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各民族与中华文化存在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互进共生”关系。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华文化记载了中国各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族体的生产生活、社会习俗以及发展历史。中国各民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各民族及其先民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中国各民族共同铸就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中国各民族必须牢固树立“各民族共创中华文化”的历史观,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的起源与拓展,促进了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延伸与深入,加快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的巩固和壮大;中华文化的自信与升华,提升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速度。探析中国各民族与中华文化,不仅有利于探索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详细记载,而且有利于增进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双向支撑。  相似文献   

2.
和亲是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方式,对各民族文化的兼收并蓄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和亲与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互动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汉唐时期的和亲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与共同进步,是当今和亲文化项目建设的坚实基础;宋明两朝虽然没与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和亲关系,但不乏以和亲促和好的思想文化观念,辽、夏、金、蒙元及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和亲,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及多元聚合,反映出中华文化为各民族共同创造以及中国历史为各民族共同书写的鲜明特征;清代的满蒙联姻推动了满蒙汉等多种文化的互鉴融通,增强了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与情感认同,进一步深化了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相似文献   

3.
多元文化共同发展是历史上新疆文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新疆多元文化格局发展过程中,自西汉以来的屯垦,既为新疆多元文化发展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也为多元文化在差异中交流、整合创造了条件。屯垦的长期实施,使内地汉、锡伯等民族向新疆迁移,各民族、各地域文化因屯垦在新疆而汇聚;促进了内地农业技术向新疆的传播,游牧民族向定居农耕或农牧兼营转变,各民族生活方式产生了交融。  相似文献   

4.
十六国北朝时期进入中原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分别建立了众多的政权,具有中国历史传统的"大一统"思想在各民族政权中延续并且实践着,"华夷共祖"的民族共同体思想也在各民族政权得到了进一步实践;各民族政权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是推动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文化力量。各民族政权的儒家文化认同还是游牧民族进入农耕民族分布区之后的一种文化选择,是游牧民族文化思维向农耕民族文化思维的转变,这种转变有利于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同样也是推动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文化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文化起源于创新,又靠创新而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各少数民族必须通过汲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整合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整合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文化范式向数字文化范式的转变,对民族文化进行综合创新,使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先进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6.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数百年是"西方"向"诸民族"的文化转型过程,而西方启蒙思潮为各民族国家积累新的文化资本奠定了现代思想的基础。17—18世纪以来,西方诸国俗语文学的经典建构既是启蒙思想运动的一部分,也是现代西方诸民族文化转型的重要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民族语言体制化和俗语文学经典化是西方"诸民族"文化转型的重要步骤;而各民族国家的文学经典建构既是民族文化资本的积累过程,也是现代西方文学新纪元的开始。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伦理学研究的开拓之作——《民族伦理学》评介常远岐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为创造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作出了贡献。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自然也包含着各民族的伦理思想。各民族都有丰富的伦理思想,特别是在人伦关系和道德观念上,各民族都是富有...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的“显在的样式”包括各民族文学不同的表达形式、语种、文学样式、不同的传播介质。中国文学的多民族特征表现出“独享”向“群体共享”的发展趋向和复杂的“独享”、“群体共享”与“部分共享”并存的多重特性。中国文学的“隐性式样”则是制约和影响中国文学精神形成与文学发展历史轨迹的各民族复杂的文化形态和关系。传统文学史写作中线性的历史时序,忽视了共时性的历史空间各民族文学间的影响和融通。文化、语种、文学形态的多样性以及不同民族文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并整体推进的特征,是中国文学史结构中四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分类标准主要是文化而不是血缘和种族。历史上的民族认同是自由的,民族身份可以随时改变。古代民族认同的变异性,促使各民族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没有一个民族是静止不变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历史上的民族分类和认同方式是分不开的。以文化作为分类和认同的标准,使不同文化的族群由淡漠隔阂走向自然融合,促成主体民族不断发展壮大,并促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古代民族分类和认同方式强化了古代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促成各民族大一统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各民族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中国之所以能够保持2000多年统一和完整,与古代中国的民族分类和认同方式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略谈民族舞蹈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舞蹈是我国众多民族文化中的一束奇葩。它是各族人民劳动与生活的缩影,是各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经过人们千百年来的生活体验和不断完善,民族舞蹈的可塑性、可创性及直观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真实地反映了各民族特有的生活内涵。它以特有的肢体动作及丰富的舞蹈语汇向世人展示每个民族的特点,叙说着每个民族千百年来的沧桑,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多元文化教育是以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为出发点,为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一种多种文化共同教育的途径。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应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多元文化教育对于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传承、弘扬民族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族音乐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出的一座艺术宝库,其积累的众多优秀音乐剧目是中国歌舞剧创作的灵感源泉,对中国各领域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审美的角度分析中国民族音乐剧的发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总结中国民族音乐剧的审美特色,为中国民族音乐剧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从神话的功用角度,用比较的方法,论述了洪水神话的意义是反映了人类由生物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过渡,它使各民族关于人的生存状态或发展方向的神话,从神秘的想象和幻想世界向现实世界演进,并渐渐“社会化”和“历史化”。但同是洪水神话,希伯来民族的神话却隐含着人的罪感意识,希腊民族的神话隐含着人的求知意识,中国汉族的神话隐含着人的宗法伦理意识,从而表现了不同民族对自我存在状态的不同确认方式。洪水神话又是民族文化形成与分型的重要基因,并对各民族后来的文化发生恒久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典籍是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典籍的翻译是传播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富含大量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汉语文化负载词.文章以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所译的《红楼梦》英译本为例,探讨了典籍英译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策略,以达到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早在13世纪以前,蒙古民族就与东西方世界各民族有了广泛的接触和文化交流,并相互建立了友好关系。随着蒙古汗国的建立和不断向外扩张,在客观上又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发展开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到了元代,与欧洲各国的来往和文化交流有了空前的发展。古代蒙古民族与世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行广泛交流的渠道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有经济的,也有文化的,有科技的,也有文学艺术的等等。从而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而且也丰富了蒙古文化。  相似文献   

16.
民族博物馆是民族文物搜集、保管、陈列展览和研究的专门机构。它通过民族文物的陈列与展览,展现了各民族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和普及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进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7.
发展先进文化与培育民族精神的双向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同属于社会意识 ,民族精神更接近社会心理 ,而先进文化更接近于社会意识形式 ,她们虽然各有自己相对独立的领域 ,但也有相互交融的公共空间 ,这一空间既是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沟通的桥梁 ,也是民族精神向先进文化跃进的平台。在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相互作用中 ,民族精神可以为文化灌注原生的活力 ,文化又可以不断的蓄积民族精神的生命力 ,培育民族精神为发展先进文化提供强大的动力 ,而发展先进文化为培育民族精神开辟广阔的沃土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文化记录的语言符号,具有丰富的寓意,是各民族文化的历史沉淀和结晶。当今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文化意象的翻译和传递成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彰式。译者在文化意象的移植过程中,应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以异化策略为主,必要时适度变通,从而将汉文化意蕴深长的文化意象元素展现给译语的读者,将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全面发掘各民族文化之源之流 ,为读者深刻领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别开知识新窗 ;它大胆独辟文化分野分层 ,尝试中国民族类文化辞书的特色框架 ,表现了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它博采民族文化研究的新、旧成果 ,注重作为大型工具书的学术档次 ,拥有同类民族辞书难与为匹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20.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说是中国儒学之渊源,它对中国传统民族观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它以开明性和发展性为其主流,体现在不以血统来划分民族,不以凝固的眼光来看待各民族的发展变化,以“仁”为本的儒家思想体现在传统民族观之中,使“怀柔”原则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接受,并引发各民族间对共同道德准则的共鸣。保护中原华夏经济文化免受游牧民族的破坏,是先秦儒家推崇“尊王攘夷的主要原因”;相对发达的华夏经济文化所引发出的华夏优越感,是中国传统民族观最主要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