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两伊战争是中伊关系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两伊战争对伊朗而言是惨痛的经历,对中国而言是恢复中伊两国友好关系的重要契机。两伊战争期间,伊朗在初期实行非理性的外交使之陷入国际孤立,其后由于战争的艰苦环境迫使伊朗改变对外政策,尝试改善与各国的关系。与此同时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新时期,以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关系,尤其重视与战略上对自身有重要意义的伊朗的关系。该时期中伊两国关系从一开始的冷淡甚至敌对逐渐走向深化合作。其原因除了两国文明的共同性及历史传统之外,还在于两国利益的契合点与互相需求:伊朗在国际孤立的困境迫使其需要外胄的支持,在联合国上为其说话,战争环境下对进口武器弹药的需求,冷战格局_对抗美苏霸权的考量;中国认为伊朗地缘政治对本国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拥有独立的经济体系和国防3-业可以满足伊朗需求,中国平等互利的交往原则更合伊朗心意。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苏关系的演变与苏德战争有着紧密的联系.苏德战争爆发之前,由于苏联极需避免两线战争,全力西顾,日本亦有避免转入可能发生的苏德战争以确保南进之暂时考虑,两国通过谈判缔约使关系得到了改善.苏德战争形势的发展打破了日本待机北进的计划,日苏关系虽受到动摇却未陷入破裂.苏德战争的根本转折,导致日本在日苏关系中陷入被动的外交地位,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创造了前提.  相似文献   

3.
苏联在战后初期出于恢复经济和巩固在东欧战争成果的策略需要 ,一度表示出继续与西方合作的愿望和姿态。但同时又固守僵化的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理论 ,战争和革命仍是苏联最关心的问题。这种自相矛盾的外交政策在实践中产生了加深苏联与西方相互敌视的后果 ,促进了冷战局面的到来。马歇尔计划后 ,苏联走上一味与西方对抗的道路。情报局和经互会的建立 ,苏联取得了表面的胜利 ,但失去了改革原有的模式及与世界市场沟通的机遇 ,使原有的畸型经济模式更加膨胀 ,最终成为冷战的输家。  相似文献   

4.
1970年代初,苏联对埃及的军事援助问题成为影响苏埃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由于美苏缓和、苏联与萨达特对在处理阿以争端理念上的分歧等方面的原因,苏联对埃及采取了保守的军事援助措施,并将援助承诺一再搁置,这引起了萨达特对苏联的不满,进而导致了苏埃关系的恶化.苏联对埃及的军事援助政策,是使苏埃关系走向破裂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对苏埃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十月战争后,美国和埃及复交,而苏埃关系逐步走向终结,美国有效地防止了苏联势力在中东的进一步渗透.  相似文献   

5.
阿富汗虽然是一个落后的内陆山国,但一直是大国角逐的重要场所。冷战初期,苏联和美国以提供经济援助的方式在阿富汗展开争夺;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美国支持阿富汗抵抗力量,双方在阿富汗进行了“代理人”战争。冷战结束后,随着中亚五国的独立,阿富汗地缘政治地位进一步上升。“9.11”事件后,美国发动了阿富汗反恐战争。此后,美国主导了阿富汗的重建,并乘机实现了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阿富汗已经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不可或缺的棋子。  相似文献   

6.
苏联的卫国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卫国战争的胜利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苏联国民经济的战时改组,迅速把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使其能充分地调动人力、物力、资源进行战争,是战争胜利具有特殊意义的因素。本文着重谈谈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国民经济的改组问题。一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动用了几乎整个欧洲大陆的人力和物力,利用早已开动了的战争机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之初至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的全球战略重点是遏制苏联势力在欧亚地区扩张,表现在对待新中国问题上就是设法阻止中苏接近,离间中苏关系。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当权者错误的判断导致错误的战争。其后,美国利用其战后膨胀起来的军事、经济优势,对新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遏制,公开与中国人民为敌。  相似文献   

8.
2001年“911”袭击发生后,华盛顿认为中东某些国家独裁专制的政治制度是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于是高举“反恐”大旗,接连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并加大了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特别是核武器扩散的遏制.德黑兰对这两场战争分别做出部分配合支持和强烈反对的不同反应.高举反恐大旗的华盛顿对伊朗的核发展也疑虑重重,认为伊朗此举是对地区安全的挑战,基于此种认识,华盛顿在伊朗核问题上对德黑兰实施了强力遏制政策,这也使得美伊对抗加剧,“伊朗核危机”生成.不管是美国乔治·W·布什总统时期,还是奥巴马任职以来,美国伊朗对抗一直在延续,但是华盛顿已经越来越不倾向于以战争的方式推翻伊朗现政权.  相似文献   

9.
苏联的卫国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总体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为了战胜法西 斯建立了苏军最高统帅部,它是当时苏联转向战争体制中各机关的中枢。最高统帅部富有权威和成效的组织 和指挥,对于苏联军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战后初期,美国对如何保障韩国的安全出现了前后迥异的政策阶段。在朝鲜战争之前,美国出于遏制苏联的战略需要和对韩国价值的评估,实行军事脱身的政策。而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遏制战略和韩国价值重新界定,转行军事介入政策。在这变化背后隐藏的是美国维护自身霸权和掌控韩国防务的私利之心,在理论上反应出美国在“中间地带”的冷战政策和美韩同盟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苏德战争爆发,开辟第二战场成为盟国的共识.战争中丘吉尔一味推行地中海战略与斯大林要求尽快开辟第二战场南辕北辙,争论由此而不断,在利弊权衡上双方的心里都经历过转化;苏联据实谴责英国为地中海战略肆意拖延第二战场,就质疑是否具备尽快实现第二战场的条件问题,虽然从军备上、军事形势上、军事地理上言之成理,然而难以否认后勤准备不足所带来的难题;指责地中海战场未能起到第二战场的作用也过于苛刻;而称拖延的目的是希望苏、德双方在战争中相互厮杀从中渔利,显然不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为大英帝国的利益是丘吉尔的出发点和根本利益所在.  相似文献   

12.
冷战时期美苏博弈中东石油及其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期间 ,美国和原苏联展开了对中东石油的博弈。 2 0世纪 6 0~ 70年代 ,苏联打入美国中东石油势力范围 ,但未能动摇美国石油财团的优势地位 ;“两伊战争”期间 ,美苏不同程度地对战争施加影响 ,美国不仅遏制住“两伊”争霸海湾的企图 ,而且通过压低油价的战略从经济上拖垮了苏联 ;2 0世纪 90年代初 ,美国借助海湾战争和苏联的解体最终实现了中东石油霸权。回顾和反思美苏争霸中东石油的过程与结局 ,能够获得有关中国石油安全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
苏伊士运河危机不仅影响到美英整体外交关系,也对两国的核关系造成了不利影响。与此同时,苏联在核领域的重大进展对美国与欧洲盟友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为此,美国正式将雷神导弹纳入美英谈判议程之中。在英部署雷神导弹不仅有助于安抚英国因苏伊士运河危机对美国产生的愤怒情绪,而且还有助于威慑苏联,这是美国北约核化计划的重要一环。英国支持美国在其本土部署导弹,但在使用导弹协商权问题上两国存在某些矛盾与摩擦。  相似文献   

1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爆发前,英国成为欧洲唯一抵抗德意法西斯的国家。与英国本土保卫战有密切关联的地中海地区构成了英国在二战初期抵御德国和意大利的重要战线。针对德国对地中海地区的图谋,英国通过政治、军事和外交的努力,最终维系了后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以外的又一重要战场。  相似文献   

15.
综观苏联政府在抗战前期积极援华实际过程 ,其积极援华的原因有五 :一是苏联面临着严峻的战争总形势 ;二是远东形势日趋严重 ;三是苏联所面临的国内环境 ;四是以援华为先决条件 ,防止蒋介石政府对日妥协和反共情绪的增长 ;五是以援华抗战为苏日谈判的重要条件 ,迫使日本彻底放弃其“北进”计划。  相似文献   

16.
苏俄建国以后,苏俄为苏美关系正常化进行了努力,但美国对苏采取了不承认政策,而且美国为两国建立外交关系设置了重重障碍,也由于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以及苏俄政府自身的因素,从而使得双方在16年里没有能就建交问题达成一致。除了以上的主观因素外,还存在着因两国经济实力的变化而导致两国未能建交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7.
二战结束在即,在内外交困的情势之下,铃木内阁上台。在结束战争的方式上,日本寄希望于通过苏联从中斡旋达到体面的求和,以东乡茂德为首的主和派由此而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先是通过与苏联驻日大使马立克的接触表达日本政府意欲通过苏联调停的意向,后又有意派遣特使赴苏联代表天皇和苏联谈判,准备以大幅度领土利益上的舍却为代价,换取苏联的居间中立,不参加对日作战。苏联早在雅尔塔会议时期间,已经得到罗斯福若干承诺,并答应美英两国欧洲战事结束后将在远东战场上对日作战。最终,8月8日苏联对日的一纸宣战书,使日本对其寄予的希望成为泡影。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日本问题经常吸引苏、美、英三大国的注意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英国曾要求苏联立即参加远东战争 ,美国政府则希望 ,依靠苏联的帮助大大减轻自身在对日战争中的负担和损失。经过德黑兰、雅尔塔会议上的长期讨论 ,三大国首脑最终就苏联参加对日战争问题达成了协议。苏联于 1 945年 8月对日宣战 ,并在战后扩大了它在远东的影响。二战结束至今已 55年 ,然而苏日两国有关千岛群岛的领土争论却遗留至今 ,并成为俄日两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毛泽东统一战线中联合英美的思想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但始终围绕着一个目标即国家利益;在这一过程中其现实主义因素得以加强。联合苏联的思想则是一贯的,但其影响因素较复杂;正是在中共与苏联的复杂统战关系中磨练了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品质。在国家利益日益被毛泽东奉为构想统战外交战略之圭(?)的前提下,意识形态虽一直在起着一定的作用,相互关系却发生了变化,最终实现了中共真正意义上的外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