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与日本都是奉儒家伦理为正统,但儒学在从中国传入日本后,儒学中固有的一些思想因素都发生了异化,儒学这种具有的亲和力文化形态被肆意地利用成为军国主义者鼓吹、美化野蛮的侵略工具和实现"国际亲善"的重要手段.儒学团体成为日本近代军国主义形成的平台与温床.在日本近代军国主义思想这一庞杂的体系中,国家主义是其基础.所谓"合理"的扩张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周边国家中,韩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透过韩国历史教科书反观中国是我们认识自身的一条有意义的途径.因为历史教科书是一个社会的支配性话语系统,更是一国对他国主流认知的反映.韩国历史教科书,特别是《高中东亚史》将当代中国描述成一个内战导致分裂的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缺乏政治自由的社会主义国家、歪曲历史的国家、外交上咄咄逼人的国家,也是韩国日益依赖但难以信任的邻居.韩国历史教科书涉华叙述存在选材有失客观、侧重刻画负面形象等诸多问题,这不利于韩国青少年正确理解中国.中国需要深入系统地研究韩国历史教科书,探索通过中韩人文交流机制、公共外交等方式,推动改善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巩固中韩人文纽带.  相似文献   

3.
近代日本经历了由民族自立、殖民扩张到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直至灭亡的过程,在外交上则表现为由修约外交向扩张外交的嬗变,这是日本近代外交的一个显著特征。日英同盟作为日本近代外交的基轴长达二十余年,并且处在日本近代由修约外交向扩张外交嬗变的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三次日英同盟条约内容的分析,结合现实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揭示日英同盟在日本近代外交嬗变中所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由此把握日本近代外交的一些特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日美同盟及日本外交的走势。  相似文献   

4.
试论"政府诱导"与日本民众"军国主义心理"之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为了将民众思想纳入军国主义对外侵略的轨道,一方面对民众进行“物质利诱”,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对其灌输“脱亚入欧”、“主权线利益线生命线”、“受害(补偿)”、“天皇神国(武士道)”等思想。日本民众因这种长期的“政府诱导”而形成的“军国主义心理”为日本军国主义对外扩张奠定了“民众基础”。正是在这种“军国主义心理”的驱使下,日本民众甘心情愿地充当了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工具。彻底清除日本民众“军国主义心理”对于防止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维护亚洲及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战争与中国是武田泰淳文学世界中不可回避的时代命题.侵华战争期间,既是僧人,又是士兵;既向往中国文化,又充当侵略者的青年武田,书写怎样的中国观和战争观.发掘武田从军思考的要义,结合其青春经历和战争中创作的诗歌、随笔、报告文学的隐喻,厘清其文学上反战思想的生成.从武田泰淳反战思想、反战姿态和现实价值的意义上,重申日本军国主义战争罪责,驳斥歪曲侵华战争历史、居心叵测日本文人的伎俩,为日本执政当局一意孤行,潜心打造“新安保法案”的谬误敲响警钟即为本文之题旨.  相似文献   

6.
1907—1909年的中日“间岛”交涉是清末围绕领土主权的一次重大外交活动。日俄战争后,日本利用外交上的有利时机,于1907年8月以中朝界务问题为由提出“间岛”问题。“间岛”初指吉林光霁峪前图们江中的一块滩地,日本歪曲“间岛”真相,将其扩大为涉及延边广大地区的领土纠纷。日本提出“间岛”问题时,即已派兵越境侵占借以配合其外交讹诈。清政府一方面在延吉地区组织有理有节的抵制,另一方面通过外交途径与日交涉,驳斥日方在界务问题上制造的种种谬说,论证图们江为中朝边界。交涉后期,日方调整外交策略,以“间岛”问题、新法铁路、大石桥营…  相似文献   

7.
日本侵华的历史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中日友好的新时期早已到来.但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仍未肃清,军国主义分子仍未绝迹;受军国主义影响者仍不乏其人.他们一直否认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事实,“拒绝对过去的侵略战争进行反省”,拒绝向中国和其他被侵略的国家道歉.日本右翼史学界出版了  相似文献   

8.
战后以来,日本政府和社会对多年的侵华历史并未作出深刻的反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日 本军国主义的清算不彻底。日本的“皇国史观”和军国主义教育根深蒂固“大国主义”意识作崇;日本国内右 翼势力猖獗等。承认过去的侵华历史,结束两国间的战争状态,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前提.日本侵华史观上的误 区,严重影响中日关系的健度发展.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根据其全球,特别是亚洲战略的需要,在日本没有彻底清除军国主义及其存在的基础,反而在经济、军事多方面实行扶植政策,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始终阴魂不散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战后70年来,日本始终不能真正彻底地反省历史,正确认识侵略战争的罪行,这与天皇制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日本天皇制的存在,是其军国主义存在的主因,也是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不断嚣张的根源之一。美国出于自己的战略利益考虑,置国际法于不顾,故意纵容日本,为其军国主义的复活留下了隐患,国际社会要密切关注日本的动向,用行动来捍卫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的外交思想是邓小平外交思想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其视野高远超迈,内涵丰富深刻,凝聚了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的智慧.它是21世纪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对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日本军国主义以“在乡军人会”等群众性组织为其社会基础,又与天皇制度、神道、“武士道”精神等紧密结合,在近代日本社会,形成一般极其凶恶的势力。日本军国主义以无休止地对外扩张为其特点。扩张需要征服,征服离不开暴力。军国主义的残暴、野蛮与疯狂,是一切战争暴行之源。日本军国主义企图通过恐怖手段,在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进行大规模屠杀,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中国人民停止抵抗。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恶性膨胀的产物。日本军国主义是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二次大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已经覆灭。但是,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分子与政客,一次又一次地在南京大屠杀,以及对中国和东南亚侵略的问题上,进行翻案活动。我们必须对这一危险倾向,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  相似文献   

13.
军国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前日本政府制定对外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二战中遭到彻底的失败 ,其长期执行的军国主义政策也理应被抛进历史的垃圾堆。但是 ,由于战后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的美国的庇护 ,使军国主义能够在日本得以长时期存留 ,以至今日。冷战结束后 ,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军国主义本应在日本受到应有的限制和削弱。但事实却与之相反 ,还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强化 ,日美两国重新定义日美安保体制 ,或者说日美两国对日美安保体制进行的修改和调整 ,即是其主要表现之一。我们认为 :冷战后的日美安保体制是军国主义性质的…  相似文献   

14.
1928—1936年间,张学良与日本的关系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曾影响东北及全国政局。张学良对日外交观内涵颇丰一,对日本侵略中国的认识深刻,认为日本对中国东北早有侵略野心;推行“大陆政策”,意欲“统治全中国”;对中国采取武力与经济并举的侵略手段;中日问题绝没有和平解决的希望。二,张学良对日本侵略东北采取一系列对策反对日本政府干涉中国内政;通过秘密外交策反推翻日本军阀内阁;对日外交完全听命南京政府,与日本的东北铁路交涉则寸步不让;倡导国共合作共同救国;提出唯有抗日才能求得中国统一。三,张学良对日外交思想的失误之处即九一八事变时对日本政府抱有和平幻想,希求事态不扩大;依靠国联外交,制裁日本;寄希望蒋介石领导抗日。但张对日外交观自始至终以抗日为主线,不愧为是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15.
十六大报告关于国际形势和对外工作的论述是邓小平外交思想在新时期的新发展,其内涵丰富深刻,论述精辟全面,它是中国在新世纪外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对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武士道作为日本历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在过往的研究中已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但目前尚未有人对其做历史的区分.考察日本武士道的历史发展和内涵演变,可以清晰地认知日本古典武士道和明治维新以后的武士道存在着巨大的不同.明治以后军国主义提倡的近代武士道,成为奴化日本人民的精神制剂和帝国对外扩张的残忍工具,个体的贵族的武士道变成了全民的大众的武士道.区分古典武士道和近代武士道,并加以研究,可以为分析日本的相关活动找出界定的标准,对于深刻认识武士道在日本当今社会各类组织的运用和衍生,认识日本文化以及日本民族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福泽谕告是近代日本最负盛名、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的《劝学篇》、《文明论概略》、《西洋事情》等启蒙著作,在唤醒日本国民砸碎旧的封建枷锁和向欧美资本主义学习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同时他对中国等近邻国家由批判、蔑视到转向鼓吹侵略,为日本近现代军国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日本近代化的发展方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日本侵入中国大地,南进占领太平洋地区以及建立“大东亚共荣以的构想都可以追溯到福泽的侵略扩张思想.分析研究福泽对中国的认识,对于认识日本近代历史的发展,对于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代日本孔子教阵营参差杂然 ,而且其对孔子教是否是宗教的看法也五花八门。服部宇之吉是近代日本宣扬“孔子教”的代表人物。从他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他提倡孔子教的目的在于护教、护国和辨诬三个方面。他宣扬“孔子教”的出发点是作为文化教育宗旨的“尊孔” ,其后逐步发展到将孔子之教解释成醇化皇道、维护国体的教化工具 ,最终沦为军国主义的鹰犬。服部宇之吉的思想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儒学在近代日本的存在形态和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弘扬主体性是20世纪哲学发展的突出特点。生长在这一时代的毛泽东哲学,不能不深刻打上主体性思想的烙印。虽然在其著述中很少使用“主体”、“主体性”、“客体”这类概念,但主体性问题却是贯穿于整个毛泽东哲学中的实质性思想。如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主体的社会历史性、主体的修养和改造等思想都在其著作中有深刻的表述。  相似文献   

20.
王俊文 《学术论坛》2007,30(12):33-37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准确而深刻地解读列宁的"和平外交"发展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外交事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列宁的"和平外交"发展观进行了阐述即独立自主是"和平外交"思想的前提与基础;和平共处是"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在主线;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是"和平外交"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