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贺是以其“奇诡”的“鬼诗”称著于中国古代诗坛的。虽然“鬼诗”的荒诞顽艳使人难于索解,但无论怎样“虚荒诞幻”,它总是与诗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与诗人自己的身世、个性、气质、生理条件和生活道路诸因素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还有  相似文献   

2.
在李贺诗歌里,我们不难发现,诗人在对享乐、苦难、生死等生命问题进行思考与探求的同时,也借文学的形式,将其对爱情的人生思考诗化出来,创作出一批吟咏爱情的作品。据初步统计,在李贺241首诗中,涉及男女情感的就有41首,几乎占了四分之一。可以说,在李贺的诗歌里,爱情一直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李贺诗歌之所以吸引和震撼一代又一代人,不仅因为其诗风的诡异奇谲,想象的丰富奇特,而且还因为他的诗歌里充满悖论性。这种悖论性是由于诗人生命的沉沦以及由此作出超越的挣扎而产生的,它既体现在时间意识和创作动机上,也体现在意境的营造、字法的运用和结构的安排上。  相似文献   

4.
李贺是一位嗅觉特别敏感而特别钟情芳香气味的诗人。他在作品中描绘了植物芳香、物品芳香、美人芳香,表达了诗人渴望爱情、功名的生命体验。也传达了唐代芳香建筑与芳香饰品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5.
论李贺诗歌的香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贺是一位嗅觉特别敏感而特别钟情芳香气味的诗人.他在作品中描绘了植物芳香、物品芳香、美人芳香,表达了诗人渴望爱情、功名的生命体验,也传达了唐代芳香建筑与芳香饰品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6.
李军 《学术论坛》2001,(4):99-102
李贺是个有着为国建功立业远大志向抱负的天才诗人,却应举遭阻、仕途受挫,使得其报国无门、有才不得施展,再加上体弱多病,使其备受磨难打击,从而形成其自觉的悲剧意识、强烈的悲剧精神、凄惨的悲剧命运,以及由此表现为其诗歌特有的愁苦悲凄、哀激孤愤的浓郁悲剧美.文章从成因、渊源、表现三个方面,对李贺诗歌的悲剧美作了具体的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7.
李贺的诗歌,因为其晦涩,已经引起中国历代文人的广泛兴趣和深刻误解。如同世上所有试图改变原来艺术格局而反传统一样,李贺也是以不同于普通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来写诗的。正因为这样,人们才指责他的诗“欠理”、“背理”,这是由于心灵的隔阂而产生的一种误解。其实,当我们真正进入他所拥有的心灵世界时,我们便会惊讶地发现,这位被指责为“鬼才”和脱离时代的诗人,正是用诗歌的“内心观照方式”来充分体现现实和人的心灵的丰富性的。在这里,我们会深刻理解李贺幽微的感情历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论述了李贺诗歌独特艺术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内涵。从中可以看出李贺诗歌多采用联想、想象、直觉、幻觉、时空互渗等方法,把自己的情绪和感触移至自然万物之上,充满了浓重的神秘色彩,亦即原始思维和幻觉思维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李军 《江淮论坛》2001,(4):87-93
针对杜牧等人对李贺诗歌“少理”的批评 ,指出李贺诗歌自有其独特的“事理”、“诗理”在 ,即有着表面上“欠理”、“反常”而实际上“合道”的所谓“悖理”现象 ,这是诗人创作上求新求变、求奇求险的反映与体现 ,是诗人审美感知时的知觉变异 ,是对艺术构思、表现的艺术变形 ,是形成其诗歌奇诡诞幻独特诗风的重要原因 ,具有一种“离形得似”、“无理而妙”的特殊而神奇的艺术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0.
韦升  陈晓英 《理论界》2006,(4):180-181
李贺是主观性很强的诗人,他的诗歌里充满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以近乎自戕的写作方式来写诗,对生存的体验带有浓重的悲剧性色彩。他倾心于死亡,并在面对死亡的沉沦与挣扎中完成了一次致命的飞翔。他在诗歌创作中倾注了全部的生命激情,却对诗有一种深刻的怀疑。于是,生命与诗歌在互相渗透而又互相排斥的紧张关系中合而又分,分而又合,最后在死亡中达到真正的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11.
对于阮籍,历来论说纷纷。有谓其因反抗司马氏而陷入苦闷者,有谓其因觉醒的人生意识受到压抑而苦闷者。这些问题,可讨论者其实尚多。说他反对司马氏,并无充分的史实可作证;而汉末开始的士的个体意识的觉醒,其实有着甚为深刻的政局的、思潮的、与学术思  相似文献   

12.
论城市的精神气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精神气质是通过城市的各种物态表现出来的区分不同城市类型的具有内在魅力的意象特征。塑造城市的精神气质必须坚持自然与人文、历史与时代、形态与风格、生活方式与城市内涵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3.
论批评心态     
批评活动是批评主体与客体交流沟通的活动,批评活动中的主体是批评家,批评家的活动主要体现为批评心理活动,批评心理活动的核心是批评心态。所谓批评心态是指批评家在批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具体体现在为批评而形成的心理准备、心理储备、心理动机、心理意向和心理效应等方面。批评心态为批评家的主体心理结构建设创造了条件和基础,同时又是主体心理结构的一个必要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批评心态对于批评有直接的作用和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批评的成败和批评的质量。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对心态的认识,尤其主张虚静心态。庄…  相似文献   

14.
论鉴赏心态     
一个十分明显却又时常为我们所忽视的现象是:文学作品并不等于审美对象。“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的区别表现在这里:必须在艺术作品上面增加审美知觉,才能出现审美对象。”法国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认为对作品存在着两种知觉方式:日常的认知知  相似文献   

15.
论文化心态     
对于从来不读书的人,这里说的当然是废话。对于有闲读习惯的人。这里说的是绝对真理。  相似文献   

16.
写完《李贺诗歌艺术上的瑕疵》以后(载《唐代文学》八一年第一期),意犹未尽。因撰此文,再申论之。一李贺的诗歌,善于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他写诗时,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极力发挥丰富的联想:“思接千载”,“神游万里”,驰骋于宇宙之间。于是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人间仙界,鬼蜮幽灵,一一奔赴笔下,使诗歌带上奇特的异样色彩,创造出独特的别具匠心  相似文献   

17.
精神哲学视域中的伦理、道德是以单一物与普遍物相统一为本质的精神现象形态,伦理是真实的精神,道德是自我确定性的精神。伦理认同是指潜在的道德主体在自我实现过程中,在情感、价值和行为上不断地向伦理实体(公共本质)复归,以实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动态展开精神气质的过程。伦理认同既是道德主体从实体出发克服任性实现自由回归家园的一种精神冲动,也是道德主体在生活世界中坚守伦理普遍物实现特殊性与普遍性同一的一种精神努力。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伦理认同具有三大精神气质:追求伦理本真的道德自由;回归"家园"的伦理冲动;实现"德福一致"的伦理智慧。  相似文献   

18.
论陶渊明的居贫心态和人生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向荣 《学术研究》2001,(10):99-102
贫是陶渊明毕生面对也是毕生致力解决的现实问题,对贫的体验直接关涉到他对此在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因此,深入地了解陶渊明的居贫心态和躬耕方式,有利于我们弄清他的角色定位和入世态度,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揭示和把捉他对贫道关系的体悟以及对生死之义的感受.  相似文献   

19.
论刘基的遗民心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松芳 《学术研究》2005,(4):112-117
作为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虽然是元朝进士出身,对元室也曾有“孤臣孽子之忠”(钱穆语),但要把他与遗民联系起来,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所以,自钱谦益提出刘基遗民心态之说几百年来,鲜少有“接招”者。笔者精研细读刘基文集,兼考时代风气,认为刘基身上确实存在一种别样的很复杂微妙的遗民心态,值得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20.
李贺诗风宋末即有仿效者,至元初,谢翱、刘辰翁等提倡揄扬,促成了李贺诗风的影响扩大。宋末元初诗人对李贺的接受和学习,一是由于文学观念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宋末元初家国巨变的惨痛经历,让他们更能理解李贺,欣赏李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