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个乡土作家的生命之根总是深扎在他出生的乡土里,也就是将自己的生命同乡土的自然界与人生世界同化。二十岁以前的沈从文所经历的人生历程,就正是这生命与乡土同化的过程。从人的个体生命发展历史来看,人对于客观世界的接触与了解,都是首先从自然领域开始而后进入社会领域的。因此,童年时代的世界主要是自然世界。正是在这里表  相似文献   

2.
论生存教育是生命价值回归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存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础,是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的关键,它将生命教育所赋予的生命价值引向生存领域,通过生存领域的实践,具体转向生活领域,从而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与本旨.在这个过程中,生存教育不仅是生命价值导向,也是回归生命价值本源的桥梁,是生活在迷惘世界中的人们探寻生命价值本源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老年失智症是近年来医学人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老年失智者作为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给人类学长期关注的人格与生命等基本理论命题提出了挑战,即如何从本体论去理解、从方法论上去体验这种新的生命形式?本文通过对人类学相关诊所民族志和照料民族志的评述,指出老年失智症所揭示的不仅仅是老年人照料和护理等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问题,它更多提供给人类学家一个审视诸如人格、认知、识别、承认与照料政治等一系列人类学相关概念的独特视角。同时,对老年失智症的民族志田野研究的相关成果也极大丰富了当下人类学界"本体论回归"浪潮的经验性知识,将人类学对记忆的讨论从公共领域,集体记忆扩展至人类的认知领域,最终体现出人类学之科学与人文兼容的学科特质。  相似文献   

4.
文化生命的理论架构和文化生命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先秦儒家文化哲学的生命所在。在先秦儒家的思想符号世界里,人的生命形态首先表现为一种文化生命形态,它与外在的自然生命水乳交融,共同完成理想生命的建构,这就是孔子的"文质彬彬、孟子的"践形"和荀子的"性伪合"。先秦儒家对人的生命的文化安顿开辟了一个极具魅力的精神领域:人的心灵世界和价值世界,它从根源处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和文化精神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性别”是一个逐渐被认可的研究视角,泰勒斯及其哲学则是一段需要重新解读的历史。从性别角度分析“水是原则”命题我们可以看到,理性力量和生命本能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存在,是哲学构成的特征。所以,生命本能和生存意志是哲学史研究中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狂欢与时间有本质性关系,而隐逸文化是一种空间文化,时空选择的不同造就它们不同的文化特质,但从理想的角度来看,它们都在开拓生命延伸的自由领域.虽然由于时空的限制,它们所建构的自由王国是乌托邦式的,但因为表现了生命的自由本质,它们作为生命实践都具有积极而真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美学家阿甘本提出并系统论述了文学批评概念——姿态。阿甘本的姿态论思想存在着由美学向生命政治以及生命诗学转变的潜在线索。在美学领域,阿甘本把姿态置于语言范畴,认为姿态是一种始源性的语言与交流方式;过渡到生命政治领域,他则从近代资产阶级"丧失姿态"并"不断沦为姿态的命运"的意义上,认为这引发了一种人类的景观化过程。最终,阿甘本倡导以生命诗学拯救姿态丢失后所造成的去主体化命运,从而"复魅"经验世界,实现人之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8.
美学创立以来,中外美学家一直试图给美下一个定义,由于美本身的不确定性,没有一种概念能够解释人类的全部审美话动,因此对美的本质的注释成为美学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从千差万异的审美活动中,从人的生命本体的角度阐释了美的定义,认为美是生命本体的现实性合理超越,美感就是这种对生命本体的超越感。尽管人的生命本体千差万别,但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当一事物合理地超越了它的现实性,美就产生了。  相似文献   

9.
卫生新闻摄影是新闻摄影的一个重要领域。卫生新闻摄影实质上就是对人类生存条件与生存状态的图片表述,它是用形象来表述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摄影家的想法比技法更重要。  相似文献   

10.
从历时的研究和教学的工作体验中,总结出研究的方向性和不断开拓学术领域超越自我的重要历程。尊重学术研究的规律,深入地把握史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是学术腾飞的生命。  相似文献   

11.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在孜孜求生的过程里,也不断地追求避死,乃至于渴望永生不朽.古老的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等世界各大文明系统都有着不同的企望永生不死的观念和一些实际的操作.从生死哲学的角度来看,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追求的永生,都要通过"死"这一桥梁,唯有中国道教求取的是此"生"此"身"的不朽.这一点与现代"克隆"技术所可能提供的超越死亡之路有相吻合的地方.某种程度的"不死之人"终于要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实现,这确实是21世纪和未来的年代里最最激动人心的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12.
自由问题是庄子哲学的根本问题 ,庄子创造性地构思为“物化”自由论 :通过达观中的体悟理解生命的本质 ,从心态的建设入手处理生死情节 ,进而通过审美超越的方式塑造自然主义的自由境界。“物化”自由论对传统的思维方式 ,尤其是艺术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哲学的角度对“物化”自由论进行解读 ,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命与生死问题是人生哲学的重要问题。先秦诸子对命都非常关注,庄子亦然。而关于生死问题,则尤为庄子所重视,因为它是庄子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庄子对命与生死均抱着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守个体精神的自由、自在与心性的宁静和淡泊,庄子把精神的自由、自在与心性的宁静和淡泊看得比其他一切都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对儒、道、佛的 "生死哲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考察与"另类"解读,并得出结论儒家是"社会化"的生死哲学,强调"入世"作为,其对生死的基本态度是"仰视"之,对生死之认识有着极深的"唯物主义"情结;道家是"自然化"的生死哲学,强调"合世"而行,其对生死的基本态度是"平视"之,所用的认识论具"唯识主义"色彩;佛教则是"宗教化"的生死哲学,强调"出世"超越,其对生死的基本态度是"俯视"之,用完全彻底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相似文献   

15.
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生死观也显示出不同的内蕴。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的生死观颇具代表性,儒家主要从生的角度看待生命,是一种入世的生死观;道家强调顺其自然,是自然之道生死观。而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主要是从终极(即死亡)的角度看待生命的,故而不同的路向便折射出中西方生死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生死观贯穿《庄子》全书,是其核心理论之一.身死心不死、齐万物与等生死、天人合一与县解、人间世与不枉死是构成《庄子》生死观的四个有机命题.这四个命题不仅澄清了《庄子》生死观的内在理路,也显示了《庄子》生死观的社会成因.  相似文献   

17.
庄子与叔本华之死亡智慧,源于人类的生命意志,人类在此无论如何终归逃不脱人生大限。人在彼岸世界,凭藉着"灵魂"与"气"之氤氲,导引出庄子生死轮回观的真谛;叔本华则用自然不灭原理来证明人类的不灭性(轮回)。世界作为个体有生有死,但是我们人这个类、这个物种、这个理念却是永远不灭的。文章讨论了庄子与叔本华以不同的方式和跨越时空的死亡理解与诠释。  相似文献   

18.
以孔子、庄子为代表的先秦儒道哲学的立论方式是"向死而生",即面对鬼神的不可靠、不可知,在实用理性的观照下,以彻底的悲剧意识为动力,建立起超越生死的哲学体系。"未知生,焉知死",将鬼神、死亡等只能在理论上悬置的问题在践行中加以解决,斩断了鬼神、死亡与人的价值建立之间的联系;"朝闻道,夕死可矣"将人的全部价值限定于"闻道",从而超越了死亡;"不怨天,不尤人",剪除了外在因素,建立起人的自足性;"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把人的目的最终着落在虚灵的"天命"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面对人的有限性建立起的审美人生。这些都是在"哲学突破"时期先秦思想面对理性的限度时做出的"向死而生"的转向,与海德格尔的"为死而在"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9.
道家生死观主要涵盖了贵生乐死、生死必然、生死自然、生死气化、生死齐同、不死不生等系列理论。其中流贯着道家对个体生命的理性执著和对死亡困境的精神解脱。道家生死观对现代人建立系统的生死哲学和科学的生死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孔子和子贡论"生无所息"的典故见于《荀子》《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列子》等文献,这些文献可以比较清晰地勾勒出孔子的人生哲学和生死智慧。君子下学而上达,修己以安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儒家"内圣外王"的伟大理想注定了儒者的一生任重而道远,须弘毅刚健、自强不息。有生必有死,面临死亡,君子不会感到恐惧和不安;死亡是对宇宙大化的回归,儒者一生发奋以有为,只有到死才能得到最终的休息,君子在死亡面前从容而坦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