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钱雪亚  胡琼  邱靓 《统计研究》2016,(12):17-27
关于工资上涨的经济影响,相对于区域层面对低劳动成本优势的持续关注,面向企业的经验研究至今不多.本文从价格直接效应、雇佣规模效应、结构替代效应三方面分解工资水平影响企业经营成本的传导路径,运用浙江省第三次经济普查形成的制造业企业数据模拟各路径上的实际影响.研究认为:工资作为劳动要素的价格,直接成本效应是普遍而显著的,但当前工资水平尚未对企业雇佣规模构成广泛影响;人力资本水平显著影响着企业是否能以资本和技术等替代劳动,形成结构替代效应化解直接成本压力.面向未来工资继续上涨的必然趋势,政府应着力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积累以改善劳动供给,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以提升劳动要素效率.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成本是指企业(单位)因雇佣社会劳动力而支付的费用.劳动力成本是劳动核算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劳动力成本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分析劳动力成本变动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乃至于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可为党和各级政府制定劳动政策提供重要依据.劳动力成本核算的中心指标是劳动力总成本.劳动力总成本是指各企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为雇佣一定数量的社会劳动力而支付的全部费用,劳动力总成本包括四项基本内容:职工工资总额、职工福利基金、职工保险金和公积金以及职  相似文献   

3.
钱雪亚等 《统计研究》2018,35(12):68-79
社会保险与劳动力市场就业和工资的关系备受关注,其本质在于社保缴费对企业雇佣工资和雇佣规模的影响。本文基于企业薪酬调查与第三次经济普查对接形成的“企业-员工”匹配数据,从企业雇佣决策的整体性出发,将缴费负担及其影响置于我国缴费监管的特殊制度背景之下,运用系统估计法模拟社保缴费对企业雇佣工资和雇佣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实际承担的社保缴费费率越高,其雇佣工资显著越低、雇佣规模显著越小,社会保险以降低工资和减少就业的方式对劳动力市场运行存在双重影响;从标准化回归系数看,缴费负担对雇佣工资的影响强于对雇佣规模的影响,但雇佣规模缩减不仅是劳动者就业机会的损失更是企业经营风险的积累,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尤其需要关注;从雇佣工资影响的程度看,缴费负担极大部分由企业承担,雇佣规模因缴费负担而缩减是用工成本上升的直接体现;从雇佣工资影响的结构看,缴费负担对职工福利有显著负影响、对奖金津贴形式的工资部分有更强的负影响,进一步反映出缴费负担形成的成本压力不可轻视,成本压力持续积累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影响将是深远的。鉴于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费率偏高同时逃避费行为较普遍的事实,鉴于未来劳动工资上涨、劳动供给结构性乃至整体性相对不足的基本趋势,建议合理缴费负担,同时严格缴费执法,以此谋求社会保险制度与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有效协同。  相似文献   

4.
马捷 《统计与决策》2005,(11):51-52
劳动力流动不仅是其个人的行为,对整个家庭的未来收益都会有影响,本文从农户家庭的角度出发,将劳动力流动视同投资决策行为,则应该存在一个触发劳动力流动的城乡收入差(目的地收入与出发地的收入差),使其在平衡预期收益和成本的基础上实现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肖尧  杨校美 《统计研究》2016,33(11):49-55
劳动力成本是否影响我国工业结构?进一步,对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将产生怎样影响?针对该问题,本文利用中国2001-2013年工业行业面板数据,以单位劳动力成本为门槛变量,构建门槛面板模型,检验单位劳动力成本与工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单位劳动力成本与工业结构调整呈现“U”型关系:当单位劳动力成本低于门槛值0.1246时,其对工业结构调整产生负面影响;而当单位劳动力成本高于该门槛值时,其对工业结构调整具有正向影响。本文的政策涵义是,政府和企业应该以单位劳动力成本上升为契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积极引导和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6.
二元户籍制度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托达罗模型为基础,通过对劳动力价格歧视、劳动力进入的制度成本、城乡福利差异等劳动力流动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了二元劳动力市场下的人口流动模型,并进一步讨论了该模型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高学历劳动力就业困境及其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昊  陈哲 《统计研究》2015,32(4):77-84
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有限理性企业试错性筛选的动态微观劳动力市场模型,引入政府就业目标与企业最优化利润路径之间的矛盾,考察它们对高学历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本文模型认为为了达到实现政府就业目标的要求,企业在招聘劳动力时只能偏离最优化路径而选择进行“试错性筛选”,从而降低其对高学历劳动力的招聘力度。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基于自然工具变量法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无论是政府的先验线性目标(与经济增长率成比例的就业目标)还是后验非线性目标(当地国有企业就业规模),都抑制了大专及以上学历劳动力的就业规模,表明政府制定就业目标将会造成高学历劳动力就业萎缩,需要采用更为合理的方式在不损害就业学历公平的前提下,保障劳动力市场效率。  相似文献   

8.
正劳动力成本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劳动力成本的变动对生产具有重要影响。近几年,以劳动力输出为主的江西也出现了企业"招工难"的现象。对于"招工难"的形成和出现,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看法,其中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江西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正逐步发生着变化。因此,深入分析江西劳动力成本变动情况,研究劳动力成本上  相似文献   

9.
年猛  王垚 《统计研究》2023,(5):78-89
本文估计了迁移成本降低对我国宏观总产出和劳动者个体收入的影响,并考虑了劳动者选择效应及人力资本空间异质性。估计结果显示:当迁移成本降至0时,我国宏观总产出将提升18.41%;基于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影响,各区域劳动者工资变化幅度在-19.4%到16.5%之间,83.7%区域范围的劳动者工资受益于迁移成本降低,16.3%区域范围的劳动者工资会受损,总体来看收入越低的区域劳动者受益越多,部分高收入区域劳动者工资可能会受损。此外,如果忽视选择效应会低估迁移成本降低对总产出的影响。尽管自由迁移不会对每个区域劳动者收入产生正的收益,但从宏观层面来看,劳动力自由迁移有助于提升整体经济的产出并缩小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力度降低迁移成本、鼓励劳动力自由迁移,有利于稳定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延续我国经济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0.
徐斌 《浙江统计》1997,(9):19-19
企业发展状态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总量规模、经营效率及增长潜力。就此三个方面,设计出如下比较指标,供参考。一、发展规模评价指标1.收入收入的含义较为广泛,包括销售收入、补贴、红利、利息、专利费等等,概言之,凡企业所得收益皆属于收入。现代大企业的经营范围早已从单一生产扩大到多种经营乃至资本经营,因此有必要用收入这样的外延广泛的指标来刻划企业发展规模。2.利润利润通常构成企业或企业家的目标,当然反映企业发展规模。由于利润是总收入与总支出之差,故而利润增长率应高于收入增长率,否则就意味着支出增长过快,…  相似文献   

11.
要素相对价格左右着要素配置效率,是影响TFP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劳动要素细分为普通劳动与人力资本的基础上,运用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估计31个省市TFP变动,据以观察要素配置效率对TFP的影响,模拟要素价格在其中的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2003年以来要素配置效率呈负增长,是TFP增长率下降的最主要原因;(2)东部TFP增长率高于中西部且差距趋于扩大,与此相伴随的是东西部之间要素配置效率差异以更快的速度趋于扩大,进一步表明要素配置效率对TFP增长的制约;(3)要素价格是影响要素配置效率的直接原因,要素价格的扭曲在现阶段总体上表现为物质资本要素价格相对偏高;(4)分别模拟物质资本价格下降、人力资本和普通劳动价格上升,结果显示均改善了要素配置效率并相应地实现TFP增长,其中物质资本价格下降起着最显著的改善作用。为此,要重视市场环境建设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从要素配置效率上推动TFP增长。  相似文献   

12.
周晶等 《统计研究》2015,32(4):51-58
本文首次对我国1980-2011年间36个工业大类行业CES生产函数中资本、能源和劳动力之间三种嵌套形式的参数做了非线性计量估计,并以资本/劳动力比率为门限变量,对我国CES生产函数的门限效应做了考察。本文研究表明:①对于三种CES嵌套形式,多数行业能拒绝替代弹性等于1的原假设,这表明目前很多研究在构建模型时选择使用Cobb-Douglas函数形式的做法有待商榷;②对于三种CES嵌套形式,仅有极少数行业不能拒绝规模报酬等于1的原假设,这表明在构建模型时假定规模报酬不变有较大风险;③总体上,多数行业能拒绝把三种要素放在一个核里的原假设,因此对CES函数进行适当的嵌套十分必要;④综合来看,资本与能源先聚合再与劳动力聚合的嵌套形式(KE)L比较符合我国工业实际情况;⑤多数行业门限效应显著,且门限值大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表明不少行业随资本/劳动力比率增长到一定程度后,要素替代弹性、技术进步参数及规模报酬等的表现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3-2016年中国280个地级市的数据,分别测算了产业协同集聚指数、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指数,采用差分GMM方法考察产业协同集聚对资源错配的影响。结果发现:产业协同集聚的提高,会显著降低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指数;分地区的回归发现,东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改善了资本错配,对劳动力错配负向作用不显著,中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会改善资本错配,但会恶化劳动力错配,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则加剧了资本错配,但可以缓解劳动力错配情况。进一步作用机制分析表明,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提高,会显著提高金融业的专业化分工,进而改善资本错配,同时会提高劳动力成本,改善劳动力错配。文章的政策含义是通过产业协同集聚,可以提高金融业的专业化分工和劳动力成本,进而缓解资本和劳动力的错配,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流动资本的视角,新古典要素分配模型中引入融资约束,分析了企业流动资本约束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机制;进一步建立相应的计量模型,采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实证考察了融资约束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与流动资本紧密相关的内源融资约束对于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尤其是对于非国有企业表现更为明显;外源融资约束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则可能减少企业流动资本的挤占,从而增加劳动收入份额;企业垄断能力的变化及其实收资本中不同所有制所属份额,都将显著改变融资约束影响要素收入份额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技术进步是国家与各省经济增长的关键。运用CES生产函数模型和泰勒级数估计法,对技术进步及各要素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劳动力的价值不能被资本的价值完全替代,总体经济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仍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资本基础存量低于劳动力基础存量。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资本、劳动、资本劳动力组合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1978~2003年分别为95.26%、24.01%、-24.17%和4.9%,说明陕西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物质资本的大量投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是以牺牲综合效率为代价的。而在体制、管理、技术、工艺、经营意识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汤光华  周伟 《统计研究》2005,22(7):71-4
证券交易机制是证券市场中的一项制度安排。分为狭义和广义交易机制。狭义的交易机制仅指证券价格的决定机制,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交易优先级的设置。二是指令撮合方式,分为集合竞价和持续竞价两种。三是为防止市场发生剧烈波动,指令执行中某些强制性的价格稳定机制,如涨跌幅限制。广义的交易机制是各种交易制度的总称,包括价格决定机制、清算机制、信息传播机制等内容。在狭义的交易机制中,两类指令撮合方式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格形成机制。在集合竞价方式下,交易指令累积到一定程度,再按“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集中进行撮合。持续…  相似文献   

17.
The effects of the “energy crisis” on the Australian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are analyzed by using a flexible functional form, the transcendental logarithmic (translog) function, which represents a second-order approximation of any twice differentiable function. The robustness of the translog is analyzed with special attention paid to factor aggregation and separability conditions as they relate to the specification of the functions. The estimation results suggest that capital and energy are substitutes, that aggregation of administrative workers and production labor is inappropriate, and that materials are weakly separable, thereby allowing the estimation of a capital, labor, and energy model. The data set developed covers the financial years from 1946–47 to 1978–79. This 33-year time series allows the use of different temporal subsets. Technical progress is shown to be capital and energy using and labor and material saving. An energy submodel is specified using solid fuels, oil, electricity, and gas; and the interfuel substitutions are estimated.  相似文献   

18.
陈晓华  刘慧 《统计研究》2015,32(10):47-55
降低劳动力价格扭曲是减少我国资源错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实现经济效率提升的关键手段,当前外需疲软和生产技术升级诉求会对劳动力价格扭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本文在构建劳动力价格扭曲新型测度方法的基础上,从描述性统计和实证检验双层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首先外需疲软有助于缓解我国制造业劳动力价格扭曲,而技术革新则会加剧劳动力价格扭曲,二者合力表现出一定的相互抵消关系,因而在当前外需疲软背景下,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不失为一种“好策略”;其次我国补贴政策的效果有悖政府补贴的初衷,表现出一定的“补贴悖论”,应重新审视和优化中高技术企业的补贴机制,发掘补贴在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正向功能;最后融资约束和投入产出效率提升对多数企业劳动力价格扭曲表现出一定的“中性”和“不敏感”特征,规模经济则会显著加剧内资制造业劳动力价格扭曲。  相似文献   

19.
邹静娴等 《统计研究》2020,37(11):15-29
本文基于2007-2012年工业企业和全国县区级最低工资的匹配数据,探讨最低工资对企业杠杆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最低工资上升会对企业的长、短期杠杆率产生截然相反的影响。具体而言,最低工资标准每上升10%,企业长期杠杆率将上升0.42个百分点,而短期杠杆率将下降0.29个百分点。针对最低工资对企业长、短期杠杆率的异质性影响,本文给出了两种机制进行解释———“要素替代”和“盈利预期”效应。就作用渠道而言,“要素替代”效应下,最低工资上升意味着资本相对劳动更为便宜,这会促使企业更多地以资本替代劳动,表现为债务的增加,且主要反映在长期债务上。“盈利预期”效应下,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会恶化企业盈利预期,使得企业减少投资,同时整体性地收缩债务,这主要对应于短期债务调整。进一步,将企业按照高/ 低劳动密集度以及高/ 低市场竞争度进行划分时,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要素替代”所导致的长期杠杆率上升只在高劳动密集度企业才成立,而“盈利预期”效应导致的短期杠杆率下降只在高市场竞争度企业才成立。  相似文献   

20.
张晶  陈志龙 《统计研究》2021,38(6):70-85
制造业合理有序的转移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加总得到的城市层面制造业数据和最低工资代表的劳动力成本数据,首次考察了最低工资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降低了城市制造业产值的份额、就业人数份额和规模以上企业数目份额,并推动制造业就近转移。同时,最低工资对制 造业份额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资本密度越高和国有企业占比越多的地区制造业份额受影响越小。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最低工资标准的上升抑制新企业的设立,促进企业跨区域资本配置和推动企业退出。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影响效应,为制造业在区域间的分布和转移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