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追忆张岱年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从1978年6月起做张先生的学生,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不可能一次全部写出来。所以,张先生去世后,我写了《张岱年先生与我的求学时代》。其中,回忆了我在念研究生和博士生期间跟张先生的个人交往,因为当学生的这一时期是我跟张先生往来最频繁的时期,也最值得回忆。1986年我出国访学,1988年返国,然后从北太平庄搬住城里,离学校渐行渐远;1989年小孩开始上学,每天  相似文献   

2.
史铁生在努力写着,他终于写出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此前,他写过《<务虚笔记>备忘》,是作为中篇小说发表的。他在《<务虚笔记>备忘》中这样写过:“《务虚笔记》是我梦想的长篇。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这部长篇也许永远是个梦想,也可以理解为,这是我的梦想的长篇记录,怕这务虚的梦想在记忆中走漏,所以先做这务实的备忘,但也有可能,这就是那部梦想的长篇——《务虚笔记》的局部”。 史铁生是诚实的。  相似文献   

3.
一记得很多年前,《天涯》杂志的李少君说有人想编一本回忆80年代的集子,要我也写一篇。2002年1月,我写了《作为“思想剧场”的八十年代》,大约7000字。不知李少君说的那本集子后来是否出版了,但新世纪以来,我一直觉得回忆上世纪80年代之于我们这一代并非可有可无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石民,字影清,湖南阳阳人。生平不详。据他为梁遇春《笑与泪》写的序说,“回忆我们在大学的时候,虽则是同级、同系,又同宿舍。”而冯至先生在《谈梁遇春》中说:梁遇春是于1922年暑假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他从1922年到1928年在北京大  相似文献   

5.
光彦同志是诗人,他少时即为诗,可以说,诗伴随了他的一生。他的许多诗作都是写在日记里的,在文化革命中,诗和日记都被抄走了,我们为此有着不小的遗憾。但就是现在这些新时期的作品也给我们留下了诗人的鲜明形象。 读《杨光彦诗词集》,我很感动。这是我们时代的诗的纪事。诗人真是象他在60岁生日时在飞机上写的那样:“万米云霄思广远”。他的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  相似文献   

6.
《散宜生诗》的作者散宜生即聂绀弩(1903—1986),他本是著名的杂文家,并不以诗名世,虽然他早年写过新诗,并出过诗集。但他写旧体诗却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受到异口同声的赞美。胡乔木同志称他的诗是“以热血和微笑留给我们的一株奇花”,形成了“在艺术上很难达到的新的风格和新的水平”(《散宜生诗·胡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今人写旧体诗有如此创造,这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回忆,他对于“中国的出路”的认识过程。初去日本留学时,曾抱有医学救人、救国的美梦。但有一回在课堂放映的画片上见到.一个体格强壮的中国人.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同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几个人商量出杂志,名目谓之《新生》,但没能问世就流产了。  相似文献   

8.
李倩 《阴山学刊》2021,(1):44-49
《寻欢作乐》作为毛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最欣赏的作品。但相比其它长篇小说,关于它的研究鲜少,回忆书写则更是从未有过的角度,实际上这是一条隐含的可以将小说艺术、思想蕴藉与审美人格相融合的叙事策略。从文化记忆视域下提出的回忆理论出发,可以考察小说如何通过非线性的回忆叙述、双聚焦的回忆视角、回忆时间层面的分与合以及借助矛盾...  相似文献   

9.
<正> 大家都知道老作家陈白尘同志是著名剧作家,但很少有人晓得他还是一位诗人。他写过诗。闻名重庆的《我是较场口的土地》一诗,就是他作的。因这首诗发表时署名“马凡陀”,所以大都不知道是出自陈白尘同志手笔。一九四六年重庆“较场口事件”发生后,激起了广大群众的愤怒,文艺界进步人士纷纷  相似文献   

10.
茅盾写的第一篇现代作家论的文章虽然是《王鲁彦论》,但他选择的第一个作家论的对象却是鲁迅。这现象尽管平常,但这背后的根据却对我们很重要:由于茅盾有一种思想与鲁迅那种干预社会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才使他对鲁迅及其创作那么感兴趣,而那“思想”就是茅盾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论文艺观。  相似文献   

11.
除了出于友谊之不获已,我不曾为人写过什么"序".这大约和我个人的性格有关.郭延礼同志将他的《中国近代文学新探》送来,要我为他写几句话作《序》.延礼同志是我的学生,而且还是我比较喜欢的学生之一,这就使我难以推却了.延礼读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时,我为他们班(中文系1955级)讲《中国文学史》两汉部分.一次作业,他写了关于汉乐府《妇病行》的文章,我觉得写得不错,便引起了注意.大学二年级时,他又写了学年论文《论古诗十九首》,阅后感到颇有见地.当时我是中文系主任,他的两篇论文遂由我推荐参加了山东大学学生优秀科学论文评奖.前文获山东大学第一届学生科学论文奖,后文因1957年的政治运动,评奖工作中断.据我回忆,山东大学全校性的学生科学论文评奖,"文革"前就只有1956年这一次.  相似文献   

12.
一、鲁迅如何认识"中国的出路"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回忆,他对于"中国的出路"的认识过程.初去日本留学时,曾抱有医学救人、救国的美梦.但有一回在课堂放映的画片上见到,一个体格强壮的中国人,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同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几个人商量出杂志,名目谓之《新生》,但没能问世就流产了.鲁迅说第一次尝试失败使他"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整整"寂寞"了十年.直到钱玄同一而再地请他为《新青年》写文章,"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六六年春节的夜晚,是我最爱回忆又最怕回忆的一个夜晚。在那天的傍晚,几位老战友相约去看望邓拓同志。我们来到邓家时,已是华灯初上。老邓仍是那样朴素,那样清瘦,一双眼睛仍是那样炯炯有光。室内除了摆满二十四史的书柜外,还有一套相当陈旧的沙发,几把椅子,和一张比较宽大的书案。邓拓同志是我们的老领导、师长、战友,所以一见面总是那样亲切、热情,问长问短,关心倍至。他谈锋很健,说话饶有风趣,室内不时响起一阵阵欢乐的笑声。  相似文献   

14.
回忆儿时 不管他已长到多大,和孩子谈谈他幼时的情景甚至他出生以前的事,永远是家人最快乐的时光。让孩子知道,他是在父母的热切期盼下来到这个世界的,提醒他,他小时候是多么讨人喜爱直到现在。 温馨的剪贴簿 买一本不是很贵的剪贴簿,让孩子在封面写上他的名字以及年份,然后开始收集每个家人曾  相似文献   

15.
毛主席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他同时又是伟大的教育家,这就容易被人忽略。许多人以为只有做过学校教师或者写过教育学教科书的人,才会成为教育家。其实,如果我们从教育工作的角度来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和他的革命事业,就会认识毛主席不仅是个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个伟大的教育实践家。毛主席的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西藏民族学院建校五十周年,母校寄来一封信,让我们写一写上大学期间的事。大学生活斑斓多姿,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值得回忆的人和事实在太多。无奈近期实在太忙,这里我将写于五年前的悼念我们的班主任姚俊明老师的一篇短文,权且作为母校五十华诞的寄语吧。  相似文献   

17.
有关鲁迅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思想的探索,历来少有专文论述。原因是鲁迅在这一时期写作活动很少,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比较沉默的时期,这就给我们研究他的思想带来一定困难。但是,从他在这一时期的战斗实践中,从他写的一部分文字中,我们仍然可以摸清他这一阶段的主要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18.
《人间喜剧》的远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女婿保尔·拉法格回忆他的岳父,告诉我们:“他非常推崇巴尔扎克,曾经计划在一完成他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之后,就要写一篇关于巴尔扎克的最大著作《人间喜剧》的文章。巴尔扎克不仅是当代的社会生活的历史家,而且是一个创造者,他预先创造了在路易·菲力浦王朝还不过处于萌芽状态,而直到拿破仑第三时代,即巴尔扎克死了以后才发展成熟的典型人物。”由于疾病的折磨,马克思去世之前,他全力以赴的《资本论》没有能全部脱稿,关  相似文献   

19.
贺先生是我的老师,我在他领导的哲学编译会工作过,在北大又共事多年。过去我对贺先生的思想缺乏同情的了解。近二十年来我的思想逐渐解放,近来读了一些贺先生的著作及有关材料,结合对他的一些回忆印象,谈点粗浅的看法,请批评指教。贺先生被归入老一代新儒家之列。其中梁漱溟、熊十力等先生也重视向西方和印度哲学学习,但当时西方哲学的译本很少,所以他们的了解和吸收往往囿于某些流派。贺先生是比较年轻的,他在美国和德国留学时专门研究西方古典哲学尤其是德国的哲学,对西方哲学和文化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中国最早派往西方留学生,…  相似文献   

20.
马国权 《兰州学刊》2003,(4):202-202
一般 ,大家都觉得会议新闻好写 ,又不好写。好写是因为会议都有材料 ,拿份材料回来改编一下 ,发稿不成问题 ;而不好写是因为会议新闻一般都很生硬 ,空话套话多 ,很难写出好稿 ,想要出彩 ,就需要记者多动点脑筋。领导人的活动本身就是新闻 ,而会议是领导人活动的一部分 ,所以 ,会议新闻不仅出在会议上 ,而且会前会后也是新闻源 ,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在认真参加会议的基础上 ,留心会前会后的每一个细节 ,从这些“边角料”中去挖掘新闻。在 2 0 0 2年兰洽会前夕 ,按每年的惯例 ,省市领导都要前往兰洽会展馆视察布展情况。 8月 2 4日下午 6点多 ,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