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社会主义在取代资本主义之后,它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化生产发展的水平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规模、程度、形式及其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种社会基本矛盾是在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解决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及其上层建筑之间的对抗性矛盾之后,必然产生、存在的新的矛盾,不过这种矛盾不再具有对抗性罢了。这种矛盾表现在社会生产上主要是整个社会生产的统一计划管理与社会主义企业、生产单位、劳动者个体的相对独立性之间的矛盾;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要是国家、集体、个人之间以及集体(企业)与集体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在经济关系、经济利益方面的矛盾。这些矛盾又往往集中表现为上级与下级、领导与群众之间的矛盾。上述两方面表现出来的矛盾,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化生产发展的水平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规模、程度、形式及其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引起和决定的。如果我们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所有制形式上,人与人的关系上,分配关系上,不能与社会化生产发展的实际水平及其客观要求相适应,我们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制定,实施的政策、法律和管理体制,不是及时地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2.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我们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中运行的。凡是所代表的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上层建筑符合经济基础需要的社会制度,就是先进的、必然要胜利的社会制度;反之,则必然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经济基础发展的极大障碍,就是落后的、必然要灭亡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社会化的大生产。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不仅一个企业内部,而且整个社会各行各业一环扣一环,并在数量上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就要求在社会范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生产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它所具有的多种多样的比例关系,既存在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个领域之间,也存在于这些领域内部。在这些比例关系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直接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优越性。任何社会都有一个如何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的问题。所谓积累,它不仅是扩大再生产的产物,同时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条件。我们可以“把积累只看作直接生产过程的一个  相似文献   

4.
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五性”,是指它的必然性、长期性、复杂性、优越性和,曲折性。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矛盾运动,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同以往一切其他社会一样,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规律。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这一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化大生产在客观上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哲学思考袁贵仁市场经济及其机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成果。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在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没有理由认为它不能容纳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市场经济。但是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中,以为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能实行市场经济,以为实行...  相似文献   

6.
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企业体制,不是一种所有制。虽然它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但就其本身来说不分姓“资”姓“社”,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产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业一开始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营。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由于私人资本企业的局限,便出现了投资主体社会化的社会资本企业。于是,在企业体制上,传统的企业制度发生演变,不断创新,逐步完善了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以适应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建立起来的,但在企业体制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体制改革经过多年试验和探索,最终选择了现代企业制度以对产权制度进行改革,使企业出资者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相分离,建立健全互相制衡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以此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体来说,就是生产社会性的提高程度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巩固和完善化程度之间、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程度与上层建筑体系巩固、发展和完善化程度之间的矛盾,其中,更基本、更主要的是生产社会性的提高程度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巩固和完善化程度之间的矛盾。首先,无产阶级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只能是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使生产关系体系同生产的社会性相适应。而生产关系体系中各种经济体制究竟采取什么形式,这就要依据社会化生产的实际发展水平来定。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曾使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使生产日益社会化,但是这种社会化的现代生产力一开始就与它的占有形式之间相对立,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生产力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尖锐的冲突和不相容性就发展起来了。这种社会化的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要求生产关系与它的社会性相适应,也就是要求社会对自己实行社会化的管理。但是这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办到的,只有无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 ,都是为现实的社会发展需要所推动 ,而其理论价值的获得则取决于对其所处时代社会的深刻认识。邓小平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是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新态势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 ,以及如何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回答这一时代性课题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肩上。实践证明 ,当代世界的历史基础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同发展的时代。这是由于社会化大生产是历史性的简单的商品生产向发达的商品生产发展 ;市场对社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超出国家或区域的局限 ;社会信息化又使现代化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9.
一 劳动力流动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起来,是生产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条件。而这种结合的质的规定和量的比例,是随着生产资料的更新和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而变化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一些部门和企业劳动力有多余,而另一些部门和企业劳动力又不足。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之间的这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关于两个部类生产理论是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时提出来的。它把社会物质生产的商品总量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分并阐明它们的比例关系,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必须有两个部类,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两部类各自内部的和两个部类之间的产品交换,在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上都得到补偿,使社会资本再生产能持续进行和发展。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总的比例关系。两大部类生产及其交换、分配、消费的关系是社会化生产的商品经济社会都要  相似文献   

11.
搞社会主义,根本依据在于它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样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本质要求之必然。一、社会化大生产一般本质与经济体制商品经济形态中日益发展起来的社会化大生产,不同于以往一切古老的生产:人类和自然界的物质变换不再囿于狭窄的范围和孤立的地点;以商品经济“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结成的普遍社会联系,使社会日益变成紧密的结合体;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表现  相似文献   

12.
一社会主义经济只有按比例,才能高速度地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其实,按比例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而且也是一切社会化生产的必然要求。社会分工愈发展,各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愈密切。社会生产要能够正常进行,各部门之间就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马克思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马克思致路·库柯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68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分析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时,把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区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二部类是消费资料的生产,指出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社会制度。但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又同处于商品经济阶段,它们都面临着若干由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产生的无法回避的共同问题。这些问题既困扰着资本主义性会,也使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改革面临诸多难题。难题之一: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及为个人利益最大化而追逐微观效率,必然导致公法大规模私法化。无节制地追逐个人私利和微观效率,必将导致缺乏宏观效率而产生私法公法化要求。资本主义社会公私法之间相互转化的不断“轮回”的消长规律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固有矛盾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经济规律是产生于一定经济条件的客观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以下简称“计划规律”)产生的条件,一是社会化大生产,二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产生了计划规律。价值规律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价值规律仍然存在和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6.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时,曾得出了这样一个著名的结论“社会化生产要求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及其产品,即要求社会占有产权.”笔者对此观点进行过认真反复研究,有些不同的看法,现将自己的认识阐述于后并就教于学术界同仁.按照教科书的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是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上的:第一,各个企业的生产是以许多人共同劳动为基础的大生产.这种大生产使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生产资料的使用和产品都社会化了.第二,整个社会生产已经联成一个互相依赖的整体.不仅一个个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存在着密切的分工,而且各个企业和各个部门之间构成了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社会生产整体.任何一个企业和部门,如果离开了别的企业部门的协作,生产就无法进行下去.第三,企业为日益扩大的市场而生产.表现为:各个分散的地方市场逐渐汇合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并进一步形成世界市场.这样,每个企业、部门的生产就不仅为了某一地区的需要,而且也是为了扩大国内市场以至整个世界市场的需要.笔者认为,生产社会化的第一点,第三点表现并不见得要求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及其产品.具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是十分重要的篇章。马克思在该篇中,通过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过程的考察,全面地论述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赖以实现的条件和形式,科学地分析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间、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含的扩大再生产之间的关系;深刻地阐明了社会再生产中积累和消费等问题,从而创立了根本区别于资产阶级的、崭新的、科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具有资本主义商品价值关系的形式;但它同时揭示了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它的许多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再生产也是适用的。因而认真学习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特别是正确掌握和运用两大部类平衡发展规律,对于我们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计划的核心内容是按一定比份分配社会劳动。分配好社会劳动,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在《致库格曼》的信中说:“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541页)要做到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一个基本的前提是对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劳动转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按照劳动转移的客观规律安置就业、分配和调节社会劳动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正如  相似文献   

19.
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原理,是我们进行经济改革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调整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使之不断地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首先要从生产力的状况出发,研究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的实际内容。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最根本的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力本性的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首先是指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本性和性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最根本的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力的本性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以大工业为标志的社会化生产力和生  相似文献   

20.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在领导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问题作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当前我国国民经济调整改革的形势下,学习列宁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物质基础上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社会分工愈来愈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愈来愈紧,生产社会化程度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