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李渔是清初著名的戏曲家兼小说家,也是明清文学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他学识广博,著述甚多,戏曲《笠翁十种曲》,小说《无声戏》、《十二楼》等雅俗共赏、妇孺皆知,诗文集《笠翁一家言》耐人寻味、盛传一时,还有杂著《闲情偶寄》,精辟透彻,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和戏剧美学思想,尤其是那系统的戏剧理论至今令人叫绝。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著作评价褒贬不一,对他的品性为人大有非议。在他生前死后的三百年间,极少有关于他生平  相似文献   

2.
明、清两代是对联创作与发展的鼎盛时期。李渔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和戏曲理论家 ,除了创作戏曲、小说、诗、词、散文和撰著戏曲理论之外 ,还创作了 2 0 0余副对联。《默识名山胜楷联》从胜迹联的艺术理论、《笠翁对韵》从创作技法、《闲情偶寄·居室部·联匾第四》从堂联的装潢设计三方面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对联理论体系。所有这些都为有清一代对联的兴盛与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文学创作活动的审美阐释——杜书瀛创作美学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杜书瀛先生,自1981年以来先后出版了《论艺术的特性》、《论艺术典型》、《李渔的戏曲美学》、《创作美学纲要》、《文学原理—创作论》五部专著,这是作者在文艺美学探索上不断开拓并获得丰硕成果的重要时期。虽然就每部著作看,作者所提出的问题、所解决的具体任务及择取的研究角度都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所有这些著作中,却明显表现出某种一致的轨迹,显示出某种共同趋向,即作者始终不渝地把探究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的根本规律作为自己理论耕耘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李渔的戏曲理论与创作中的观众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渔是一位戏曲理论家,又是一位剧本创作的实践家。他对戏曲艺术的特征———群众性、综合性和演出艺术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李渔的戏曲理论超越前人,取得多方面、系统化成果的重要前提是他对观众的熟悉,重视对观众的研究。李渔的娱乐观众的戏曲创作与他对观众心理的研究也是分不开的。李渔的戏曲理论在观众的作用、观众的组成、观众的心理等方面体现了明确的观众意识和对观众学方面的许多见解,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观众学,从而打破了我国戏剧理论研究传统视野的束缚,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使我国戏剧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正> 当年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的巴金,曾经在创作小说的同时,抚摸着旧中国母亲的伤痛而写过十多本散文集;建国后,当他拥抱着社会主义祖国母亲的时候,一直以他的散文为新生活而倾心歌唱。近几年来,他创作的散文汇编成《巴金近作》一、二集,《随想录》、一、二、三集,后两者又称《真话集》、《探索集》。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方面都有奇异的光彩,正如老作家黄裳所说,都  相似文献   

6.
李渔论元曲     
元曲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耸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作为元曲的主体,元杂剧构成了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众多元杂剧作家通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所提供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对后来的明清传奇创作具有多方面的典范意义。可惜的是元代没有出现严格意义上的戏剧理论著作,由元代的曲家们来系统总结本朝戏曲艺术似乎也为时过早。明代的曲家们面对前朝光彩夺目的杂剧艺术,或挖掘戏剧史料,或探寻作品本事,或鉴赏曲词,或制订曲谱,对元曲的精妙之处多有涉及和评价,但仍缺乏较为完备深入的理论概括。这一任务是由中国古代戏剧理论的集大成者李渔最后完成的。李渔对元曲的批评影响深远,在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仍可看到这种影响的痕迹。因此,研究李渔的戏曲理论,不可不注意他对元曲的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7.
李渔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小说家、戏剧家,也是一位戏剧理论家。他一生长期从事戏剧活动,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到晚年,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戏剧艺术实践,撰写了我国第一部从舞台艺术角度论述戏剧理论的专著——《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五卷,从剧本创作到舞台表演,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戏剧理论主张。尽管他的戏剧理  相似文献   

8.
尚奇之风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中由来已久,从上古的寓言到明清小说,可以找到不少这方面的例证。明清时期尚奇的内涵有了新变,关注点有所下移,日常生活进入了创作者的视野,李贽、公安三袁、冯梦龙、凌濛初和李渔等人都是践行者。李渔在小说创作和实践过程当中,借鉴戏曲创作中的某些质素(特别是奇),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李渔对新奇的追求有着社会和家庭的因素,也与他作为一个文化领域多面手的身份有关。李渔肯定四大奇书,评点《三国演义》,体现了他对奇的认同和尊崇。但是李渔在小说创作中,并不是毫无原则地一味求奇,而是有一定的分寸。这凸现出李渔独特的审美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身为一个受过儒家教育的文人,对自己群体的坚守。  相似文献   

9.
邓新华 《江汉论坛》2012,(1):115-119
李渔的《闲情偶记》虽然没有直接对观众在戏曲接受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专门探讨,但他的包括戏曲创作及导演和表演在内的全部戏曲理论都是以观众接受为本位来展开的:戏曲的结构处理、情节安排和宾白写作要充分考虑观众的欣赏心理和审美习惯;戏曲语言的通俗化是为了让观众更加容易欣赏和接受;戏曲的审美功用还是为了给观众带来无尽的欢乐和愉悦。李渔完全称得上是一位有着自觉的"观众意识"的戏曲理论家,他的戏曲接受理论的独特性就在于他把这种自觉的"观众意识"贯穿到了他的戏曲理论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0.
二十年代初,活跃于中国文坛的文学研究会中,有两位影响极大的散文作家,一个是以《寄小读者》闻名于世的冰心,一个就是以《踪迹》、《背影》脍炙人口的朱自清.朱自清本是诗人,早年从事诗创作,“五四”时期即写新诗,他的第一首诗《光明》就是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代写的.一九二二年创作,二三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诗坛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九二四年出版了诗文集《踪迹》.一九二五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后,创作转向散文,一九二八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一代散文大家.正是由于他是诗人,因而他的散文就充满着浓郁的诗意,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一种诗意”.  相似文献   

11.
《居室部·房舍第一》李渔自称“生平有两绝技”:“一则辨审音乐,一则置造园亭”。这两个绝技,不但有实践,而且有理论。“辨审音乐”的实践有《笠翁十种曲》的创作和家庭剧团的演出可资证明,李渔集剧作家、导演、“优师”于一身,对于音律绝对是行家里手,在他的同时...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意境说对王昌龄意境说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充满着中国艺术特性的美学的范畴。最早提出“意境”的是唐代的王昌龄的《诗格》。《诗格》主要是探讨诗的创作规律的。《诗格》推动了唐代诗歌创作和诗歌创作理论的发展。佛教对于诗人的影响 ,最主要的还是禅宗的思维方式。意境说是中外思想文化融合的产物。王国维的意境说是对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综合美感规律的探究。意境说形成后 ,逐渐成为古代独特的文学艺术创作与欣赏的理论核心 ,也逐渐成为现代衡量文学作品的艺术标准。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是唐代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杰出诗人。他既有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又有丰富的创作实践,是新乐府运动最得力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白居易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存诗二千八百余首。他把自己的创作分成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综观全诗,精华首推讽谕诗(当然,其它三类也不乏佳篇)。而在一百七十多首讽谕诗中,最有代表性的则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它们大都成篇于三年左拾遗任间。《卖炭翁》是《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篇代表作。  相似文献   

14.
要真正了解李渔戏曲,全面了解李渔其人,就必须“知人论世,”通过李渔生活来把握其戏曲。深知李渔创作之旨的胡山评李渔的喜剧是“其旷漆园也”。也就是说李渔的喜剧创作就是要传达他的“漆园之旷,”像庄子一样旷达、超脱的思想。实际上,“漆园之旷,”既是李渔生活中享乐主义的根源,又是他喜剧创作的灵魂。当然,作为一部人间喜剧,《奈何天》所传达的“漆园之旷”与《庄子》所表达的旷达超脱毕竟还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无一不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以此取得它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丰富世界文学艺术宝库的。鲁迅先生非常重视文学艺术创作的民族特点,他在这方面有过许多论述,并把他的理论付诸实践。鲁迅先生把显示自己国家民族的特点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要求。他曾说过创作要“竭力使人物显出中国人的特点来,使观者一看便知道这是中国人和中国事”。关于作品能否打进界世,他这样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可惜中国的青年艺术家,大抵不以为然。”他又说,“现在的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文艺贵在独创。而显示民族特点应是独创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鲁迅强调中国的文艺创  相似文献   

16.
王统照,谦虚、淳朴、恳挚,无论在生活还是艺术上.都堪称一位永远进取的探索者。他始终孜孜不倦地开拓着生活领域和艺术天地,以其坚实的脚步走向现实主义创作高峰,是文史界公认的新文学运动较早出现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王统照的现实主义之路有一个颇长的过程,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序言中对王统照的创作作了中肯的评价:“早年追求‘爱’与‘美’,从这理想的境界达到《山西》那样的现实人生的认识,当然是长长的一条路。”而作家二十年代的创作中,作品数量最多,最能充分体现这长长过程中的种种发展变化。探索作家在二十…  相似文献   

17.
王鹏运(1849—1904年)共有词七稿九集,大约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为他初步形成自己的词风,在词坛上崭露头角的阶段,有《袖墨》、《虫秋》两集。中期是他创作的高峰,也是他奠定词坛地位的重要阶段,有《味梨》、《鹜翁》、《蜩知》、《校梦龛》、《庚子秋》、《春蛰吟》等词集。后期有《南潜集》,这时,他已脱离了政治生活,留下一些漫游名胜古迹,吊古伤今的作品,但现实生活的气息已经不浓厚了。因此,本文仅就他的中期词作初步探讨,而对早、晚期词暂略而不论。  相似文献   

18.
海内外学术界翘首以望的二十卷本《李渔全集》将于今年年底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全部出齐。《李渔全集》的编纂、整理与出版,凝注着学术界、出版界许多同志的血汗,是一项引人瞩目的文化建设工程。现就二十卷本《李渔全集》的内容、特点与学术价值作一概要的述评。 李渔是活跃于清初文坛上的一位著名作家,他涉足戏曲、小说创作和戏剧理论研讨,撰述甚富,影响极广。但李渔的一生,是落魄、潦倒的一生,是遭受社会歧视、冷落的一生。是一个生于悲哀年代的悲哀文士。李渔的真正悲哀还在于,生前饱尝辛酸、屡遭冷眼,死后两三百年,也一直没有得到过人们的真正理解,所以李渔著述散佚较多,搜集不易。历史上对李渔生平事迹的记载也很少。因此,系统而全面地整理出版《李渔全集》,是一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柳亚子,是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创始人,主持社务先后垂二十年。一生写了大量的诗文,宣传革命,影响深广。亚子博学多才,诗文脍炙人口。他的诗,中年致力于龚定庵,瑰奇典丽,得其神似。著有《磨剑室文诗词集》、《乘桴集》、《南游集》、《浙游杂诗》、《吴根越角集》等。解放后,他的女儿无非、无垢辑有《柳亚子诗词选》刊印行世。一九三九年,亚子在上海,开始研究南明史,和钱杏村很投契,杏村也是从事南明史料研究的,编有南明历史剧,如《杨娥传》、《碧血花》、《海国英雄》等,亚子和他一再商榷,提出许多建议。杏村知道亚子对南明史兴趣很高,替他买了  相似文献   

20.
清真词概论     
清真词向有集大成之称,历代词论家把人们称颂杜甫的话,又一字不改地用在周邦彦身上,如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就将他喻为“词中老杜”,陈匪石在《宋词举》中也说:“周邦彦集词学之大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过,这仅指他在艺术技巧上综合前人之长而言,并不是指其词的内容像杜甫那样负海涵天,博大深厚。与他那精工的艺术技巧相比,清真词的意境与情感要显得贫乏单调得多,连王国维也惋惜他“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人间词话》)。清真词在创作方法上是北宋与南宋之间的转折点。他以前的词人,不论是豪放如苏轼还是婉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