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当今世界,网络科技高速发展,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经济生活。人们利用网络参与经济生活的同时,也积极利用网络参与政治活动。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普及,政治体制的逐步完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意识高涨。但是,网络给公民政治参与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网络政治参与的一系列秩序混乱问题。在我国极力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充分挖掘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意义,探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是网络政治参与时空重组语境下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论文依托公民新闻迅速兴起这一契机,密切关注网络媒体的最新动态,并结合对公民新闻的具体个例的分析,从多个角度讨论新闻博客的主体表达方式的新突破带来的公民新闻的蓬勃发展,并分析公民新闻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及其本质和意义。同时,对公民新闻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公民在不远的未来定会在表达自己的同时实现与世界的交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3.
公民新闻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公民新闻的发展使公共领域的社会结构再次发生转型,使现代公共领域的建构成为可能。公民新闻传播具备建构公共领域的所有要素。是当前公共领域建构的理想形式。随着更加自由民主的法制社会的建立及公民新闻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将有更多的普通民众参与到社会事务的管理中来,公共领域将逐步建立。  相似文献   

4.
网络"公民新闻"的社会舆情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新闻的核心是报道主体的变化以及报道内容的非政府化,公民新闻的舆情预设有些与政府舆情预设会产生对立,而且公民新闻舆论经常会放弃客观立场,引发媒介审判、网络暴力.但是,对公民新闻的认识却忽略了两个关键问题:公民新闻传递离不开主流网站提供的平台;不加选择地制造新闻又失去了传统新闻的价值.因此,当代中国的公民新闻还需要完善和规范,需要寻求价值与身份认同,而不应该在网络监管和制止侵权的整治下扼杀其民主表述的内核.  相似文献   

5.
消解女性人格中的臣民性倾向是现代社会建设语境中探讨女性人格公民化趋向的核心话题。女性作为担当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家庭生活和职场工作双重责任的社会建设主体拥有以独立、自尊、自为等为核心的公民人格特质。在社会文化的预设框架下,理性地追寻主体地位、主张公民权利以及担当社会责任,是现代女性人格公民化趋向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媒介批评"概念主要有三种语境,一是"社会文化批评"的语境,它关注媒介的社会意义和文化蕴含,突出对媒介文化的一种批判和反思;二是"新闻传媒评论"的语境,它主要来自传统新闻学的思想,突出对与媒介相关的新闻理论和业务问题的批评反思;三是"报刊批评与报刊审读"的语境,在当下主要与第二种语境形成勾连,对新闻审读、媒介管理、媒介监督等问题比较关注。  相似文献   

7.
困境中的重构: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专业主义不仅是一种职业价值理念,还是与之相关联的一套系统性职业组构方式及可操作化的工作模式,它至少包含了四个内部向度,专业新闻机构、职业新闻人、新闻价值和新闻伦理.然而,新媒介技术背景下的新型新闻传播撼动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专业主义:非专业的新闻生产(公民新闻网站、新闻网志、微博等)危及科层式新闻传媒机构;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便捷接近权消弭了传受界限,造成新闻从业人员职业身份的深层焦虑,新闻制作权泛化和信息扩容则带来新闻的次级化以及传统新闻伦理的沦陷.新闻专业主义在这样的语境中正在转向和重构:传统新闻业集体转型、职业新闻人身份重构、新闻价值标准以及新闻伦理重建.  相似文献   

8.
关雯文 《河北学刊》2014,(3):136+251
正公民精神是公民社会的衍生物。综观公民社会衍化史,有关公民精神的探讨发轫于西方社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非线性转向,作为西方舶来品的公民社会概念正在经历着一个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逐渐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并落地生根的漫长过程。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语境中,公民意识包括参与维度的主体意识、观念维度的理性意识、交往维度的契约意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媒体对社会新闻日益看重,纷纷在时段和版面上为其大开“绿灯”,越来越多的社会新闻每天都向人们扑面而来。作为“飞人寻常百姓家”的晚报更是如此,社会新闻被视为晚报各类新闻中的一大支柱,是每天奉献给读者的“新闻大餐”中不可缺少的一道“特色菜”,也是时下被许多人所称的“卖点”之一。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晚报如何进一步搞好社会新闻,如何处理好“卖点”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如何在讲政治的同时又让读者喜闻乐见,爱不释手呢?一、社会性和积极的社会意义是我们社会…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史上有没有名记者群现象?名记者群的特征是什么?名记者群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形成名记者群现象的最主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回答上述问题不仅有助于总结新闻史上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而且对迫切希望多出快出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的当今新闻界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所谓名记者群,指具有下列特征的人群:第一,这群人中有一个灵魂人物。这个灵魂人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闻见解能为这群人所共同认同。第二,成员在经历史检验、淘汰后拥有一些新闻名篇或在新闻经营管理方面有所建树。第三,无论这群人中某些…  相似文献   

11.
近段时间,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最高院要求建立并明确了法院新闻发布"禁区",笔者认为该"禁区"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权,同时认为我国公民的知情权应予以宪法上的确认和保障。  相似文献   

12.
公共舆论的社会监督作用日益突显。具有公民意识的公众是产生健康、负责、理性公共舆论的前提条件。公共新闻中传播主体和话语权向受众的迁移、传播内容的平民视角以及与受众互动的双向、多向传播形式的传播特点,表明其具有培育公众公民意识的社会功能。借鉴公共新闻的这些传播特点有利于培养我国公众的公民意识,营造一个健康、负责、理性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3.
我国翻译研究在追逐西方译学研究现代性神话的进程中是否沦入自我学术殖民之中?自我学术殖民的具体症状为何?在后殖民主义和反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语境下,我们如何展开去学术殖民主义的话语实践?翻译领域的去学术殖民主义话语实践有何吊诡性与战略性?通过考察张佩瑶《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册)的具体话语实践及其指导方针“丰厚翻译”,试图探讨国内译学研究去殖民主义话语实践对去学术殖民主义的突破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盛行于20世纪90年代的公民身份理论成为西方主流政治思潮相互争论的焦点议题,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该理论内部巨大张力。本文立足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语境,探讨四种主要政治思想围绕公民身份问题的本质分歧和弥合的可能。首先,就“何种善”、“何种自我”问题,比较自由主义、共和主义、社群主义、文化多元主义对公民身份问题分歧的根源;然后,探讨自由主义对其他思潮包容和妥协的可能性,诠释四种思潮影响下的公民身份理论在多大程度上与协商民主这一实践理论相契合。  相似文献   

15.
社会语境包括社会文化、民俗习惯、价值观念、社会心态、舆论环境等诸多方面。社会语境对新闻报道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一、社会语境对报道者传播行为的影响,涉及报道者对题材的选择和报道角度的选择两方面;二、社会语境影响受传者对信息的理解把握。研究社会语境对新闻报道的反作用,目的是为了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水平。  相似文献   

16.
陈寿富 《江淮论坛》2014,(4):157-160
以文学文本为参照,以全媒体语境为论域,从历时性梳理与共时性审视中,透视新闻体裁概念的理论内涵,以区分于新闻文体。新闻体裁是新闻文本的抽象分类,新闻文体是具象呈现的新闻文本话语质态。全媒体视域中,新闻体裁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层级性专业框架,新闻文体是新闻从业者在这一框架下的个性化文本话语实践。厘清新闻体裁概念,有助于新闻事实信息再现过程中的感知、认识与审美。  相似文献   

17.
荷马时代公民权包括宗教权、执政权、土地权。海伦作为荷马时代第一美人,代表着神话语境下的公民权。她起源于海外殖民,由海外殖民者创造,由多利亚人在斯巴达确立,而后传入雅典。海伦与雅典公民权的渊源,反映了荷马时代希腊公民观念的演变与影响。  相似文献   

18.
增强公民意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实现我国跨世纪宏伟目标、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因此,探索公民意识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寻求强化我国公民意识的途径方法,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是伴随着“公民”这一概念的出现而产生和形成的。在古代和中世纪,有“臣民”“子民”的说法,但无“公民”的概念。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变革社会成员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身依附关系,确立体现商品经济所需要的平等身份关系。在资产阶级革命首先…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日益重要。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方式,新闻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移植。新闻传译的质量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中西方文化差异使得译者根据不同的语境采用直译、音译、音译/直译加注释、意译、改译/编译等不同的策略,以实现信息和文化的有效传播。新闻译者不仅要具备双语能力,更要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增强文化敏感度,以有效进行跨文化传译。  相似文献   

20.
刘丹凌 《中州学刊》2012,(1):202-206
新媒介技术推动了新型传播交往关系的形成,并在很大程度上解构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专业主义:以公民新闻网站、新闻网志、微博等为代表的非专业型新闻生产撼动了科层式的新闻传媒机构,使专业传媒机构的专属权力扩散化、弱化;新媒体技术造就了新型的传播交往关系,消弭了传受者之间的绝对界限,使新闻从业人员的身份危机成为重要问题;新闻制作权的泛化和信息扩容则带来新闻的泛化以及新闻理性和新闻责任的旁落。新闻专业主义遭遇的困境并不意味着它的全面失败和沦陷,从另一维度来看,新媒体语境召唤着新闻专业主义的重构及新一轮赋权,包括媒介的深度融合、职业身份的重构、新闻价值标准以及新闻伦理的现代重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