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中村”研究的三种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是改革以来迅速城市化过程中突生的社会现象,是传统自然村落经受城市化洗礼后的“变异”,是介于现代城市与传统村落之间的“混合社区”。学术界对这一特殊“现象”的研究集中体现在“社会变迁”、“共同体”、“社会问题”等三个不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空间结构的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中村独特与怪异的空间结构形态成为当下令人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研究以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为框架,针对城中村空间结构中呈现出来的非理性、公共理性匮乏与孤岛型空间存在状态进行深入分析,并认为,准企业型政府下的低成本城市化策略以及与此相关的公共职能缺位或者力度不足,致使村落以自发方式完成空间的城市化过程,这是目前城中村空间形态问题得以产生的前提.而在该前提的约束下,传统村落空间结构路径依赖、集体土地制度中的模糊地带及其利益争夺、城市化农民生存理性与经济理性行动的冲击力,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城中村空间形态的生产与再生产.强化公共理性的介入,变村落空间的自发城市化为自觉城市化过程,此乃化解城中村空间结构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独特而又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其产生和延续的机理不为经典城市化理论覆盖。本文运用制度分析范式对城中村产生和延续的特殊机理进行研究,认为城中村是制度意义的农村,城乡二元制度是城中村产生和延续最根本的原因,制度供给失衡加速了城中村的蔓延,城中村是城市政府在既有制度环境以及制度变迁成本制约下,最大限度获取农村土地以及土地收益、最大限度降低城市建设和管理成本的制度安排,也是城中村集体和村民最大限度获取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收益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是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乡村不断地转化为城市并最终为城市所完全同化的过程,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桥梁。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对于胜利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城市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一)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和人口结构转变的桥梁。城市是现代经济的“火车头”。加快城市化进程,不仅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客观需要,也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有利于从根本上走出农村“高生育率———低人口素质———低劳动…  相似文献   

5.
“城中村”是城市化浪潮中特有的一种现象,“城中村”村民的文化娱乐情况则直接反映了城市的发展程度。中小城市“城中村”文化娱乐设施缺乏,村民文化娱乐方式单一,参与文化娱乐的积极性不高。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努力创造一种健康和谐的“城中村”文化,对“城中村”的居民个人是一件幸事,对城市乃至整个国家也是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6.
城中村集体土地产权权能及其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举 《天府新论》2007,(1):38-44
我国转型经济城市化进程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共存的结果,形成“城中村”现象。城中村问题突出反映了政府主导的城市化进程中有关土地的矛盾冲突,集体土地产权与国有土地产权在权能构成和实现上的不对等是其中重要内容。城中村村民成员权影响着集体土地产权利益的分享,集体土地产权权能及其实施内容深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村庄权力结构等因素影响,城中村改造过程体现了集体土地产权与城市化的矛盾不断解决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由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谢志岿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村落向城市社区的转型——制度、政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研究》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总结了城中村这一中国背景中的城市问  相似文献   

8.
“城中村”拆迁问题是我国多数大中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目前我国城乡土地所有制二元结构和相关法律法规缺位,导致“城中村”拆迁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该文以秦皇岛市为例,分析了秦皇岛市“城中村”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对“城中村”拆迁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公共利益”泛化、补偿标准不明确,被拆迁主体缺乏诉权保障等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界定“公共利益”、明确最低补偿标准,确定“城中村”居民的合同主体资格赋予其诉讼权利等意见。  相似文献   

9.
对城中村经济社会功能与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中村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功能,其存在具有历史合理性,城中村一定意义上降低了城市化成本,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中村是一个制度意义的农村,城中村问题是一个特殊的"三农问题"。改造城中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来自于"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自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背景,改造城中村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珠江三角洲城中村问题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中村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推进 ,城中村(局部 )和城市系统 (整体 )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文章以社区研究的视角 ,全面、系统地考察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中村问题 ,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 ,前者主要是居住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后者主要是社会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城中村回迁安置社区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类新型社区,被动城市化导致其成为社会管理的难点和盲点。城中村回迁安置社区存在着法律属性不明、管理体制缺失、居民社会角色转换难以及大量流动人口涌入、管理难度增大等治理困境。这些问题急需在理论层面进行梳理和探究,最终回归和指导实践,以期对推动回迁安置社区的管理、规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城中村是在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体制下,由于快速城市化而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城乡各种矛盾显性化的结果。本文通过对甘肃省会兰州市典型城中村的实地调查,就西部中心城市城中村的现状特征、形成机制进行了全面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造策略,以期对兰州市乃至西部中心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   总被引:130,自引:0,他引:130  
本文是中国发达地区村落终结过程的记录和分析。作者通过对广州市“城中村”的调查发现 ,村落终结的艰难 ,并不仅仅在于生活的改善 ,也不仅仅是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 ,甚至也不单纯是变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问题 ,而在于它最终要伴随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组。作者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村落终结类型 ,建构村落城市化整个链条的最后一环 ,以便能够在理论上复制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村落非农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目前农村工业分散发展的弊端,指出农村工业必须在布局上趋于集中,并且这种集中要突破城市社区的束缚,为此本文提出:邦城设区发展农村工业,即在现有基础上,在有发展前途的中小城市附近开辟“特区”,吸引各地的农民企业家来此开厂办店,从而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同步发展。这样做,在理论上,可以突破农村工业就地发展论、小城镇万能论及控制大中城市规模等,使农村工业按照工业发展的固有规律在最有利于实现聚集效益的地方布局、发展。实践上,可以改变农村工业的分散布局,解决农村工业分散化给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形成农村工业在自然村落、小城镇和城市地区的多重布局,还可以使农村工业分享城市完备的基础设施,有助于解决我国城市建设资金不足、农民被排斥在城市化进程之外等问题,促进二元社会结构的转变。最后本文提出了邻城设区的一些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村改居社区及其问题:对城中村城市化进程的反思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莉 《兰州学刊》2014,(3):126-132
城中村改造回迁安置工作旨在改善城中村居民生活状况,提高改居村民收入水平,加速城中村"再城市化"进程,由于政府的"越位"规划与"错位"治理,导致大多数村改居社区在建成之后因为得不到有效的制度引导与可靠的政策保障而不同程度地陷入一种"无序"和"失序"的状态。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改居村民不仅面临"再贫困"危险,还因为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而始终处在不断"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因此,秉持新型城市化发展理念,重新审视城中村改造转型发展的推进路径,宜从政府强力推动向优化村改居社区规划空间布局转变;以大拆大建为核心的城市化向拆建管并重的城市化转变;从权利义务失衡型向需求型和自治型转变;从"生存型"社区向"发展型"社区转变。深化村改居社区治理机制综合改革,促进其与城市社区对接并轨。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卓磊  王海涛 《理论界》2006,1(1):226-227
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就是广大农村的城市化过程。由于我国的国情所致,农村城市化面临众多阻力,我国所实施的小城镇实现农村城市化的策略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因此,必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城市化之路,而中型城市辐射发展模式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7.
村落社区是与农业耕作制度以及农村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农村传统社会构造。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和国家行政力量都在不同程度和方向上对村落社区的整合起着不同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村改革使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非农经济和工业化使一些发达村落成了“超级村庄”,尤其是集体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在集体经济发展历程中,村落以其自身的方式吸纳了非农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异质性,将非农经济组织成功地移植到村落乡土社会的土壤中,完成了“离土不离乡”的历史使命。然而,这种“村办企业的社区化”,既不是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也不是农村社区城市化的趋势,村落社区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集体土地产权的“虚位”及城乡二元管理混乱等是“城中村”形成的制度根源。“城中村”问题的本质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化过程中弱势群体的利益。随着房地产业的繁荣及城市的不断扩张,相应地段的级差地租日益增大,各方为了最大限度地取得土地资产收益,出现了许多不协调的现象。建设节约型社会重大战略抉择的提出为“城中村”的治理和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周家明 《晋阳学刊》2013,(3):101-105
城中村和城郊村整体转变为城市社区成为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作为村民自治制度核心的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在农村社区转变城市社区后必然会发生变化,即村规民约的居民公约化--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公约必然会主体承继原村规民约的内容和形式;制度的"路径依赖"、适用群体依靠内生秩序、两种规约的内在同一性决定了居民公约对村规民约主体承继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塔哇”村是拉卜楞地区典型的传统村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对于生计方式带来的转变与城市化进程、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生计方式的影响在此产生交集,在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塔哇”居民的生计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们从传统的农牧业拓展为手工业、商业、建筑业等。这些新的生计方式使“塔哇”成为一座独具特色的现代化藏族村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