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克里普克提出了个体本质的“起源”学说,并以此为基础论证了关于“专名无含义”的基本观点。若依可及关系对“必然性”分层并遵守逻辑必然性的要求,这一理论可以得到证成。但关于个体的识别,这一理论无能为力,而吉奇的“归类性属性”概念恰可为此提供启发。如果没有“类”的概念,将无法完成对个体存在的识别以及对其本质的“思想实验”式的追问与回溯,因而从认识论角度看,一旦专名进入实际使用之中,必定会被赋予特定含义。  相似文献   

2.
名称的摹状词理论坚持认为名称既有含义又有指称,而因果历史理论则坚持认为 专名和自然种类名称只有指称没有含义;亚里士多德的本质理论考察现实世界中的事物的本 质,克里普克的本质理论考察事物跨可能世界的本质。而我们则认为,若要合理地理解两种本 质理论,从而合理地把握两种名称理论,就必须认识到,在逻辑上,所有可能世界都是平权的,必 须取消现实世界的本位地位。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意味着那样一簇描述;凭藉这簇描述,便可以必然地在历史上识辨出亚里士多德这一特定个体,不满足这簇描述的,就不是亚里士多德。名字——本质描述——指称物三者之间的这种必然联系在古希腊人的哲思乃至于现代人的常识中,都是无可怀疑的。但实际上,本质主义的这个传统信条曾不断受到非难,特别是在蒯因之后,它的合理性受到了最普遍的怀疑。在此情况下,克里普克以其新颖的角度和方法,批评了本质主义的传统信条。他的批评与本质主义的反对者蒯因等人的批评非常相近。可是,当克里普克得出自己的哲学结论时,人们又无疑会看到,他的确是一位本质主义者——本质主义的最新发展者和独特维护者。  相似文献   

4.
差异与人之本质的生成样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差异即指事物或事物内部诸要素间的差别,它普遍地存在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之中,与相对同一构成世界的经纬。[1]作为事物根本性质、组成事物基本要素之内在联系的事物本质,是事物区别于他物内部所固有的普遍而稳定的客观规定性,它必然要生成于事物间的差异关系之中。因此,人的本质就应在人与事物的差异中去寻找。由于人是类、群体与个体三重形态的感性统一,因而人的本质就先在地同时包涵着类本质、群体本质与个体本质三种生存作态,而这三种样态的具体生成和侧重展现又是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水平及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5.
四维哲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所基于的物质维次越高,认识结果与事物的本质就越接近。个体与系统是物质世界的两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个体之间的作用关系,个体与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是物质三维形态的最基本关系。物质四维形态是由"原因+运动形式=结果"这一公式构成的若干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6.
从属种关系的角度看 ,本质存在于属的内容之中 ,是属的根本性的内容 ,它构成了属存在的基础和根据。依据事物属种关系的一定层次可以将本质划分为两个基本层次 :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由这两个基本层次构成的统一体 ,把握这一点对于认识和改造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实事求是是由实然、必然、应然三个环节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实然就是作为实事求是出发点的客观事实,它是客观性与主体性、事物与过程、个体与总体的辩证统一。必然是客观事实的本质和规律,要从总体上把握客观事实,就要从实然范畴过渡到必然范畴,把握客观事实的本质整...  相似文献   

8.
关于唯物辩证法范畴在当前流行的几种哲学教材中,其排列次序各有不同。到底怎样排列唯物辩证法的几对范畴,才更合理、更科学呢?笔者的意见是:在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两对范畴中,把形式和内容一对范畴排列在现象和本质一对范畴之前比较合理、比较科学。首先,从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的含义看,事物的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整体,形式是指构成事物内容诸要素的内在结构或外部表现状况。而本质是构成事物诸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则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即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是本质在  相似文献   

9.
教育本质是教育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事物的特殊矛盾构成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每一事物的运动又都和它周围的事物有联系。教育也是如此,根据这个哲学原理,分析教育的运动形式和教育发展的根据,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由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构成的必然联系。只有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才能掌握事物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因此,认识毛泽东的思想本质,正确的完整的掌握其科学的思想体系及其发展规律,对于指导我们学习、理解和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无疑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内学界对宗教本质的探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四个问题:一是缺乏必要的重视;二是把宗教本质平面化;三是忽视宗教的特殊本质;四是把宗教文化外在化。而段德智在《宗教概论》等著作中打破这些成规,构筑了一个包含宗教的要素、特殊本质和普遍本质三个层面的理论系统。该系统把宗教要素仅仅视为宗教的“初级本质”,把信仰对象的超越性与内在性之间的关系作为揭开宗教特殊本质的钥匙,并且创造性地提出宗教的“文化本质”概念,从而将宗教的普遍本质归结为社会和文化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真理辨析     
真理的本质是唯一的客观实在性。客观存在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变化的概念。真理具有客观性、本然性、相对性和可证性等基本特征。真理是其所"道",是其所"在",是其所"是"。自由是探索真理本质的前提。剥离笼罩在客观实在之上的假象是初露或者裸露真理本质的必由之路。对事物本原的探究,对事物原初的追寻,对事物逻辑的起点和历史发生的议论,原来是同一回事情。"自然"是"道"是真理。"以自然为本"是探索真理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3.
教学本质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认识、交往活动的综合体。它是一个动力结构 ,具有完整性、动态性、历史具体性。这一本质观至少具有以下理论与实践价值 :它寻找到一个探索教学本质的思维路径 ;它有利于揭示教学过程的具体运行机制 ;它有利于克服教学实践的偏颇。  相似文献   

14.
典籍翻译是一项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是把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精髓介绍给世界的良好途径."龙"的误译即带来长时间的文化误解,而目前有较多译本的典籍<论语>中概念术语也不尽人意,因而提出概念术语翻译的规范原则和技巧,以便更好地介绍和传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15.
清人惠栋引《九家易》说以汉易卦气学附会《系辞传》文,现在有学者认为惠栋的说法“揭示了《易》的历法本质”。实际《九家易》对《系辞传》文的解释本来就是错误的,而无论《周易》还是汉易卦气学,其本质也都不是历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以来人类有关语言本质问题的探索历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世纪以来,人类有关语言本质问题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得以向前发展的同时,也不乏一些新的思想灵光的闪现。一方面,传统的语言工具论、语言符号论之语言本质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进一步的阐发与张扬,另一方面,以语言天赋论、语言行为论、语言过程论、语言本体论等为代表的新的语言本质观激荡涌生,开启了人类有关语言本质问题认识的新的路向。  相似文献   

17.
技术本质的历史生存论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本质的问题是技术哲学中的根本性问题,它不但关涉到技术究竟是什么的认识问题,同时还制约和影响着技术哲学领域对其他技术问题的理解。关于技术本质的诸多认识都未能达到对技术本质深刻揭示而在理论上形成共识。从根本上说,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技术本质的认识应遵循社会历史的解释原则,技术的本质只能在历史生存论的基础上予以合理地解读。  相似文献   

18.
“语言”定义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现有的有关"语言"的定义,有语言工具说、符号说、本能说、世界观说、社会现象说、存在说、行为方式说,以及表述说、表达说、词语规则说、系统说、活动说、信息说等种种说法。虽然现有的诸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正确地反映了语言的某种本质或性能的一面,但却因思维方式及视域所限,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些诸如不能系统、深入、恰切地反映语言的真正本质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依据作者提出的层次语言本质论之理念,自然语言意义上的"语言"的定义应该按着语言的底层本质(基础层次)、一般本质(核心层次)、特殊本质(表象层次)之层次本质观念,重新做如下新的界定:语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音义结合的表现符号。  相似文献   

19.
“斯芬克司之谜”的核心是“人是什么”的问题,即人的本质问题。要正确界定人的本质,首先要走出西方人学的误区。其次要走进马克思,深耕文本,充分挖掘马克思的思想,尤其要重点研究“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的思想。再次要澄清学术界对马克思的三个命题的误读。究竟如何界定人的本质,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出现了社会本质说、双重本质说、三重本质说、四层结构本质说、社会性实践本质说、整体本质说等不同观点。人的本质既没有先验的预设,也没有最终的完成,而是总在途中。人的本质可以界定为:人基于某种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所从事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丰富的历史生成物,即为我的、自觉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生成物,这就是“历史生成本质说”。  相似文献   

20.
列宁从不同角度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进行了阐述,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新经济政策实质观。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从不同角度看具有不同的内涵,探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应在多角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同时新经济政策还包含着丰富的法律思想。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法律思想对当今社会主义经济和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