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全球化时代的趋同性也提出了文化多元性的问题.这就迫使我们回答:古代文化经典是否可以,以及如何充当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的精神资源?2004年的读经讨论使得文化保守主义浮出水面,但也暴露出当代中国知识界将对于经典的文化正当性偷换为政治正当性,而后者很难具备完整的文化自我认同的作用.我们所考虑的经典,应该不仅仅是政治经典,而是应该包含所有的文化经典.这些经典作为传布古代生活形式的一种载体,是现代性的他者,是特殊的民族身份,但也具有普世价值.而将其普世价值发掘出来,又必然是一种根据经典文本内在结构规则的新的发明.这一意义上的文化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必然处于一种相互竞争、相互斗争、相互对话的博弈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2.
核心价值是引领公民公共生活的政治文化,植根于公共理性,集中反映了政治生活的核心理念和伦理价值;核心价值是描述性与建构性的政治性公共文化体系,它的形成以公民的自我认同、群体认同和国家认同为基础;在对于以核心价值为灵魂的政治文化认同中,公民找到自我的政治归属感,并且认识、理解自我对于公共生活的责任与义务,这种对于政治生活的认同,也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旨就在于为公民认同搭建合法性平台,引领人们超越私人领域的限制进入公共生活,成为具有公共道德的良好公民,在此基础上进而真正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特别是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社会,文化群体是否及如何在政治中得到承认,已成为当今民主政治议程中最为突出和不断争论的问题.查尔斯·泰勒在区分个人身份认同和群体身份认同的基础上,提出文化平等和公共交往的策略,试图通过一种寓于对话和交往之中的“承认政治”,调和高扬普遍主义的自由主义与倡导特殊主义的差异政治之间的紧张关系,为自由社会的制度设计寻找一条自我救赎的理论路径.泰勒的承认政治预示了后权利时代公民认同和文化正义对于政治团结的重要,开启了全球化背景下有关社会正义的规范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间的冲撞、竞争与融合,使各少数民族文化面临严重的消解风险。出于一种文化自救和族群身份认同的需要,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以重述历史方式确证自我民族文化特质。由于对抗性书写立场和二元式思维,历史叙事陷入"怀旧"性身份政治之中。考察这一现象的知识谱系及其意识形态,是阐释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多重价值空间的必要视角,也是观察这种书写现象基本走向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文化认同既是一种个体认同,也是一种社会认同,是个体获得文化群体的"我们感"的途径和过程,而家庭教育在儿童个体社会化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维吾尔族父母家庭教育观念中的文化认同问题进行探究时,发现维吾尔族家长的教育观念在接受主流文化的同时,他们也在主动地对本民族文化进行自觉改造、自我觉醒与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女性性爱书写从集体记忆中剥离出来,叙述女性自我的历史,对男性文本中的强大叙述进行颠覆,解构男权神话.女作家们以及她们笔下的女性清醒地意识到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制,必然寻求自我救赎,提出了文化突围的可能性.但在突围的同时却陷入另一种困境:对男性的依附与对男权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是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一体两面,对其关系的不同理解形塑了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两种知识传统——"国家认同"和"认同政治"。强化同一性的国家认同传统彰显了政治认同相较于文化认同的高层次地位和主导作用,推崇差异性的认同政治传统则突出了文化认同的相对主义立场及其优先性。这两种知识传统虽思想主张各异,但都秉持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二元分立的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的缺陷在于:既无法准确把握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本质,同时对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关系认识不足。在其现实性上,对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解必须扬弃这一分析框架所固有的个体视域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视域融合中实现民族共同体认同追寻意义和确立归属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的话     
在近代韩国历史中,"檀君朝鲜"与"箕子朝鲜"的塑造与嬗变,总让人想起近代中国有关"黄帝"的追根溯源.通过对民族源头传说的叙述,凸显文化认同的象征,"寻根"常常是近代民族国家建构中的常见现象,并不仅仅是在韩国与中国.在愈来愈"全球化"或"趋同化"的世界中,强化甚至神化族群始祖,叙述或想象古老而伟大的历史源流,总是建构自我文化认同乃至政治认同的惯用方法.  相似文献   

9.
认同是教育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基础。在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依赖的政治权威性和道德优越感受到多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陷入认同困境。从价值观、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以香港德育和国民教育事件为例,提出用文化认同明确自我的"根",从而消弭政治认同困境,渐进式实现港人对"德育和国民教育"的接纳,进而达到港人国民身份认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人们为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的多元文化主义叫好的时候,经常忽略多元文化主义背后的陷阱和问题,"多元文化主义"并不等于"多元文化的"。以移民流散文化为例,多元文化主义并非是协调少数族群和主流族群的政治策略法宝,这是因为多元文化主义本身就充满悖论,即它的"认同政治"和"差异政治","认同政治"和"差异政治"促使主流文化在对待移民文化方面因文化本身的差异性及对认同性认识的不同而无法协调。因此,世界主义可以作为超越多元文化主义的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1.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逐渐建立了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伊斯兰教)和国家认同(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维吾尔民众的国家认同意识上升很快,民族认同感也在增强,宗教认同依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应合理调整三者关系,促进新疆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2.
地处南岭走廊中段的贺州,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居住地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使贺州客家成为最具客家特征的广西客家人。贺州客家非常重视宗祠的建设,数量众多是贺州客家宗祠的突出特点。作为在重大节庆时举办祭祀活动专用场所的客家宗祠,反映了客家人强烈的认同意识,对客家文化的传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特点及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既关系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又影响到民族的繁荣和国家的昌盛。民族认同并非简单的文化认同,而国家认同也并非完全的政治认同。民族认同中包含了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利益诉求,而国家认同中也包含了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的历史文化的渊源关系与联系性,并以此互为基础。因此,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可以通过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良性互动来促进二者的相生,遏制二者的相克,从而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实现民族的繁荣和国家的富强。  相似文献   

14.
美利坚民族认同问题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利坚民族认同问题包括文化认同、种族认同、宗教信仰认同、思想认同四个主要方面。在文化认同上,美国经历了从WASP文化、熔炉文化到多元文化的历史过程;在种族认同上,美国历史上出现了种族主义、白人民族主义、本土主义和排外主义思潮和政策,其间涉及人种问题、种族问题、民族问题和移民问题;在宗教认同上,美国走过了基督新教主流、基督宗教多元化和信仰多元化的道路;在思想认同上,形成了一个从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民族到统一民族思想和思维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以鄂西南朱砂屯村为个案,从考察村民的家族迁徙传说、历史记忆入手,探讨了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关联,发现在当下族群的符号特征对于维持和凝聚族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小说家的身份问题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中外小说家和小说家群体,他们的历史地位和现实身份、社会使命和主体自觉、顺应秩序与远离秩序等问题,构成了小说境遇和小说家身份问题的基本构架。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人的民族认同与其反美主义传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美国的对立成为他们认同自身的主要方式。由此很多学者提出,缺乏民族身份是加拿大人反美的主要原因,反美使他们获得了民族认同。但笔者并不这么认为。因为,第一,加拿大反美主义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第二,同其他民族对比是确立民族身份的主要方式;第三,加拿大人对本民族有共同的理解和认同。  相似文献   

18.
美学是对人类历史进行阐释的范型之一,它本质上是传统的话语。因此,在全球化和现代性相互作用的历史情境中,必然会在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产生身份问题,重建美学身份就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9.
出土的唐代墓志中出现了较多的归葬现象:从唐帝国的边缘地区归葬于国家的中心长安、洛阳。唐代国家观念中的天下观与家国观,蕴含着地域观念和家族观念:地域上是对天下中心的王朝核心区的归属与认同,家族上以忠孝方式表达对家国的忠诚。这为分析唐代的国家认同提供了理路。迁葬或归葬这种耗资巨大的行为仪式即唐代士大夫阶层朴素的国家认同的表达方式。分析唐人的国家认同与唐代社会的互动,有助于吸取历史养分,理解影响国家认同的因素,促进现代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与民族认同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当代民族国家背景下重要的政治事务。考察历史的知识谱系,民族国家无论是从概念演变、价值形态来看,还是从国家体制来说,都是西方赠给世界的一个礼物。当民族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通用的政治单位时,它便成了国际关系中的政治实体和所属成员的认同归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既符合我国的历史实情,也是世界公认的国家形制的政治基础。国家的政治认同是认同构造中最核心的价值;在认同层次中,国家的政治认同是第一位的,民族的文化认同是从属性的,这不可讨论,亦不可讨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