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论主客体实践自由与美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实践美学将美的发生和美本体仅置于人类社会领域里对待,仅就主体实践自由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不大可能完备地解答美的本质问题.美根源于宇宙自然的本质力量的客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象化即自然化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化,由此而生发出客体实践自由和主体实践自由,产生了自然美和人化美.美的本质实质上就是宇宙自然的非自觉自在的客体实践自由和人类社会的自觉自为的主体实践自由而形成的无限永恒的自由创化.  相似文献   

2.
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的统一就是价值的本质,这个统一是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关系中形成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在能动性作用下的主体在实践关系中认识价值本质的过程。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就是主体在科学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关系促使客体按照主体愿望而满足主体的效应。因而,从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两个维度出发,能够深刻把握价值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两个维度中深刻体现了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的根本特性。  相似文献   

3.
论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与互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个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社会互动的过程,也是理论与实践之间互动与互化的过程。互动引起互化即对象化。实践的对象化,不只是实践客体的观念化,而是一个实践整体即全过程的对象化;理论的对象化,也并不意味着原有理论的对象化,而是在实践中,在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中不断发展着的理论的对象化。必须重视人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与互化过程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必须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这是理论与实践互动与互化规律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三关于“美的规律”客观性论辨诚然,具有审美属性的“对象”客体其审美价值是在审美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但它的表现必然是通过审美的实践。因为美是“对象”客体的“人化”、主体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离开“人化”和“对象化”的审美实践,便无从表现。所以,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前,因为没有作为主体的人的审美实践,也就无所谓“美”,这是无庸置疑的。但从严格意义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考察,在人类出现以前的自然界,具有审美属性的自然客体是存在的。如明月、朝阳、清溪、泉流与鲜花等等,这些具有审美属性的自然客体,也有它们…  相似文献   

5.
借鉴马克思关于主客体的分析,笔者认为虚拟生存主体是主体虚拟化的反映,虚拟客体是由虚拟技术派生和创设出来、以数字化的方式构成的客体对象。虚拟主客体之间主要存在着认识、实践、价值、审美与转换等关系,就虚拟主客体关系的实现机制而言,主体虚拟化是基础、虚拟价值实现的交互开放性是动因,虚拟主体客体的双向对象化是形式,技术权威、法律规范以及道德自律三位一体是约束。  相似文献   

6.
从哲学价值观的观点出发,就人才的自我对象化及其所反映的主体与客体关系进行辨证的论析,在承认他环境因素——组织策略作用的同时,给予青年人才价值转换中的自我实现、自我设计以一席之地,从而对人才自身主体地位的能动作用予以揭示,不能不说是人才科学的一项应有任务,同时也不失为新时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7.
人的个性     
1.关于个性的哲学理解人和人的个性都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哲学所理解的个性同其他学科(例如心理学)所理解的个性应当有所不同。当代的心理学家通常把个性理解为:使这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一生理特征的有机结合,并从个体心理过程去探讨个体的作为心理特征的个性的形成。在个性问题上哲学思维区别于心理学之处在于:它应当从把握普遍性的角度去关注特殊,所以哲学把人的个性理解为主体性的个体表现。个性是个体主体性的论证: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转化为自己意识的对象,实现了主体向客体的转化。人通过这一主客体分化而使自己二重化,使实践活动表现为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的辩证运动:人的本质力量向客体存在形式的转化(对象化)客体、客观对象(包括前人活动成果)向主体活动形式转化,使主体获得新的素质、特征和能力(非对象化)。  相似文献   

8.
理解美的本质 ,必须防止割裂人与现实、主体与客体、人的本质力量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辩证关系 ,将美的本质问题根植于人类社会的实践基础之上 ,由此入手探求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真正科学地解析美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理论剖析了把学生看作教学实践中的完全意义上的主体和纯粹的客体两种观点及由此带来的教学中的弊端。主张学生是教学实践中的生成主体,并提出了学生具有成为主体的潜质、教学实践过程就是可能的主体向现实的主体的生成过程、学生的对象化实践活动是以实习为形式并具有尝试性的特征的根据和理由。  相似文献   

10.
当传统教育理论中的主体—客体两极化模式转变为交往中的主体与作为中介的客体的辩证的互动模式,即主体—客体—主体模式时,教学主体开始了从单一形式向交往实践观中的复合形式的转向。与此同时,教学客体也要相应地发生转变,但受到自身特殊规律的制约,教学客体呈现为文本客体和关系客体两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价值一直是经济学范畴的概念。直到19世纪后期,一些哲学家开始探讨哲学价值问题。截至目前,价值作为哲学问题,在中西方哲学历史上对它的界定也是不同的。马克思提出的科学实践观被看作是哲学发展的里程碑。在科学实践观视域下,价值本质上在实践中产生,是在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相互作用下,以主体自身尺度为衡量标准,客体属性满足主体现实及其未来需要而产生的质态。  相似文献   

12.
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是认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正确地解决了主客体的本质和属性问题.主体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理性属性;客体具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和三个基本属性即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具有三个不同层次即认识关系、实践关系和价值关系.要从主、客体的内在联系中把握它们之间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实践转向与美学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文科学的美学,从实践转向的角度来看,其逻辑起点是人类社会实践,而人的存在只是美学的出发点。对应着实践结构的物质交换层、意识作用层、价值评估层、美学的逻辑结构应该包含着自然客体逻辑,即合规律性逻辑;人类主体逻辑,即合目的性逻辑;主客体关系逻辑,即审美间性逻辑。对应着实践类型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美学的逻辑构成应该包含着物象逻辑,即感性形式逻辑;意象逻辑,即知性形式逻辑;形象逻辑,即理性形式逻辑。对应着实践的受动和主动相统一过程,物质和精神相统一过程,共时性和历时性相统一过程,美学的逻辑过程应该包括意向性活动逻辑,即对象化逻辑;超越性活动逻辑,即符号化逻辑;时空性活动逻辑,即真实化逻辑。美学的逻辑力量就在于实践的建构功能、转化功能、解构功能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目前高校德育主体性困惑主要表现为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异化、德育客体的反主体化和德育客体的非客体化。自媒体的出现,为高校德育走出主体性困惑提供了发展机遇。它不仅有利于德育主体客体化、德育客体主体化,而且有利于德育主客体交互主体化。面对高校德育主体性困惑,德育工作者应利用自媒体搭建德育交互主体性平台,有效发挥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充分挖掘德育客体的主体性,不断形成德育共同主体性,以有效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论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在审判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在审判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法学界长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 ,把法律真实和客观真实的任一方面作为案件审理的惟一依据都是失之偏颇的。因为 ,客观真实是源、是本质、是决定因素 ,法律真实是流、是现象、是被决定因素 ;客观真实是法官追寻的终极目标 ,而法律真实是法官追寻终极目标的桥梁。就此而言 ,在审判实践中我们既要反对只重视法律真实的证据化倾向 ,又要反对只重视客观真实而忽视法律真实的客观化倾向  相似文献   

16.
从“对象化活动”到“实践”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性概念,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实践概念的认识却并不科学,并不完整。马克思早期使用了对象化活动,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以实践概念的全面展开为标志的,因此,有必要比较这两个概念的异同点,揭示马克思从对象化活动走向实践概念的内在逻辑,这样才能准确而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并且科学把握唯物史观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与译介研究:学科的分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与比较文学中的译介研究是相关但是并不相同的学科,文学翻译学应当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以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而比较文学中的译介学是是以与翻译活动相关的文化活动为主要对象的比较研究,所以它是具有更为广泛内容的学科分支。二者在研究范围、主客体关系、方法与手段方面有本质不同。比较文学并不排斥翻译研究,但是只是相邻与相关学科,不可能取代比较文学中的译介研究。  相似文献   

18.
自然美论     
自然美是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客体对立统一的理想关系在自然领域中的感性显现 ,是理想化的自然形式。它的感性形式作为具有象征性、符号性的理想形式 ,特别鲜明突出 ,而其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却比较潜在、宽泛和朦胧。未经劳动实践改造过的自然物所以具有美的属性 ,仍然与以理想为核心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关 ,这种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认识性实践活动和选择性实践活动。而且 ,这些实践活动都合于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理想要求 ,合于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9.
论实践创新     
颜晓峰 《南都学坛》2002,22(4):80-86
创新属于实践领域的活动,实践是创新的发生前提,创新是实践的本性与精髓。实践创新是现实化、对象化了的创造,是对未知与未行领域的开拓。实践创新可以因设计而起,也可以由演化而成。实践创新的对象化形式有物化的新产品、制度化的新关系、主体化的新行为。实践创新是与作为主体的人与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效果具有二重性,人对这种力量的利用和引导还不能达到完善与完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