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之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生动而独特的表达。中国之治超越了西方理论的“政治现代化”路径,破解了现代化和民主化“悖论”。中国之治遵循了制度与道路的规定性,也重视实践的能动性,以相对灵活、及时有效的关键之策推动改革。中国之治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彰显了大国治理的韧性精神与价值追求。在当今世界,中国之治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理论的有机统一,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新样态,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成长的丰厚土壤。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学术视角,跳出西方话语及逻辑假设,提出和回应时代性、民族性、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还要以世界眼光,从中国发展、中国奇迹、中国之治中提炼出可以与世界分享的哲理、道理、学理,提炼中国之治的核心概念,向世界传播中国之道。  相似文献   

2.
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不仅一举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民主共和国,沉重打击了压迫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而且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对推动中国的社会进步和促进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起到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诞生90年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始终坚定不移的,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如何结合的问题却是在实践中逐步得到解决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本质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都缺乏深刻的了解。延安时代毛泽东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走了一段曲折的路。党在总结教训、拨乱反正之后,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总结历史经验,集中到一点,这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和实践的结合,结合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的理论创新。要理解其创新之处,就必须回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化事业中的理论探索,并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特征,呈现其理论意蕴。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事业长期探索的理论思考。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对中国现代化的理论探索不断深入,最终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使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了鲜明的理论特征,进而体现出其在理论发展、理论批判、理论传播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而且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比较研究方法出发,提出了比较研究方法论原则,并进一步在前人提出的比较管理理论模式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更加综合的比较管理理论模式,尝试为比较管理研究和比较管理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基于这些比较管理理论认识,本文认为现阶段我国开展比较管理研究,推进比较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过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创造了“中国经验”,已经步入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在这种背景下,管理学界需要回答是否存在或形成“中国管理方式”,需要寻求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企业管理基础是什么,需要探寻“‘中国经验’的管理内涵”,在这方面比较管理学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正是大有用武之地,中国比较管理学的春天到了。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辉煌成就与历史经验:坚持人民至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坚持中国道路,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坚持党的领导,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开辟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7.
声音     
《东西南北》2013,(17):9-9
国足唯一可以嘲笑的对象就是中国股市了,要给股市吃点泻立停。美国有事,中国股市跌了;欧洲有事,中国股市跌了;  相似文献   

8.
今天的中国人比起以往任何时候都获取了更好的营养,而且,在中国历史上是以最低的成本获取营养的。与此同时,中国比起以往任何时候都拥有了更多的人口。中国人民在人口剧增的情况下获得了更好的营养,这是以往中国人和外国人认为无法实现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距今已经过去了100年。站在100年后的今天,我们回望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越加能够深刻感悟辛亥革命除旧布新所引发的历史震撼。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证明了革命才是中国救亡图存的人间正道,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现实的历史发展道路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胸怀宽广的历史格局、具有高度历史自觉和进行积极的历史实践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其历史格局中,以世界历史为宏大视野,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其历史自觉中,破除了对历史规律的教条化理解,否认了对历史目的的“历史终结论”式解读,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其历史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为立足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走出了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谋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走出了统筹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演进经历了从极"左"的理论范式到改革的理论范式(或过渡的理论范式),再到当代的理论范式的转变。决定这一转变的是这种理论所置身于其中的全球化环境和实践的转变,以及从事这一实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这种变化的环境和实践的科学判断。面向全球化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范式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董事及董事会既是公司治理的主体,也是公司治理的客体,处于公司治理承上启下最为核心的地位.董事及董事会不可能具有独立性或中立性,这是由每位董事与生俱来的身份差异决定的.现行公司法一味强调董事和董事会的独立性,而相应的董事选举制度设计并不支持董事的独立性要求,致使董事角色错位,严重影响了公司治理的效率.应明确承认不同类型的董事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名选任,并由提名人对被提名人的职务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杨齐福 《唐都学刊》2004,20(1):159-160
为了强化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举行了四届县知事考试。尽管县知事考试的实效不大 ,且依然不能摆脱浓厚的科举残余色彩 ,但它已初步具备现代文官考试的雏形 ,这体现在它有现代性的考试内容以及一整套考试、录取、考核、管理等章程。  相似文献   

17.
加深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实现经济良性发展、积蓄后劲的紧迫要求,也是在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自身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作出的必然选择。要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遵循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的同时,还必须遵循我国自身经济发展规律。具体为: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规律;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大起大落的规律;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规律;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把握引进、消化、吸收和提高创新能力的规律;梯度推移、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律;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最高目的的规律。这些规律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较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其内容更全面,更广泛,更加注重结构的变革和"质"的提高,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因此,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系统工程,必须抓住重点,从七个方面"转轨变型"、总体推进: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从高耗型向节约型转变;从线性型向循环型转变;从守业型向创新型转变;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相似文献   

18.
关四平 《求是学刊》2005,32(6):90-94
作为君臣关系理想模式与良性状态的对立面,唐人小说又有相当的篇幅表现了君忌而臣危这种君臣关系的异化形态.这是道德层面的恶与人性劣根性的丑交叉作用的扭曲表现.唐代士人以小说的艺术形式,从前朝旧事、本朝新事和写实笔法、艺术虚构等多种角度表现之,寄寓了企盼"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再现于当代的文化心理,蕴含着丰厚的思想内涵和超时空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越芬  郜娜 《社科纵横》2010,25(10):120-122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22年,政权由一时强大到失去执政地位,退守台湾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党建的失败是其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从党的建设的角度,通过分析国民党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方面的失败,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侯德仁 《求是学刊》2002,29(5):111-117
清代道咸年间的边疆史地学研究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 ,特别是在内忧外患与时势的激荡下 ,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趋势和新特征。在这一时期 ,中俄边疆史地研究兴起 ;西北边疆史地学空前兴盛 ,并且与蒙元史研究相并发展 ;边疆史地研究中有明显的经世致用目的 ,方法上注重文献考辨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并且 ,此一时期边疆史地研究呈现出的空前的忧患意识和世界性意识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