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卷帙浩繁的古典诗歌中,以抒发怀乡感慨为题材的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怀乡诗句,如“不我以归,忧心有忡”(《邶风·击鼓》)、“王事靡,维嗣我日”(《小雅·杕杜》)。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及以后各代的民间歌谣中,这类怀乡诗也是屡见不鲜,如汉乐府中的《悲歌》、《古歌》,北朝乐府中的《紫骝马歌》、《琅琊王歌》等等。在文人诗作中,怀乡之作更是比比皆是,如《离骚》中有“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之语,  相似文献   

2.
意象,是诗歌生命的细胞,也是中国传统诗歌最鲜明的民族品格。中国古代意象诗有广义、狭义之分,从狭义而言,我认为,只有以个体主体性为内核,以抒情性主观化意象为表征,并造成主题多义或审美上的朦胧美感效应的诗歌,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意象诗。①本文试图把封建社会作为一个时代整体,从宏观上概述中国古代意象诗的共同价值取向。一、回归诗歌本体本体,即存在自身最真实、最根本的实体,而现象只是本体的表现,不是本体自身。西方现代较流行的文学本体论,就是研究文学这个事物的最真实的实体。关于文学本体的认识,现代西方有两…  相似文献   

3.
“诗缘情以绮靡”,自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首次提出这一命题后,抒情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被肯定了下来。确实,纵观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实践,无论《诗经》、《楚辞》,抑或建安、太康诗歌,都是诗人抒发情感、吟咏性情之作。在这些创作中,诗人是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客观世界,而不是用概念去分析、判断客观世界。正因为如此,诗歌才成其为诗歌,诗歌才具有了它自身的特征和价值。但是,世间的事物总是复杂的,它们既有区别和对立的关系,也有联系、依存的关系,诗人在抒发主观感情的同时,又包含着对客观生活的分析和判断,这主要表现在:一、诗人的感情是基于对客观生活理解和认识产生的,而这理解认识的过程本身,就是分析和判断的理性思维过程;二、  相似文献   

4.
晚唐的怀乡诗,在诗人的数量和诗歌的数量上都多于初唐、盛唐和中唐各个时期。此期怀乡诗继承了中唐时期写实性的创作取向,并把它发扬光大,更加接近对平凡、衰微的人生抒写,更能真实地展现下层寒士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透现出士人由渴望建功立业到雄心壮志泯灭的痛苦心路历程;在情感基调上,明朗、昂扬的情思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感伤、悲痛和无奈。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怀乡诗的兴盛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有现象。本文从怀乡主题的角度入手,对杜甫人生四个阶段的怀乡诗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并进一步探讨了杜甫人生四个阶段怀乡诗的不同内涵及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怀乡诗凝聚着中国文化的特性,抒发了中国诗人共通的文化情怀,深具人文精神。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和平安静的生活向往;家国通一的志士情怀;温馨淳美的人伦情味。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古是一个文章的国度。三千年文明史册上,激荡着流动不居的文章的金波玉液。这种文章的流波在未曾中断的文化传统中海纳百川般地融汇壮大。殷周文化初萌期的诗文新葩,春秋大争鸣时期的群文竞驰,汉帝国声威气魄结出的文章风流,唐王朝空前鼎盛带来的诗文并茂,宋词元曲的波峰叠起,明清小说的璀灿成就,都是中华文化所结出的光照环宇的文章之果。千年垒积,百代创举,使中国文章之库汗牛充栋,玲琅满目。 然而,中国传统文章的实绩,几乎都凝滞在人文意识的层面,其基本的价值取向朝着 “求善——求治”的方位倾斜。我们有必要站在时代精神和科学思维的高度,用文化的历史的目光对这种价值取向予以评说。  相似文献   

8.
《台湾爱国怀乡诗词选》(巴楚编,北京时事出版社出版),选了张大千先生两首七绝诗,《小影附诗二绝》。编者附注;“此诗是写在一张照片上,遥寄其长夫人的。”张大千先生是画坛巨擘,诗也写得好。但这两首诗却选辑不当。笔者手上有一本1948年出版的《人文艺刊》,内有一篇《张大千的艳诗》,就是专门介绍这两首诗的。据该文介绍,张大千在抗日战争前曾旅游朝鲜,与一朝鲜女子春红  相似文献   

9.
<正>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人之多,诗歌之富,均为世界所罕见。我国现存的各个时代的诗歌,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差异,在艺术风格上也各有特点。豪放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在诗中影响较大,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谓豪,乃豪杰与豪迈之豪;所谓放,乃推放与奔放之放。故一切抒发壮怀,表现出英雄气概,画面雄伟,气魄浩大而感情奔放的诗篇,均可称之为豪放诗。因为豪放诗通常与积极向上豪迈乐观的精神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民建功立业战胜邪恶势力的要求,故在艺术上常常起到悚顽起懦,鼓舞和振奋人心的作用。下面就豪放诗在艺术上的感人力量和鼓舞教育作用,试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0.
宣传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价值观及价值取向对全社会的价值主体有着强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因而宣传干部价值取向是否正确就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正确的价值导向要求宣传干部进行价值取向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纯诗"究竟是什么?尽管不少人一再提及它,但时至今日,似乎尚未有人给它以明确的内涵界定.突出的意见有三种:公刘从诗与政治关系的视角出发,认为淡化政治,和政治保持距离,是一种纯诗.老木则声称:"我还不是一个纯诗主义者,也不是一个标准的形式主义者".纯诗似乎意味着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的诗歌.晓渡指出纯诗是一个诗歌美学命题.  相似文献   

12.
母性崇拜与古代文士的审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性崇拜是指女始祖崇拜和女阴崇拜 ,它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这种文化意识以渗透的方式影响了中国核心文化——儒道文化的建构 ,并作为一种文化因子积淀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不仅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使中国文化呈现出独特的人文特质。致使以柔为美成为中国古代文士的审美价值取向之一。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古代隐士的价值取向及其社会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翼鹏 《学术论坛》2002,(5):110-113
隐士具备出仕为宦的素质 ,却主动疏离政治 ,隐居求志 ,成为具有特定道德价值意义的象征符号。隐士蔑视权威、不事王侯的独立人格 ,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骨气节操以及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个性魅力与世俗的道德理想相契合。在世人的追慕与追捧下 ,隐士独树一帜的道德价值形象深入世俗观念世界 ;世人对隐士的接纳与认同 ,也就使隐士具有了独特的道德整合与社会安全阀功能。  相似文献   

14.
送别诗略论     
关于送别诗,有的选家认为只有送别亲友远行的诗作才是送别诗,有的则将留别的诗作也包括进来。其实,既然有送别,就自然有送者写诗赠别,行者留诗致意,遣抒的都是别离之情。这是一个事件的两个方面,倘是割裂开来,很多有意义的东西就不能相互参照发明了,很多有质的共性的东西也不能得到整合分析。因此,无论“送”诗也好,“别”诗也好,都应视作送别诗。此外,还有一种以送别之题来抒写胸臆或进行纯粹艺术创作的诗,数量不多,亦应归入此类。在世界各民族的古典时代,大概没有哪一个国家有像中国这样发达丰富的送别诗。然而,送别是任…  相似文献   

15.
略论刘古愚的诗周培贞,邓天源刘古愚①到了晚年才写诗。据《年谱》载,最早的《山居述怀》作于1899年,即戊戌变法的第二年,离去世也不过4年时间。由于"性耻文人"和"诗本余事"的缘故,他一生有于诗无缘的可能;戊戌事变的牵累触发、韵文富于传达内心世界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义利之辨”和利义取向──略论经济行为人的价值取向李立华(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将逐步地使人们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发生变革:一方面,人们的生产活动将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需要公平的竞争规则;另一方面人们的交换将以交易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呼唤互惠...  相似文献   

17.
唐代律诗的审美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律诗本体论研究出发,根据接受美学原理,本文探讨了唐代律诗的审美取向。在常说的音乐美、结构美、语言美中寻找到了新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闺怨诗,顾名思义,是反映闺中妇女离愁别怨的诗,闰怨是诗歌中的古老题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可一直追溯到先秦时代。《诗经》中的《伯兮》、《君子于役》,《殷其雷》、《雄雉》、《小戎》、《采绿》、《晨风》、《白华》等诗篇,都是写闺人思今远出在外的丈夫的怨望,可算是最早的闺怨诗了。产生于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明月何皎皎》、《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孟冬寒气至》等,都是以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余光中的评论分析了他的"性爱诗"的内容、类型和创作心态,并以近代以来中西爱情文学处理"情欲"的分野为文化背景,揭示了余光中"性爱诗"在当代诗坛的积极意义与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在三千年来的中国文学史上,特别是诗歌史上,唐代的诗歌特放异彩,占据了最光辉的一个篇章,它继承并超过了《三百篇》和汉、魏、六朝。但唐代三百余年之后,宋、元、明、清的旧体诗歌(专指古、近体诗)却是由盛变衰,不复能如唐诗之辉煌灿烂了。唐诗是继齐、梁、陈、隋长期绮靡宫体诗风之后,在唐王朝前期政治安定,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