原则去诠释和改造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生活(实践)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与此相适应,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物质(自然)决定意识”的旧唯物主义,而是生活(实践)决定意识的新唯物主义,即历史的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的存在论”——“历史生存论”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2.
不管科学家有沒有意識到和承认不承认,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部交織着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辯証法对形而上学的斗爭的历史。斗爭的結果总是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辯証法克服形而上学,科学便因而前进一大步,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回过头来  相似文献   

13.
从实践观点出发考察现实世界,在马克思这里始终没有离开历史境域的深度反思.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实践观点直接进入了历史的物质内涵.这是其超越形而上学抽象思维的前提.分析物质现实并不是将历史还原为物质实体,而是对其经济结构进行批判性追问和解剖.实践分析的独特范式,是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立场的必然逻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运用西方近代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科学精神,在哲学的根基上批判和搁置了他那个时代的抽象的宇宙精神和形而上学的物质观,创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唯物主义人类世界的哲学。这一哲学的内在层次,是从存在物“互为对象”上升到人类世界的关系规定性,进而到实践关系、生产实践活动和以此为基础的、经过唯物史观上升到唯物主义人类世界的哲学。它主要指以唯物主义态度对人类世界的哲学把握。  相似文献   

15.
通过粒子物理学发展三个阶段,量子论和原子物理学、相对论性量子论和对称性基本粒子理论对哲学物质范畴概念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出与之对应的德谟克利特原子论、柏拉图的形式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列宁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对于物质范畴认识的特征,充分表明自然科学的进步是哲学物质观变革的基础,变革的动力蕴含于历史之中.  相似文献   

16.
自然主义是一种哲学一元论,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的自然主义和认识论或方法论的自然主义。在本体论方面,自然主义主要针对神秘主义和宗教神学,反对它们对自然界的神秘化理解,所以,自然主义是唯物主义的,反对主体与客体、意识与存在的二元对立;在方法论方面,自然科学的方法与社会科学的方法具有统一性。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具有明显的自然主义的特征,亚里士多德创造了形式因的概念以此来反对物质与精神或者存在与意识的分离,避免了简单的唯物主义和对世界的神秘化理解。  相似文献   

17.
价值系统本体论--价值系统论稿之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本体研究是价值学的难点之一,旧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或唯心主义精神本体论都无法使价值得以"安身".建立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物质--实践--系统"本体论,使价值本体论难题得以解决.价值便是事物结构、功能、属性在人类社会文化经济系统中所具有,或所获得的体现人类生命本质或有利于类或个体生命存在发展的功能、属性的总和,价值就是以系统质的形式存在于客体或主体身上的.从系统本体论出发,可以很好地阐释文化价值、自然价值等客体价值的本体及其存在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一、一元思维法——形而上学思维法形而上学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它认为事物是彼此孤立而无联系的.而且认为世界是永远如此而不变化的.即使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而已.作为一种世界观,形而上学无疑是错误的.但是,形而上学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起过重要推动作用的.因而它也为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在形而上学中  相似文献   

19.
实践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位一体”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唯物主义哲学,有两种途径:一是将精神与物质关系主要理解为本体与属性的关系,二是将其理解为实践关系。前者只能得到自然唯物主义,而后者则必然地得到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以实践概念作为内部地颠倒黑格尔哲学的突破口,由此,必然把整个世界历史理解为“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必然内在地导致物质本体论、认识—改造论与历史观的“三位一体”的哲学体系。人的批判性与建设性实践活动和人在实践中的发展,是贯通整个体系的主线。由此而导致一系列极其深刻、丰富而“管用”的理论结果,构成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0.
杨耕 《江海学刊》2022,(1):45-54
马克思的哲学是在法的批判、政治批判和社会批判、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等多重批判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的哲学是“批判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关注的不是所谓的“终极存在”,而是“对象、现实、感性”何以成为这样的存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中的“物”不是所谓的“初始物质”,而是具有社会关系内涵的“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社会的物”;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更重要的,是“唯物主义世界观”,是“真正实证的科学”和“真正批判的世界观”的统一。《杨耕文集》把马克思的哲学放置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代社会发展理论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中,重释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