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静书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6(2):31-36
梁祝传说发源于何处?迄今仍有一些不同见解。本文从历史文献记载、梁祝文物古迹、梁祝故事产生流传三个方面进行考证,认为梁祝故事发源于宁波。 相似文献
2.
李尧鹏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4(2):12-15,55
明清小说中可以看到年轻男女对待婚姻大事的一些情节强化。表现为变通意识和遵循运用婚姻制度程序的主动意识的增长,在礼教社会和婚姻制度的弹性框架内争取实现婚姻自主。这种情节强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梁祝故事的传播影响。 相似文献
3.
梁祝故事的文化内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学原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13(1):22-27
“魏晋时代精神是真正哲学的,因为是最解放、最自由的。”(宗伯华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正是在这一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后经不断加工,成为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改编成影片和乐曲后又成为享誉世界之杰作。其巨大成就源于它的丰厚民族文化内蕴。1600多年来,其主体部分的精神向度、文化历史指向都是一以贯之的、鲜明的. 相似文献
4.
顾希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6):48-53
本文通过中韩梁祝传说大量异文的比较研究,指出相互之间的不同之处,即韩国梁祝传说中经常出现的“柳叶传情”、“腐衣殉情”等情节单元,在中国梁祝传说中十分罕见;而中国梁祝传说中的“十八相送”、“楼台相会”等情节单元,以及人们不习惯讲述梁祝完整故事而只讲述其中某个片断,并由许多小故事构成庞大故事群的叙事样式,在韩国梁祝传说中也很少出现。最后还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王骧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22(1):69-71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梁山伯、祝英台爱情故事固然发生在浙江的宁波地区,流传及于全国,而追溯其历史发展,则与江苏镇江地区有密切关系。首先是因为东晋末年京口集团首领刘裕为梁山伯立庙表彰,而刘宋王朝的开国君臣都是民间文化——南朝乐府民歌的爱好者与提倡者;其次,产生在镇江地区的《华山畿》乐府本事同梁祝故事基本情节的最重要一点“殉情合葬”是相同的,这一点还影响到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的写定完成。梁祝故事结尾的“化蝶”则是进一步的艺术飞跃。 相似文献
6.
索绍武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5):125-128
把梁祝故事称为"中国第一爱情传说"值得推敲:首先,文学艺术成果是不能搞排名顺序的;其次,假如可排顺序,论产生年代、进入文献时间、成熟定型年代等划分,梁祝故事都排不上第一;第三,对梁祝故事从唐代和明代的记述,到当今的川剧《柳荫记》和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都没有怎样表现出梁祝二人对爱情的勇敢追求。故此,说梁祝故事为"中国第一爱情传说"很难成立。 相似文献
7.
陈晓英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1):34-38
海外统战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海外统战工作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工作的对象、内容、方法也随形势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运用党的统战理论、方针、政策,在新时代的新形势新背景下,根据海外统一战线的特点,着重思考研究如何向海外华人华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风采,进一步增强海外统一战线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8.
李渔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及海外的有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羽离子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69-78
李渔的作品很早就传到海外,现已有世界上所有主要语种的译本.海外对李渔的研究已相当深入.这是目前最齐全的关于李渔作品的外文译本和国外李渔研究文论的总报告.文中还穿插了对部分李渔作品的扼要说明和对海外学者的简短介绍. 相似文献
9.
晋克俭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1)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在我国广为流传。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苗岭梁祝歌》[1]就是在湘西、黔东北苗岭山寨传唱着的汉族题材的叙事长歌。它在体裁、人物刻画、语言及习俗方面独具民族特色。它在苗族地区的传播及变异有其特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晋克俭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1):128-130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在我国广为流传。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苗岭梁祝歌》就是在湘西、黔东北苗岭山寨传唱着的汉族题材的叙事长歌。它在体裁、人物刻画、语言及习俗方面独具民族特色。它在苗族地区的传播及变异有其特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过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4):49-52
梁山伯和祝英台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流传于全国各省汉族之中,有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济宁、安徽舒城四大文化遗址。也流传于壮、侗、布依、仫佬、毛南、水、傣、黎、京、仡佬、苗、瑶、畲、回、藏、白、土家等族。梁祝传说在少数民族的流行中存在的变异主要有:体裁与民间诗律之变异;人物之变异为当地人,本民族人;民族文化特色的细节方面的变异;情节方面的变异等等。这些变异均源于民族生活、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素质之差异。 相似文献
12.
侗戏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剧种,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侗族南部地区,其文化可谓丰富多彩,目前侗戏剧目约有500多个。《珠郎娘美》是侗戏众多剧目中的一个传统侗剧,在侗族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仅就《珠郎娘美》的文学价值及其影响作探讨。 相似文献
13.
张汝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58-72
朱熹与陈亮的著名辩论在古人眼里是性命与事功之争;而到了某些现代学者那里,又成了功利主义儒家对正统儒家的挑战.然而西方的“功利主义”概念根本不适合用来指称陈亮的立场.而这种不适合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这场著名争论的实质.其实,朱陈的分歧并非在是否要功利,而在更加深刻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层次.朱陈之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含义丰富的古人如何理解历史与政治的案例. 相似文献
14.
宛小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5)
近现代中国美学大家中,梁启超人生生活于趣味的人生观,朱光潜主张人生的艺术化,二者在理趣上是一致的。梁启超倡导的新文体和朱光潜对未来新文学的思考在方向上也是一致的。他俩都不偏废文言,而主张以生命情趣为本体,把白话文造就成一种既有文言的凝炼,又有欧思的畅达和谨严的文字。无论是梁启超还是朱光潜,他们的文学革命都是来自于生命情趣本体的外化,新文体和新文学都是人生生活于趣味和人生的艺术化人生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尹德翔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4(5):31-33
迄今为止网罗最全的竹枝词辑集,为丘良任等编的《中华竹枝词全编》,然珊网遗珠,间或不免。笔者近读清人王之春《谈瀛录》《使俄草》二书,检得海外竹枝词三种,掇录于此,用补罅漏。 相似文献
16.
张品端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3):10-15
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于南宋淳祐元年(1241)作为御颁的学规,成为全国各类学校及书院共同遵行的教育指导方针。它不仅对我国宋末及元、明、清时期的民族教育有过深刻的影响,而且对邻国日本的民族教育也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江户时代,日本所有讲授朱子学的藩校、乡学和书院都奉《白鹿洞书院揭示》为圭臬。 相似文献
17.
刘爱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6(3):82-85
从分子遗传学、考古学、民俗学、地域关系诸角度分析,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有相同渊源,均属东部地区同一文化大类,因此,大汶口文化骨牙雕筒应是良渚文化玉琮的前身。其衍生功能繁多,但原初功能相同,主要用于殓罩男性生殖器,以期求祖根不腐、瓜瓞绵延,这是史前生殖崇拜的常态。 相似文献
18.
《唐物语》对朱买臣故事的摄取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川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08-112
《唐物语》第十九段对《汉书·朱买臣传》中朱买臣故事进行改编,因受众群体、文化差异、民族向性的不同,在改编过程中必然产生对母国文化信息的过滤与人物形象变异.以朱买臣故事东渐日本为线索,运用比较文学流传学与变异学,探究该文学作品对朱买臣故事的摄取与创新、朱买臣故事日本化的实现条件等,以期增进文学文化交流中的互读互解,避免因文学流变中信息过滤增删、形象失落变形而产生的民族心理与意识形态的误读. 相似文献
19.
论梅鼎祚及其《玉合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桂声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梅鼎祚是晚明颇有影响的作家,其创作的传奇《玉合记》在当时也为论者所关注。梅鼎祚创作传奇,喜炫耀学问才华。《玉合记》写章台柳故事,主题明确,针线绵密,但文字,堆砌故实,令人难以卒读。梅鼎祚及其《玉合记》代表了晚明曲坛借传奇创作炫耀学问才华的风气。本文对此作了具体论述,指出其成败得失以及对后代戏曲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