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孔子的依“礼”重“德”治国思想 ,包括“为国以礼”和“为政以德”两个重要治国方略 ,二者有其政治含义和思想内涵。孔子依“礼”重“德”治国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 :“礼”“德”相辅 ,“导”“齐”相济 ;“德”“礼”为先 ,辅以“政”“刑”;依“礼”重“教”,以“德”化民。  相似文献   

2.
朱文鸿 《中华魂》2012,(23):38-39
古讲云:“其身不止,为政无德,而能治国者,无之”。为政以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为政理念.也是我国政治思想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北辰之譬是在先秦人的北极崇拜和崇信天命的心理大环境下提出的。北极崇拜心理使孔子将受命于天的国君同执掌中天的北极星神联系在一起,其“政”、“德”亦一定程度地富有原始天命观的意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产生同孔子的天命意识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也是儒家许多政治主张的创造者和开拓者,他有其自成体系的治国方略并且一生都在推行。他创立的以“仁、礼、德”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被后世所信奉和推崇。通过解读《论语》来对孔子政治思想进行宏观的把握与微观的分析,得出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为人以仁”“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为政以德"是孔子所提出的关于治理国政的基本方针,是儒家政治道德的基本原则,也是其政治伦理思想的鲜明标志.孔子及其儒家认为,"为政以德"是对为政者起码的道德要求,在处理政务、治理国家方面,为政者必须遵从一定的道德准则,并重视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从"为政以德"的基本原则出发,儒家倡导德治、仁政,反对暴政、苛政.在德治与刑罚的关系问题上,儒家主张德主刑辅,认为在治理国政中道德与刑罚虽然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德治是根本,刑罚只能是"辅治之法".儒家在政治上不但倡导"德政",而且还主张"以德导民",要求为政者注意社会道德教化,并把道德教化视为治国之本.正确把握孔子及其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对于全面理解孔子及其儒家的政治思想、道德理论以及整个思想体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德建设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孔子“为政以德”的理论内涵对于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是有借鉴意义的,“为政以德”的理论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修己志仁是为政以德的基本前提,阐明了何者可以为政以及为政为何的道德内涵,并为落实这一前提提出了制度设想;二、教民趋善是为政以德的主要手段,从施教者和受教者两个方面,回答教化作为为政的主要手段何以可能的问题,并在如何教化上体现了为君子儒与敬畏圣人相结合、立人达人与勿施于人相结合、见贤思齐与自省自讼相结合、论古说今与诵诗赏乐相结合;三、和而不同是为政以德的理想目标,为政以德将礼作为实现和而不同理想的制度保障,用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指导人们认同这一理想目标,而感叹民众丢失中庸很久了,是为了使全民的道德水准与实现“和而不同”为政理想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孔孟为政之道的核心是“为政以德”,主要体现在:君要遵守君道,政治上推行王道、倡导仁政德治;经济上实行养民、惠民、富民的政策;对外以和为贵,反对不义战争。臣要遵守臣道,忠君尊王;恪守名分;在德不在位。同时统治者还要掌握教民之道,以道、德、仁为内容,诗、礼、乐为形式教化百姓,使他们能自觉地服从统治。通过现代的诠释与改造,孔孟为政之道传统价值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中可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所谓“德”,是长期形成的、靠内心善恶观做标准来约束人行为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所谓“智”,是人建立在一定知识基础上的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德”与“智”两个方面,是文明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德”是“智”的根本保障,“智”是“德”的外延,二者是相互兼容,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即“德”中有“智”,“智”中有“德”。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的“以德治国”方略充分体现在其“哈佛演讲”和“七·一”讲话中。“天人合一”是德之源,“自强不息”是德之本,“爱好和平”是德之兴,“独立自主”是德之制,“团结统一”是德之成,“虚心学习”是德之柄。德法兼治,中国必将如鲲鹏振翅大展宏图。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原道》云:“文之为德也大矣!”学者们的解释不一。德,原是禀性、特性之意,但在“×之为德”这个语式中,“德”字的含意虚泛化,也就是说重点在“×”,而不在“德”,因此说“×之为德”与单说“×”意思差不多,只是前者语气较为强调而已。古代汉语中有“×之为物”的语式,在许多情况下,“之为德”与“之为物”意思相近,只是前者使人感到有抽象的意味罢了。故译解“文之为德也大矣”时,无需将“德”字译出,而应译作“文这种东西真了不起呀”、“文很伟大呀”;若译作“文的功用”、“文的属性”等,反而不尽妥贴。  相似文献   

11.
忠诚:廉政建设的道德标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诚是三代领导人对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一个基本要求,是重要的从政伦理,是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忠诚是维持廉政勤政的浩然正气,是保证廉政的内在约束力,也是保证勤政的内在动力。由于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在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的模糊性,因此,必须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增强忠诚道德的理性支撑、夯实忠诚的情感基础、健全践行忠诚的机制性条件等措施,使廉政建设树起崇高的道德标线。  相似文献   

12.
舜帝廉政论     
舜帝构建廉洁政治的努力体现在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和民主建设三个方面,这三方面的工作各有其功能,均不可或缺。舜之后的历代帝王没有全面继承舜文化传统,他们在推进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同时以专制统治替代了民主政治,因而导致廉政建设举步维艰。深入分析舜帝推进廉政建设的思想与努力,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廉政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认为道德监督是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环节,是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重视制度监督的同时,必须加强道德监督.他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和权力观,处理好公权与私权的关系,带头树立好的家风;要从实际出发,实现道德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党和国家机关要担负起对干部道德监督的重大责任,要加强对干部道德的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道德自律等.这些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立足于事先预防、防治结合,构建期权腐败的道德防控机制,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构建全民参与的廉政文化建设机制,增强思想道德防线的文化底蕴;完善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管理机制,形成领导推进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合力;健全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评价与监督机制,促使领导干部把外在的制约机制逐渐转化为对自己行为的内在调节动力,加固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堤防。  相似文献   

15.
从民主监督、从严治党、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等层面阐述了毛泽东的廉政观;分析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学习毛泽东的廉政思想;指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具有深刻的启示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德育实效性不高问题的关键不是道德理论问题,也不是教育或者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教育对象或者从根本上说国民有没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水平意愿的问题。重树道德社会氛围,激发国民的道德需要才是提高德育实效性根本措施。道德需要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和道德观念的心理基础,是道德增长的内部动力,直接决定道德教育的效果。道德需要决定于社会生产需要,并且随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不断更新发展。可实践性是道德的基本属性,从一定角度看道德选择就是发展策略的选择,只有“有利”于国民生产和社会实践的行为准则才会被接受,才会被内化为国民的道德需要。我国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与不重视道德需要的培养有直接关系。为此,政府和管理当局只有营造良好的能使道德行为受到及时的正面激励和非道德行为得到及时有效惩处的道德环境,才能达到“囚徒困境”,良好社会道德风尚才能树立起来,德育实效性不高的问题才能根本解决。高校应始终成为社会道德的制高点,要敢于打破旧的道德观念,树立新的道德标准和理念,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积极引领道德观念的变革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新道德风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论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论述了廉政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探讨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即以道德教育为先导,构筑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以“三风”建设为依托,拓展廉政文化建设的空间;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廉政文化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8.
关于道德建设的几个前提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仅是一个单位或一个国家生存、发展、振兴的需要和标志,而且是道德主体自己健康生存、全面发展、成就事业、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和标志。道德的基本定位应该是人(主体)通过行为(实践)而显现和确证的一种品性,道德的本质属性是行为对人对己的利害性和行为的自主自觉性,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升主体的道德品性。道德品性的养成主要有三个方面和环节:努力学习,提高道德智慧;经常自省,增强道德信念;重在实践,操守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道德建设也应该突出道德实践的地位。道德建设中的道德应该是道德情感、道德思想和道德实践的统一体。其中,道德情感是基础,是一种感性认识;道德思想是与道德相关的理性认识;道德实践是体现。同样,道德评价也应该基于对于道德实践的评价,不应该只纠结于对于道德情感和道德思想的揣摩。  相似文献   

20.
道德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重要方式和特殊样式,人的道德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道德思维水平支配和制约。道德思维作为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随着伦理学理论形态范式的演进和嬗变,相应地发生着历时性的范式转向和共时性的理论融合。探究道德思维的逻辑关系考察、结构要素分析和理论形态演进,可以廓清道德思维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实践论的理论主题的转换和研究方法的更新。道德思维从综合性思维到分析性思维再到反思性思维的演进历程,有助于深刻理解道德规范、道德语言和道德共识之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