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文明史的大视野下,国家形态的变迁与财税法的发展呈现出交相辉映的互动态势.从静态的角度看,财税法在不同国家形态下被赋予不同的功能、表现出不同特征;从动态的角度看,在国家和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期,财税理论与制度的变革又往往发挥着至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国家转型的重要推手和先声.在封建国家中,税法几未产生,税收只是供养王室的“君主私财”.伴随着征税权的争夺,民主国家方得确立,税收也因私权兴起而被视为“公法之债”,税法则主要表现为消极的控权法.在夜警国家向社会国家的转型中,税收观念在范围上延展至用税,立场也从权力本位转向权利本位,财税法成为理财治国之法.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税收应当被理解为“公共财产”,由此建构起合作、互动的新型财税文化.  相似文献   

2.
"民生权"是公民个人为确保其生命得以延续并有尊严地幸福生活而要求国家、社会提供条件、给予帮助、实行保障的权利。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是社会现实、理论发展和立法实践等方面的内在要求,更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式社会主义宪政本质的全新思路。保护民生是社会主义宪政的根本任务,以民主形式表现出来的民生政治才是社会主义宪政的实质。因此,应当将"民生权"上升为宪法意义上的公民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3.
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减税降费是近些年我国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解决对外投资中所面临的重复征税问题尤为重要.跨国投资征税实践中常用的两种避免双重征税的方法包括抵免法与免税法.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抵免法,免税法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对外投资和降低税收的征管成本,并且不会以牺牲过多的税收收入作为代价.结合中国的对外投资情况计算得出,如果我国从抵免法转为免税法,对外直接投资所取得的股息收入的税收负担将从25.4%降低到14%;对6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这个数字将从26.9%下降到22.7%.  相似文献   

4.
物权法私主体权利价值取向论——及至民法本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现代物权法价值取向未变,即都是私主体权利价值取向,只是现代物权法,带些社会化倾向.近现代物权法及我国现今物权法当以私主体权利为价值取向.申明物权法私主体权利价值取向,并非不顾及有些情况下的社会化倾向,只不过这些"顾及"是为次的,这由物权法私法性视角决定的.唯如此,以物权法为代表的私法才可与所谓的社会法、公法之社会、国家价值取向性视角相制约、相抗衡,达成整个法律体系的和谐平衡,否则,全部法律一边倒地以社会、国家为价值取向,则与市场经济、市民社会中客观存在公私利益之分别不匹配,法律上层建筑则不符市场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5.
税收筹划常被视为富人的特权,但其实际上为纳税人私法行为的选择自由,属于纳税人权利,不违反税收公平原则.富人税课征目的在维护税收公平,具有节制税收筹划滥用的效果.基于财产权保障理念,应承认税收筹划权具有基本权利属性,纳税人所选择的私法行为若合法有效,国家即应尊重税收筹划行为的效力.  相似文献   

6.
实质课税主义的理论价值确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姗 《学术论坛》2006,(2):113-117
实质课税主义虽常见于法律实践,却在理论上存在争议。文章以宪政精神为基础,论证实质课税主义作为税收公平原则有益补充与量能课税原则内在底蕴的理论价值。有关实质课税主义的争议,缘起征税权可能对纳税人权利造成的不当影响。如能合理界定实质课税主义的适用范围与除外限制,将为税法所特有的“实质课税主义”提供充足论据。  相似文献   

7.
“疑税从无”是指对税收征管中的矛盾和疑点保持质疑,该原则具有强烈的客观性,是税收法定主义在实践中的具体演绎,也是税法原则完整性和人权保障价值理念的内在要求.“疑税从无”原则对政府征税权构成制约,使税务机关不能仅依间接资料而推定课税,从而为公民的经济生活和法律行为提供了可预测性和确定性,成为提升税法立法级别的推动力之一.我国税法立法应恪守税收法定的理念,从明确课税要素、在有关税收案件的审判中引入税收判例制度、加大对税收征管行为的司法审查力度和广度等方面确立“疑税从无”原则.  相似文献   

8.
私法理念是私法的内在本质与发展规律,以及人们对这一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它的基本内涵包括私权神圣、人格平等和私法自治.私法理念推崇权利的至上性.市民社会多元权利对国家权力的消解以及市民社会组织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和制衡为私法理念奠定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9.
民生问题解决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生主要涉及生存权和发展权等社会经济权利,关注民生的重点在于落实和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和平等发展,其目的是要实现人权的平等保护。作为现代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关注民生既要重视制度建设,也要注意发挥司法的能动作用,以避免因政府"懈怠"导致公民社会权落空,并推动相关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受教育权作为一种权利形态进入宪法视线是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它与近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发展息息相关,是人类历史进步的结果.公民受教育权是自由权和社会权的属性兼而有之.作为自由权的受教育权,要求国家不得制定侵犯公民自由权利的法律和要求国家不得非法干预教育自由,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受教育权主要是以社会权的形态表现出来,作为社会权的受教育权,其实现需要国家积极的作为,为教育的实施准备充分的外部条件,同时也要进行干预及控制.干预和控制的正当性在于受教育权这一基本权利不仅仅只是对国家的总体目标具有工具性价值,其内在的和根本的价值在于促进公民个体的自我提升和自我实现.还应从基本权利的性质中体会国家干预和控制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